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传承班“重经典”融会式教与学*

2020-03-04 22:44马国梁罗均银符之逸
光明中医 2020年10期
关键词:老中医中医学教与学

马国梁 罗均银 符之逸 黄 泳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在总结传统中医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立足教学实际,积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尝试名老中医传承班人才培养模式。此举旨在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塑造高素质中医人才[1]。自第三学期起,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从中医学本科专业学生中挑选成绩优秀者进入名老中医传承班,并为每名学生提供导师。学生除需完成本科阶段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外,还需接受导师从课内课外、临床与科研等各方面一对一的指导,并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以使学生早日成才[1]。

传承班教育以中医经典为基础,临床实践为检验标杆,从而将二者融会贯通。医学教育服务于临床,目前的医学本科教育,临床实践大多被安排在第五学年。我校名老中医传承班,则要求学生“多临床”,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周末,都安排跟师出诊与临床学习;“重经典”则是中医事业的特色与根基,是中医学发展的重中之重,也是本科教学的重点难点。我校名老中医传承班在“重经典”的教与学方面积极探索,在本科阶段,特别注重中医经典的“融会”式教与学,总结如下。

1 学习内容融会基础知识和临床实践

1.1 注重传承、守正,强调中医经典学习基础知识的学习阶段是夯实根基,培养中医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环节。《素问》以中国古典哲学为基础,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等为主线,论述病因与病机、药物与治疗以及养生治未病等各方面的关系,成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渊源;《灵枢》从针灸学的多角度出发,论述了针刺方法,针灸用具、经络腧穴及治疗原则等,成为了中医经络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学习以上经典,可沿波讨源,梳理中医学起源与脉络,提高中医素养。临床实践赋予经典经久不衰的生命力,经典的学习若脱离临床实践的检验,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论述了完整的疾病传变系统,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为中医疾病预防提供了基本的理论体系;《金匮要略》立足于整体观念,以脏腑经络为理论依据,以病为纲,病证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研习这些经典,可指导临床思维,正确认识与判断疾病发生发展,训练基本的诊治思路。对经典的学习与研读需要全方面、多层次、宽领域的广泛涉及。经典的学习,一要重视中医学传承脉络的梳理。从起源到发展,再到形成系统框架与不同学派,中医学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二要建立中医学所独有的逻辑思考与认知方式。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以中国古典哲学为基础,形成了对世界,对疾病与健康以及对治疗方式的独特认识;三要积极涉猎中医文化,医易相通,医道互联,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是孕育中医学的根本土壤;四要学习为医之德。不仅关注医学经典,还要学习经典著作的作者,比如张元素、李东垣等名医大家,投身医林,不慕名利,悬壶济世,彰显大医之体;五要领会学习中医学的思辨方式,如取类比象,天人相应,变易思维,整体观念等。经典的学习,重在传承,重在守正,体现在中医学学习的方方面面。

1.2 中医学的求学漫途融会经典的学习与应用四大经典的细品精读和各科经典的泛读对学生中医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习过程,包括经典导读、精读与泛读。导读,以《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神农本草经》为主,学习时间相对较短,要求学生诵读并背诵原文精要,掌握入门知识;精读,以四大经典为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学习时间较长,要求学生熟读原文,理解奥妙,掌握精髓,阐释医理;泛读,则是根据中医临床各科的特点,要求学生泛读相关经典。泛读书目以《医宗金鉴》《针灸大成》《外科正宗》《傅青主女科》《小儿药证直诀》《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审视瑶函》《针灸甲乙经》《血证论》《医学衷中参西录》等为主,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爱好与发展,选读1~2部。经典的导读、精读、泛读,一直贯穿名老中医传承班的本科学习阶段,通过如此循序渐进的方式来研读学习中医经典,能够牢固中医基础,建立学生对疾病的认知并培养其中医思维。学生自入门开始,经过经典著作的熟练背诵、深刻分析、理解应用的相关训练,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为成为一名中医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见习和实习环节有利于检验经典学习和应用的成果见习、实习,作为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有利于学生中医学思维方式的培养,对其学业发展亦有深刻意义。学校通常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后安排见习任务;在经历为时四年的系统知识学习后,自第五学年起会安排为期一年的毕业实习。见习和实习阶段,不仅是中医经典的深化学习与理解阶段,更是将经典的学习内容应用于临床的实践阶段。见习和实习阶段,正是经典和临床相互应验的好时机。用经典的知识服务临床,用临床的效果来检验经典,将二者相合相参,在床边、在诊室,让学生在临床一线进一步学习和应用经典,为其成为一名合格中医师奠定基础。

