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毓春
摘 要:教研员通过研究、服务、指导、管理等工作对学科教学和教师专业发展起着引领作用。作为链接理论思维与实践形态的专业中介,思想政治课教研员要在教研工作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需要不断拓宽自己的学术视野,努力引领思政教学回归本真、引领思政课程走向整合、引领思政教师追求卓越。
关键词:学术视野;教研员;引领作用;思想政治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離不开思政课教研员的引领。而开阔的学术视野能为教研员发挥引领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卡内基教学促进会前主席厄内斯特·博耶将学术分为探究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1]1-2笔者以为,思政课教研员的学术视野,就是站在思政学科角度,运用思政课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水平。所以,思政课教研员可以而且应该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强化学科引领作用。
一、拓宽学术视野,引领思政教学回归本真
博耶认为,“教学的学术”是一种通过咨询或教学传授知识的学术,也就是传播知识的学术。教学是一个能动的过程,需要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起理解的桥梁,好的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学习知识,从而使教师个体自身的知识、技能、思维获得发展。“教学作为一种学术性活动,需要教师能迅速掌握新的信息,并能够沉浸在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中。”[1]2由此可见,教师应该把教学做成学术性的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站在所教学科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从教学学术视野看,思政课教研员的教学工作,大致有以下三种:首先,思政课教研员不但以第三者的身份“听课”,还要自觉地还原教师角色,以“当事人”的身份和心态执教“下水课”。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健全中小学思政课教研员示范授课、巡回评课等制度,引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整体提升教学水平”。可见,思政课教研员有计划有目的地执教“下水课”也是国家的要求,是拓展思政课教研员学术视野的一个着力点。比如试水“活动型学科课程”教学,通过此类研究课,引领和启发一线教师探索“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在机理,实现课堂转型,寻找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落地样式;再比如将“学教评一致”的理念付诸课堂实践的示范课,给一线教师提供思政课教研员对教学理念、教学艺术和教学技能研究和思考的“物化成果”,以直观的形式对一线教师进行启发和引领。其次,思政课教研员承担教师培训的教学工作,其教学对象是“一线教师”,而且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常见的“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培训”“90学时培训”等。这类教学工作,思政课教研员往往是针对学科发展中前瞻性的问题或者学科教学中存在的相关教研问题而做出的带有指导性的教学工作,比如对一些核心概念、关键知识进行系统、深刻的解读,帮助一线教师厘清概念、知识的边界及内在逻辑等。再次,日常听评课过程中对一线教师课堂教学的点评、指导,尤其是在听评课过程中“发现教学中某些共性化的问题、撷取显示教学本质的个案、提炼出具有普遍借鉴价值或广泛指导意义的教研结论”[2]36,也带有教学的性质。
思政课教研员的这类“下水课”“思政教师专业培训”等教学工作,其过程是探究性的,像其他学术一样,至少包括“设想、设计、互动、结果和分析”等五个要素,是对思政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及其解决之道的探索。这种探索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理念以及专业技能,带来的结果需要进行某种分析。其成果也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来显露,并将接受同行的评价和批评,经过与思政专业的其他成员进行交流,这种探索反过来会调节和推进思政课教研员的工作。这样,思政课教研员的这类教学工作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学术,都是依托本学科涉及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为背景的。思政课教研员只有在教学中通过学习,拓宽学术视野,夯实本学科专业基础,用专业的眼光看待思政课教学现象和教学过程,才能更好地引领思政课教师以专业的态度、专业的方法和技能开展思政学科的教学工作,使思政课教学不断向其本真靠拢。
从教学学术视野看,思政课教研员拓宽学术视野,能更好地引领思政课教师透彻理解思政学科的性质和功能。现实中不少思政课教师,习惯于从“应试”或者“夯实知识”的视角进行教学,对知识点不管其地位和价值,面面俱到,不分主次;也有一些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公开课”教学中,把视角移位到思政课的“价值引领”上来,但由于未能把握好课堂立意及其落地的节奏,“高远的课堂立意”往往变成了“贴标签”。这些现象反映出了一些教师缺少教学学术视野,未能超越狭隘的“知识传授”。这就需要思政课教研员拓宽学术视野,带领思政课教师用学术的方式,寻找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架构,探索思政学科发挥功能、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实现思政课从狭隘的“应试教学”“知识传授”向“思想启迪”“价值引领”转型升级,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政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达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目的,回归思政课教学的本真。
二、拓宽学术视野,引领思政课程走向整合
整合的学术,就是建立各个学科间的联系,把专门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目的是要整合高深知识。其创造性表现在整合活动上,“通过理性的辨析、判断,寻找众多单个知识产品之间的历史和逻辑联系,以单个的知识产品为原料构建一类知识的体系。”[3]这种整合在人文社会学科领域尤其普遍。借鉴“整合的学术”的思想,教师要把思政课放到更为宏大的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背景中去考察,引导学生涵养学科核心素养。
第一,思政课教研员要引导教师把思政学科教学内容与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精神进行整合,形成“新的课程形态”或恰当的教学内容,以便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本身就是思政学科的“政策内容”,但这部分内容与思政课程所包含的哲学、政治、经济、文化等学术内容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更多地带有国家意志的特征。而且,中学生学习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与公务员等成年人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既要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又要与思政学科的课程内容相融合。因而,在思政学科教学中要本着“整合的学术”,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与思政学科教材内容相融合,既可以是运用思政学科的相关知识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也可以是用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引领、深化、拓展思政学科的教学内容。