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越冬 杨建宇 李 杨 范竹雯 郑绍明 祝庆明 严雪梅 陆锦锐 张朝杰 张德鸿 祝之友※
山茱萸又名肉枣、山芋肉,在我国分布较广,以秦岭及河南伏牛山地区所产最为有名,入药时间可追溯至秦汉时期[1],是传统中医名贵药材,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菌消炎和延缓衰老的作用。临床现多用山萸肉入药,现研究表明,全果实用药更佳。山茱萸性温,味酸、涩,可用于治疗内热消渴、大汗虚脱、阳痿遗精、崩漏带下等症,并有涩精固脱的功效[2]。山茱萸的炮制方法多样,由于炮制的不同,导致药效及治疗病症的不同[3],目前使用最广泛、同时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所记载的炮制方法,就是酒制法。酒制法是将山茱萸与酒拌匀,蒸至酒被完全吸收,取出晾干即可。通过现代药理研究,酒制法可以最大限度保留山茱萸的药效,去除其毒性[4]。近几年,由于需求的增加,导致山茱萸的产量相应增加,一些非传统产地的山茱萸也进入市场,其中尤以河南西峡山茱萸为最,其产量可达到全部产量的80%[5]。这些山茱萸相较于陕西佛坪县,品质或许稍显逊色,但药性稳定,商业化程度高,可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常被作为传统道地药材的重要补充。本文通过对道地药材山茱萸的历史沿革、采集、炮制及产地变迁和药理药性进行论述,以期能够为临床选择使用山茱萸提供借鉴。
山茱萸在中国分布广泛,多产于河南、湖北、湖南、浙江、陕西等地,其中陕西省佛坪县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自古都是山茱萸的主要产地。汉末医学名著《名医别录》曾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九十月采实”。至南朝梁陶弘景时期,汉中山茱萸已成为当地名产,其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山茱萸,生汉中山谷”。《神农本草经》中描述山茱萸的药效为:味辛,温[6]。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根杀三虫。《伤寒杂病论》中又根据山茱萸的毒性,提出了炮制方法。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山茱萸的药性较之前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名医别录》中记载山茱萸:“大热,有小毒。主去痰冷,腹内绞痛,诸冷、实不消,中恶,心腹痛,逆气,利五脏。根白皮,杀蛲虫,治喉痹咳逆,止泄注,食不消,女子经产余血,疗白癣。”[7]至隋唐时期,山茱萸的性味已基本确定,但在所治疗疾病上,有所拓展。《药性论》中认为山茱萸:“主心腹疾,积冷,心下结气,疰心痛;治霍乱转筋,胃中冷气,吐泻腹痛不可胜忍者;疗遍身顽痹,冷食不消,利大肠壅气。”[8]至金元时期,增加了关于山茱萸苦味的记载,并研究发现了其升降沉浮的特性。《医学启源》云:“咽隔不通,食不可下,食则呕,令人口开目瞪,寒邪所结,气不得上下,此病不已,令人寒中腹满,膨胀下利,寒气诸药,不可代也……气味俱厚,半沉半浮,阴中之阳也,气浮而味降。”[9]至明清时期,除总结前代医家经验,同时也探索将山茱萸与不同药物联合,以治疗不同病症。《握灵本草》中记载山茱萸用醋煮服,治疗远年近日小肠疝气[10]。”《本草备要》记载:“止呕黄连水炒,治疝盐水炒,治血醋炒。”
山茱萸为落叶乔木或灌木,为多干丛生,无明显主干,成年树可生长至4 m高[11]。山茱萸多分布于北温带和亚热带的温暖带,除中国外,日本和朝鲜都有分布。我国主要的产地集中于“两山夹一岭”[12],即河南的伏牛山、浙江天目山、陕西秦岭。山茱萸在海拔800~1000 m,年平均温度14.9 ℃,最低气温为-14 ℃,降雨量822.3 mm以上,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沙壤上,其生长最为良好[13]。水分日照充足且温差大,可以大大提高山茱萸的产量和品质,有利于活性物质的积累。
古人在使用山茱萸治疗疾病的实践中,已然发现其毒性,在《伤寒杂病论》中,认为山茱萸应“汤洗七遍”,即应使用热水清洗七遍,目的是去除毒性。至隋唐时期,《雷公炮炙论》中提出使用山茱萸应去子留皮,并最终成为后世炮制山茱萸的定式;其也将“热汤洗”发展成为“盐水洗”,并明确了清洗的要求,即洗至无黏液,在书中也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发展出了“醋制法”。至两宋时期,又在“醋制法”的基础上,增加了“酒伴”“酒浸”“麸炒”等炮制方法。现代炮制方法以酒制法、蒸制法、醋制法、盐制法和蜜制法为主[14]。酒制法是将山茱萸加黄酒拌匀后,放入容器内蒸制,至器内酒被吸收完毕,取出晾干;蒸制法是将山茱萸放于笼屉上,使用大火蒸至“圆气”后,使用文火蒸至山茱萸外表呈黑紫色,熄火后闷一夜,再取出晾干;醋制法是将山茱萸加醋搅拌,并上火蒸至醋被完全吸收,取出阴干即可;盐制法是将山茱萸加盐水搅拌,上火蒸透,取出晾干;蜜制法是将山茱萸加蜂蜜搅拌,阴干即可。