2 学习过程融会师生互动

教学改革应从教学实际出发,一方面增强学生对经典的背诵与理解,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对经典的应用能力。南方医科大学名老中医传承班教学坚持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充任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过程融会师生互动。一方面导师的求学与临床诊治经验与心得,可以解答学生学业的疑惑。另一方面,导师们如履薄冰的行医精神对学生医德的树立亦大有裨益[2];学生的反馈和讨论,又能增进对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反映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师生交互沟通,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多样地组织学习,使学生在经典学习环节中完成必要的训练,得到相应的提高。教与学相辅相成,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领会中医经典的核心与内涵。

名老中医传承班经典的学习过程中,需要组合不同的导师团队,以充分与学生交流沟通。经典导学阶段,与基础教学相关的教师团队,负责引导学生入门,并完成导学部分的学习;经典精读阶段,与四大经典教学有关的教师团队,负责指导与教学;经典泛读阶段,以临床教师为主的团队,指导学生进行特色学习,通过将经典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对经典深入思考与感悟。导师及教学团队,利用上大课、开讲座、专题研讨等形式,组织经典学习和讨论;利用查房、病例讨论等方式,深化对经典的理解,增强临床应用效果。同时,学生之间可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学习,互相答疑;再者,学生和教师之间,以专题任务牵头,共同研读经典,以增强学生对经典的理解与应用。

3 学习形式贯穿线上线下

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密切了学生与导师的交流与沟通,逐渐成为了中医学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环节。名老中医传承班经典的学习需要建立学习网站、建设网络学习资源库。一方面引入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其知识维度;一方面建设自己的特色学习网站,通过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充分开展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

线上学习,要求学生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提高自学能力。在线学习网站,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指标,包括视频讲解、前沿医学资讯介绍、学习指导、学习要求、考核内容等。学生在线学习,观看微课、阅读经典原文、查阅关键字词翻译、学习精髓、领会要义、拓展课堂所学等。同时,完成作业、练习,参加测试、考核等,随时反馈学习进度、学习状态、学习疑点与难点。在线学习网站,还设有互动平台,师生之间可通过发帖与回帖的论坛形式进行深度交互与学习。通过提问、讨论、交流,分享学习心得,研究相关病例。一方面深化经典的学习,在实践中检验经典的应用;另一方面塑造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线下学习要从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学习转为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学习[3],要求学生加强自主学习,深入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学习内容,主要针对线上学习未能解决的疑难知识点,老师通过引导式学习的方式来答疑解惑,以培养学生的中医学逻辑思维方式。另一方面,对经典著作的学习追求整体性、系统性融贯,同时通过病例探讨等方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具体教学形式以翻转课堂为主,充分解决线上遗留的难题,也采取小组任务式学习,要求学生们以完成某个学习任务为主,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还充分依靠学生社团、兴趣小组、课题小队等,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和研究;同时,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相关竞赛,包括各种规模的专业学习竞赛、经典等级考试、全国中医经典大赛等。教学方面要坚持以基础知识为核心,知识面和知识深度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人才培养。

综上,南方医科大学名老中医传承班的教学形式,是在现代本科教学框架体制下,立足教学实际,结合传统中医师带徒模式[4],创新中医学人才培养方案,在中医学本科教学领域改革的积极探索。传承班的教学坚持以“重经典”为主线,在实际教与学当中,我们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进行融会,将师生、生生互动贯穿全程,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纳入日常,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优势,深化师生交流与沟通,重视学生中医经典素养培育。名老中医传承班“重经典”的教学理念融会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其以学生为本,守正传承的办学思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水平[5],使学生早日成才。

猜你喜欢
老中医中医学教与学
楷书的教与学
教与学
让“预习单”成为撬动教与学的支点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医学关于“证”的用法
老中医教你睡眠养生
老中医坐诊
欢迎订阅《小学数学教与学》
老中医
中医学对脑心的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