在这个融合过程中,思政课教研员要以“整合的学术视野”,引领一线教师以学术的严谨方式去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整合相关思政学科知识,形成“新的教学内容”,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以引导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涵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思政课教研员要引领、指导教师,把思政课内容与国家、社会,尤其是当地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整合,选择恰当的主题,开发校本课程,与国家思政课程相配合,更好地培育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思政课程体系,统筹规划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内容和结构,带领、指导教师开发地方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已成为思政课教研员面临的新挑战。思政课教研员唯有超越学科视野,拓展学术视野,宽厚专业基础,整合思政学科理论与课程论等教育理论,掌握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提高课程开发能力,才有专业底气,引领教师用学术的态度,开发地方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比如我们在开发地方选修课程《红船情 青春志》的过程中,以课程论的专业基础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依据学生未来发展需要,确定“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用红船精神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为课程目标,以思政学科、历史学科等相关知识为基础,结合“红船精神”这一资源,确定“红船精神与理论创新、红船精神与富民强国、红船名人与立志成才、红船精神与职业精神”等课程内容,开发地方选修课程,扬理想信仰之帆,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思政课教研员还要引导教师把思政学科知识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去考察,整合出更具育人价值的思政课堂。一般而言,思政课教师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专业学科背景和教学能力,但往往缺少居于上位的各种教育理论的积淀,从而窄化了其学科教学视野,浅化了其审视课堂的深度,导致其课堂囿于狭隘的“知识传授”,弱化了思政課程的育人功能。思政课教研员应该引导教师在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生态学、教育心理学等教育理论背景下去理解思政课程,从而使思政课教学超越狭隘的“知识传授”升华到“精神立人”的哲学高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进而达到培育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之战略目标。需要强调的是,思政课教研员只有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坚定‘以课立人的教育哲学观,形成‘课堂即社会的教育社会学意识,善于以教育心理学为内在逻辑起点”[2]38来研究思政课程,才能发挥这种引领作用。
三、拓宽学术视野,引领思政教师追求卓越
应用的学术,“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它使学者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使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然后从实践返回到理论,从而使理论更加可靠。”[4]鉴于教研员是链接理论思维与实践形态的专业中介,特别需要具备“应用的学术视野”,积淀居于上位的各种教育理论知识,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反思,用以引领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
从应用的学术视野而言,思政课教研员引导教师进行教学反思,途径众多,诸如写课后反思、教学随笔、评课交流等,但对思政课教学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途径是从事教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然而,在当下基础教育界,不少教师忙于题海,没有时间开展教育科研;也有一些教师对教育科研存在一些不正确的认识,“不屑于”教育科研;还有一部分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科研的技术和能力。事实上,“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5]
聚焦课堂,教研和科研相结合,选择思政课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共性问题、重大热点焦点问题,或者选择思政课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不仅能指导思政学科教学的改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思政课教研员不断拓展学术视野,从单纯的学科教研转移到教育科研,掌握科研范式和方法,注重学理逻辑和理论思辨,注重长期性、系统性研究,探索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本质和规律,以学术性、专业性研究成果来吸引教师的研究热情,能很好地引领教师追求卓越,从事教育科研,促进思政学科的发展。比如,我们从2012年开始注重思政课的育人价值,找准思政课堂教学立意这一切入口,开展课题研究,强调课堂教学立意是“课魂”,统领课堂教学的其他环节,一直持续至今。目前,已完成了两个省级教研课题、五个教师个人课题,有几十篇相关研究论文或发表或获奖,重视课堂教学立意已成为本市思政课教师共识,思政课堂的有效性和育人价值有了较大提升。同时,教育科研带来的成就感,也激励着一批思政课教师在专业领域内追求更好的自我。所以,思政课教研员需要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向教育科研要教学效益,以教育科研成果提升思政课教师培训效果,更好地引领思政课教师以专业的态度自我发展、以专业的方法和技能开展思政课学科的教学工作,实现更多思政教师的卓越发展。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思政课教研员要通过教育科研的途径,引导教师重视教学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和引导功能,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针对性。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综合评价学生的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特别要重视基于证据的评价,探索并完善“诊断—改进”评价模型。作为教研员,如何顺应形势的要求,实现转型发展,是一种挑战。我们要不断转变教研观,把视野转向教育科研,开展实证研究,注重数据与证据收集,尤其要研究如何通过证据来评估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思政课教研员唯有不断拓宽学术视野,丰厚学术底蕴,才能引领思政课教师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才能引领思政课教师把思政课建设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才能引领思政课教师通过教育科研追求卓越。
参考文献:
[1]杨超,徐凤.教学学术视野下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1(1):1-4.
[2]潘涌.教研员:教研重心下移与学理素养提升[J].人民教育,2010(10).
[3]刘庆昌.2019学术的基本类型[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1.
[4]潘金林,龚放.走向多元学术:博耶的学术生态观及其实践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6):16-1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EB/OL].(2019-11-15)[2019-10-3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7049/201911/t20191107_407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