周林
摘 要:随着网络安全日受关注,高校中陆续开展了网络安全教育及相关的思政课程。但网络安全教育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受益面、课程体系的建立等领域一直缺少研究探讨。文章就当前存在的网络安全课程内容偏重技术理论、学生覆盖面小、缺乏持续性等问题展开了分析讨论,提出应从国家安全的战略角度看待网络安全教育,建设跨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并需要持续深入的保持下去。
关键词:网络安全教育;课程思政;网络空间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7-0070-03
Abstract: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is more popular in university nowadays, but there is less discussion on courses contents, courses influence, and curriculum system settings. The problems in current network security courses, such as focus on technology only, covering part of the students,lack of sustainability, a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t is pointed out that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should be treated from the strategic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constructing interdisciplinary courses contents, and the education process needs to be sustained and maintained in-depth.
Keywords: network security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yberspace security
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数据流量资费的平民化,WiFi接入的唾手可得,互联网及社交平台已成为在校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各种基于网络的新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远远超过电台、电视、报刊书籍等传统媒介,互联网在改变他们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格形成。在信息网络化和人人互联的背景下,各类网络安全问题也倍受关注。
网络安全问题对大多数人而言已不是新概念,整个社会乃至国家层面都在关注网络安全,都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高校的网络安全普遍重视技术防范、强调安全使用,但我们需要看到,网络安全绝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网络或技术领域的安全问题,也不是靠强化信息安全就能够防患于未然,忽视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轻网络安全教育的管理和导向,既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长成才,也将威胁校园乃至社会的稳定[1]。面对借助网络无孔不入的各种形式的安全威胁,高校需要从战略的高度关注和防范网络安全对意识形态的深远影响,全面而深入地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应成为高校应对网络安全威胁的重要举措。
一、新形势下网络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种不足的典型表现就是网络安全教育未纳入教学计划。网络安全教育过程通常只体现在两个方面:新生入学教育方面和专业课教学方面。即便是在国家已经把网络空间安全已提升到了国家安全的高度,高校的课程设置仍未能体现出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开展的教育活动缺乏互动性、针对性,内容涉及面窄,趋于形式化,大多集中在反电信诈骗宣传、防范网络病毒宣传[2],缺乏对学生观念和想法的反馈与持续关注。由于缺乏全校性、系统性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计划和方案,在校学生(尤其是非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后续学习中网络安全相关课程缺乏深入性和持续性。究其原因,大多是从字面上理解网络安全教育的含义。
(二)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过于技术化、理论化
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网络安全通常属于专业课程,而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基本上没有任何与网络安全教育相关的内容(因为从字面上看,“网络安全”应该和计算机网络课程有关系)。现行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都是以技术层面为主线,讨论问题的成因、防范风险的技术手段,探究的内容常止步于网络犯罪的层面,较少涉及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等方面的讨论,更少关注网络空间与意识形态领域的关系,使学生难以全面了解网络安全问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对于法律、道德等底线认识不清,甚至诱发部分学生的好奇、好胜心理,忽视法律底线去尝试“黑科技”。
(三)忽视“愤青”情绪对于网络安全教育的不良影响
高校的青年教师和学生一样,一向都喜欢追求新事物,他们思想活跃,有很强的话语能力,青年教师又是高校教师群体当中的主力军[3]。青年教师普遍有国外就学与从业经历,对西方社会主导的价值观接受程度较高。高校招募精英人才的条件更多的是从科研能力角度出发,对于每个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科学素养等方面难以在短时间内准确衡量。每个教师在教学和日常工作上,能否正确的看待学术问题、个人利益问题与党和国家的关系,对网络舆论和社会思潮能否有客观的认识,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部分教师对于互联网上存在的“呲必中国”现象并不重视,甚至默认、附和,仅仅当作言论自由的问题,缺乏从网络安全甚至国家安全角度去看待这种现象和问题的意识[4],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部分教师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经历的问题或挫折。这些潜在的负面情绪和错误观点势必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上影响学生对网络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学习。
二、构建适应新形势的网络安全教育体系
(一)建设跨学科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网络安全教育的内容不再仅仅是技术层面上网络的安全、信息的安全。避免网络安全教育的片面化、局部化是当务之急。要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度,从价值观、世界观的角度看待网络空间安全对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民安全的影响。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师虽然能够很好地分析从技术缺陷到网络犯罪的各种网络安全问题,但未必能够讲透彻网络空间如何成为意识形态安全的新威胁。
网络安全方面的思政课程也不应该理解为由专业教师讲授一次特殊的政治思想课程,需要进行专业技术领域和思想政治领域的跨界融合,突破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师其自身视野的局限,需要组织思想政治课的专业教师和计算机领域的专业课教师合作构建贯穿大学四年的网络安全教育内容,这个跨界的教学团队应借助典型案例展开分析讨论,撰写教学案例,并以此为基础准备教学素材(视频、自媒体、网站等),设计教学手段,通过教学实践中学生的反馈不断修正教学方法。从大学新生入学后价值观、世界观的培养,到毕业生社会就业的职业道德素养、研究生再深造的科学素养形成,对学生进行持续的关注和引导,避免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迷茫和被误导,进而发展出严重的问题。
