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娇
肠内营养指的是将通过简单的化学性消化就可以被吸收的营养或者直接被消化道吸收的营养,由口或者胃肠注入到胃肠道内部,是为患者日常提供营养的主要方法。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因为病情严重,所以尽量在早期采用肠内营养[1]。同肠外营养支持相比,肠内营养支持优点如下:①与生理学规律相符;②该方法可保持胃肠道内部细菌平衡,使胃肠道免疫处于觉醒状态;③富含纤维素的肠内营养制剂,除了能够对肠内细菌形成的毒素吸收,同时可加快小肠与大肠运动速度;④肠内营养可加快生长激素与胃泌素等消化道激素分泌速度,同时可以间接调节肾上腺素与胰岛素[2];⑤肠内营养能够以机体实际需求为依据对营养需求进行调整,尽可能缩减静脉补液,从而降低水电解质紊乱发生率;⑥肠内营养可以对患者味觉有效刺激,加快唾液腺分泌速度,具有助消化、杀菌等功效;⑦肠内营养操作方便、简单,且价格低。但是,肠内营养支持依旧无法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大部分是胃肠道并发症,其中呕吐、恶心等最为常见。中医护理可对危重症患者胃肠道功能保护,避免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的发生[3]。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分析中医护理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中的应用效果,详情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8年1月—2019年12月接收的72例危重症患者,基于平行对照法分为2组,对照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60~83岁,均值(69.65±3.54)岁;APACHE Ⅱ评分:11~18分,平均(15.62±1.35)分。观察组(36例)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61~81岁,均值(69.72±3.48)岁;APACHE Ⅱ评分:11~17分,平均(15.59±1.28)分。在临床资料方面,2组差异较小(P>0.05)。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标准①GCS评分3~5分;②患者了解本试验内容并签署相关文件;③沟通、表达、理解能力正常;④神志意识清楚。
1.3 排除标准①具有精神疾病史、心理障碍;②合并肾、肝、心器官功能不全或者障碍;③合并恶性肿瘤;④凝血功能障碍严重;⑤合并免疫系统疾病及血液系统疾病;⑥患者因个人因素拒绝参与本试验或者中途选择退出者。
1.4 方法
1.4.1 护理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具体有健康知识宣传、心理疏导和环境改善等。为患者讲解关于疾病知识,使其可以保持乐观心态。同时评估患者心理状态,以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相应的心理疏导,并指导患者配合医护人员工作。此外,为患者营造舒适、温馨的治疗环境等。观察组:进行中医护理。详情如下:①穴位注射。更换患者体位至仰卧体位,由专业护理人员处理患者足三里和太冲,经内关穴开展药物辅助注射治疗。②脐疗。以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状况、临床病症等为依据开展脐疗,治疗方法包括填疗和药物敷疗等。③耳穴压豆。利用耳穴压豆方法减轻危重症患者疼痛,主穴包括交感和神门;配穴以手术位置为主,例如大肠、小肠等其他位置穴位。按压期间,对敏感点选取,并结合相应的力度。消毒方式以常规消毒为主,在穴位部位放置王不留行籽,利用拇指按压,确保动作轻柔,以患者反馈状况为依据缓慢增加力度,通常情况下,按压3~5 min,在患者部分感到酸痛后停止,在酸痛感消失之后继续按压,3~5次/d。④按摩患者下巨虚、上巨虚等穴位,平均4 h对腹部进行顺时针按摩,口服大黄20 g,接受超过3 d治疗。
1.4.2 观察指标对并发症发生状况、生理指标和满意度进行对比。满意度判定[4]:分值总计100分;总分80~100分代表满意;总分60~79分代表基本满意;总分60分以下代表不满意。(总例数-不满意例数)/总例数×100%=满意度。生理指标包括前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和血清蛋白。
2.1 并发症发生状况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例,%)
2.2 生理指标2组护理前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和血清蛋白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3 满意度对照组中,有14例满意,13例基本满意,9例不满意,满意度是75.00%;观察组中,有19例满意,15例基本满意,2例不满意,满意度是94.44%,观察组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明显(χ2=5.258,P=0.022)。
表2 2组患者生理指标比较 (例,
对于危重症患者而言,机体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因此可能会出现诸多代谢紊乱现象,具体表现包括代谢分解能力增加、能力消耗增加、血糖水平异常等,与此同时,合并胃肠道功能障碍、免疫功能障碍等[5]。危重症患者的治疗,不仅需要对原发疾病治疗,同时也要将肠道营养支持工作做好,不仅可以使患者营养状态改善,同时也能够保证患者基本营养,加快其康复速度。在现代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营养治疗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治疗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方法。普通肠外营养很容易减少T细胞和B细胞,进而缓慢降低机体病毒免疫力和细菌免疫力,因此除对患者机体代谢造成影响外,也会提高并发症发生率。
本试验中,辅助药物以大黄为主,利用间断方法,有助于该病发生率降低。此外,通过现代化监控方法检测肠内营养,尤其是通过血糖控制避免感染的发生,可使患者生命质量改善,确保良好治疗效果。利用血糖控制可进一步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
本试验中,主要为危重症患者提供中医护理模式,具体有脐疗、耳穴压豆和穴位注射等,目的是使胃肠动力改善,避免机体对血液循环改善造成影响。利用中医护理方法,有助于胃肠黏膜氧合状况改善,同时可加快血液灌流速度。上巨虚具有天部浊气汇聚作用,而足三里在治疗胃肠中具有重要作用,按摩天枢穴,可达到活络通经、益气补中的功效,与此同时,在加快胃肠蠕动、腹内压降低方面效果明显。结合中药辅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自身抵抗力,其中,芒硝具有泄热通便作用,大黄能够对pH值合理控制,避免MODS的发生,使预后效果改善,避免并发症的发生[6]。
据有关资料显示,早期中医护理可维护患者胃肠功能。本试验结果发现,在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94.44%,对照组75.00%,观察组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P<0.05)。针对危重症患者来讲,自身机体很容易出现脂质代谢紊乱和糖代谢等病症,蛋白分解速度较快,导致机体呈现负氮平衡状态,严重影响临床治疗效果,而营养支持为临床诊治奠定了基础。中医将全身经络视为血气运行的主要方法,对于不同位置纵横交错的脉络,连接机体经脉、内脏及肢体时使其呈现一个整体。根据本试验结果发现,在血清前白蛋白、血清总蛋白和血红蛋白方面,护理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较小(P>0.05);护理后,观察组比对照组优,差异明显(P<0.05);由此分析,中医护理可促进血清前白蛋白含量、血清总蛋白含量和血红蛋白含量提高。此外,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5.56%)比对照组(22.22%)低,差异明显(P<0.05);由此可见,通过实施中医护理方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同时有助于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确保良好护理效果,加快疾病康复速度。本试验予以脐疗、穴位注射等方法,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并保护胃气。穴位注射等方法可使胃肠道反应减轻,而且具有益气补血、通络活血、理气温经等作用,该方法可加快胃肠蠕动速度,避免胃肠功能紊乱,及早恢复胃肠功能。据有关资料显示,联合耳穴压豆、穴位注射和脐疗等方法,可达到调和气血、疏肝利膈功效,进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高。
总而言之,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支持过程中应用中医护理,可改善患者胃肠功能和生理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