药典规定山茱萸中马钱苷不少于0.6%为入药标准[15],因此,此项标准亦可作为山茱萸治疗的评价参考。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经过炮制后,山茱萸中的马前苷含量均有下降,其中酒制法下降最少,蒸制和盐制下降最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山茱萸的炮制方法为酒制。陕西省佛坪县是山茱萸的传统产地,有着悠久种植历史[16],但目前山茱萸产量以河南西峡县为最,可占全国产量的80%[17]。相较于河南西峡所产山茱萸,佛坪县所产山茱萸品质稳定,药效较好,享誉海内外,但在当地并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联,也未采取规模化种植,因此在产量上逊于河南西峡产山茱萸。并由于市场的扩大,山区土地有限,促进了新的产区形成,加之山茱萸需在栽种3年后才可结果,且树木结果会有大小年的问题[18],使种植山茱萸的经济效益日渐降低,这也是山茱萸道地药材产地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山茱萸在我国的入药历史悠久,是著名的珍贵中药材,在《神农本草经》《范子计然》等医学著作中均有记载。山茱萸药性微温,味酸、涩,有涩精固脱、补肾益肝的功效,常用于治疗遗尿尿频、崩漏带下、眩晕耳鸣、阳痿遗精、腰膝酸软、内热消渴、大汗虚脱。历代典籍中对山茱萸的药理药性记载均无较大差异,但随着在临床中治疗的实践观察,不断对山茱萸的炮制进行改进,以减小其毒性,并和不同的药物进行搭配,以适应各种症状。
通过现代方法对山茱萸进行检测,发现山茱萸的成分复杂,可大体分为环烯醚萜苷类、五环三萜酸及其酯类、鞣质类和多糖类[19],其药理作用如下:①免疫系统:在小鼠试验中,山茱萸中所含的多糖可显著增加小鼠的HC50值,促进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改善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提高淋巴细胞转化[16]。②抗炎作用:水煎制山茱萸制剂可有效降低大鼠肾上腺内抗坏血酸含量,并对类风湿关节炎有较好的预防作用[20]。③抗菌作用:将山茱萸提取液与常见食物放入培养皿中,显示山茱萸提取液对细菌和部分酵母有良好的抑菌效果,并可有效抑制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21]。④降血糖作用:山茱萸中含有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对糖尿病小鼠有良好的降血糖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小鼠的食量和进水量,并可抑制进食后的血糖水平。并且山茱萸中所含的环烯醚萜总苷可有效抑制糖尿病引起的肾脏病变和血管并发症[22]。⑤抗氧化及抗衰老:山茱萸多糖有较好的抗氧化抗衰老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脑匀浆、肝匀浆和血浆中的LOP水平,并通过改变细胞周期调控因子表达,而实现抗HDF细胞周期衰老。在动物试验中,使小鼠连续60 d饮用山茱萸提取液,通过做迷宫和负重游泳测定小鼠的耐力和记忆力,发现山茱萸提取液可有效增强小鼠的耐力和记忆力,并可增加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23]。⑥抗休克作用:在家兔试验中,对重症失血性休克家兔注射山茱萸注射液,可升高颈动脉血压,延缓休克造成的血压下降,并在补液充足的情况下,有效延长存活时间。山茱萸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并可防止血栓形成,缓解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因此具有抗休克作用[24]。张曙光等[25]使用茱萸颗粒治疗房颤患者的倦怠乏力、气短少食等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说明山茱萸可逐风邪、兴阳道、添精髓的药性。目前山茱萸在临床中的使用还不广泛,但从目前的研究中看,将其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心脑血管和肿瘤治疗,或许是一种有效的用药途径。
本文阐述了目前山茱萸的生产、炮制及使用近况和目前市场上山茱萸的品质及产地,并着重分析了山茱萸的历史沿革、药理作用和应用效果,旨在引起临床医护工作人员的重视,在具体用药中应多加注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药效作用大小,进行加减增益,以保证疾病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