既然每个学生、教师都是网络空间的一分子,那么网络安全课程的受众就不应仅限于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普及到高校的各个专业,每个学生都应该认识学习网络安全对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影响。将网络安全教育覆盖到每个年级每位学生是决定网络安全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我们也应该看到,网络安全教育不是通过一次讲座、一学期课程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都是需要慢慢积累才能见效。高校应该借助当前课程思政建设的良好契机,在全校范围规划和组建覆盖整个大学四年的网络安全教育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设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网络安全课程。比如针对大一新生的网络安全入门课程,大二大三的专业课程与网络安全、网络空间与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大四学生、研究生的职业素养、科学素养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从而将网络安全课程教育上升到国家安全教育这一战略高度。
(二)积极探索新媒体形式下的网络安全教育手段和途径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传统主流意识形态自上而下的理论灌输、集中统一的意识形态管控方式已不再适应网络空间,传统媒介渠道的权威性、强制性和单向性在网络全球化境遇下,已无任何优势甚至无效[5]。受众才是网络化社会的主体,他们拥有接受信息的完全自主权。
能否为学生接受、认同和运用,是考量新形势下网络安全课程建设的重要标准。充分利用网络舆论这类方式,增强网络传播内容的亲和力、渗透力,绝对要避免把传统的居高临下、强势灌输的方法粗暴移植到网络空间,造成适得其反的结果。网络安全课程的内容和学习形式需要通过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话语去表达,尽可能地使用幽默诙谐的文字和网络流行语言,抓住社会热点和学习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增强大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从而提升教育的实效。
此外,在网络空间中还需要给学生更多的输出和表达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发声,不回避敏感话题和观点,从而避免走形式和走过场的教育。浮于表面的网络安全教育不仅没有任何作用,可能还令学生产生思想抵触等副作用。任何导致抵触情绪的形式、方法都不应该出现在网络安全教育过程中,这只会将学生推向对立面,那将和我们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建立意识形态安全的目标唱反调。我们应该积极吸取平时各种课程教学中经历的教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鼓励学生融入网络安全课程的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探讨。学生自己最了解可接受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了解自己最擅长和喜欢的学习工具,加上同龄人间的相互影响和圈子,网络安全教育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学生和教师中存在的不同观点和声音,不应该急于纠偏,需要坦诚面对,允许辩论和发声,理越辩越明,只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才能够清楚问题所在,才能够有的放矢。保持网络空间作为自由交换意见的良好渠道,不失偏颇才能够保持可信力,网络安全教育才能具有持续性。
(三)案例結合突出正确学习方法
国家层面已经对网络空间安全展开了全方位的指导和规划,每年的全国网络安全周就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对各个高校而言,不能再单纯的在字面上理解网络安全周的宣传教育内容,还是仅仅停留在“安全使用网络、防范各类欺诈、保护信息安全”这些层面,应该从物理空间一直延伸到虚拟空间,拓展到意识形态领域的全方位安全教育。在教育内容中应该明确互联网的政治属性,强调网络舆论的政治属性,不可忽视网络恐怖主义、网络邪教等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的新形态。
就网络安全的热点问题撰写案例是网络安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仅仅靠建一个网站、做一个公众号,课上课下观看视频并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反观现在铺天盖地的、用于专业课程学习的慕课、翻转课堂,其在自我学习方面的收效也并不理想,更何况我们要能力普及的网络安全教育这类通识类的课程。即便是网络安全教育课程采取了考试关联、计分考核、评优挂钩等行政性手段,也避免不了学生敷衍应付,过目不走心的状况。何况这种行政命令、强制要求的举措反而会强化学生的误解,带来“洗脑、家长式说教”之类的推定,甚至造成逆反效应。
我们进行网络安全教育的目的,是要引导大学生提升对网络上良莠不齐信息的鉴别能力,让大学生学会去独立思考,正确对待不同观点,形成自己的理性看法;是为了教会他们正确的思辨方法,让他们了解什么是“科学的历史观和国家观”,进而能够正确的分析讨论网络世界中展现出的各种意识形态问题,教会他们什么是真正的理性客观,如何有理有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建立校级网络安全教育保障体系
高校应从战略的高度组建由校党委、教务处、学生处、现代教育中心、马克思学院和各二级学院联合的校级网络安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网络安全教育课程的内容规划和教学方案的制定,指导网络安全教育的宣传、培训、活动开展以及过程监督。在各院系组建以书记牵头的思政队伍,各专业分别指派专业教师配合辅导员、班主任的安全教育工作,从而将网络安全教育工作落实到基层部门。同时,结合每年的国家网络安全周活动,每年在校内开展相应的宣传教育活动,结合当前学生工作中的典型问题,突出每个学校自己的主题教育内容,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并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借助学生志愿者和积极分子,使网络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影响到每一个师生。
三、结束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与意识形态安全、国家安全密切相关,能否维护好意识形态安全, 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国家的长治久安, 也关系到社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与价值追求的形成。网络安全教育不应还停留在专业知识领域,应该跨出技术的范畴,结合意识形态领域,关注网络安全的多个维度,从各个方面为国家安全建立牢固的防护体系。
参考文献:
[1]张俊.强化新形势下的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1):116-118.
[2]王广丽.当代社会环境下高校网络安全观教育探究[J].法制与社会,2019(7):186-187.
[3]王庆林,欧诗韵.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师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思考——兼论电子自由主义的兴起[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5):56-61.
[4]李艳艳.互联网“呲必中国”现象的由来与应对[J].红旗文稿,2015(8):9-12+1.
[5]刘忠厚.信息网络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探[J].理论学刊,2009(2):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