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精神文化遗产与许昌曹魏文化品牌的创建

2020-03-04 12:47许国林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曹魏许昌三国

许国林

(许昌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曹操人生最辉煌的时期在许昌,因此,许昌作为三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其特定的历史内涵。曹魏文化作为许昌特色历史文化品牌,在三国文化中占有独特地位。曹操的精神文化遗产自然是曹魏文化的核心,它是许昌的精神文化财富,是许昌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和资源。当代许昌应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创建曹魏文化品牌,既要传承和发展优秀历史文化,又要活化曹魏文化,尤其要活化曹操精神文化,服务许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

一、曹操精神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

在东汉末期社会动乱之际,曹操以许昌为政治经济中心,统一了北方。曹操不仅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而且是我国历史大转折时期的英雄。他的一生,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政治勇气。东汉末年,皇室衰微,军阀四起,战争不断,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历史大动荡、大转折时期,曹操辅佐汉室,勇于担当,征讨四方,力挫北方群雄,拯救人民于战火,统一了北方。这期间,曹操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从诗歌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远大的政治抱负。如读其《观沧海》,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短歌行》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曹操求贤若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龟虽寿》抒发了曹操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蒿里行》深刻揭露了东汉末年社会发生灾难的原因,更坦率地表达了曹操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民的同情;《苦寒行》表达了曹操同情长期征战的战士,渴望战争结束、实现统一的心情。同时,曹操以周公自比,表达了排除万难、取得征讨胜利的决心。《薤露行》描写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董卓火烧洛阳城,挟持献帝,使得当时哀嚎遍野,民不聊生;《冬十月》通过对战后局部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生活的描写,表达了曹操向往国家统一、政治安定和经济繁荣的理想。

二是勇于改革、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人才政策上,曹操提出了与东汉以来重视虚假孝廉相对立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曹操于建安十五年(210)、建安十九年(214)和建安二十二年(217),三次发布《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建安十五年(210)《求贤令》内容是: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1]32

曹操说,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急需人才的时候,因此只能讲能干不能干,不能吹毛求疵、讲究太多。如果一定要求道德品质无可挑剔,方方面面十全十美,那么齐桓公又何以能够成就霸业?高皇帝又怎么能够创立大汉?所以,只要是人才,有“治国用兵之术”,哪怕有不好的名声,被人耻笑的行为,甚至“不仁不孝”,也请大家推荐,我一定该怎么用就怎么用。曹操不是不重视人才的道德,只是因为东汉政府腐败,原来以孝廉为标准的用人政策变得甚为虚伪。而且,在动乱时代,固守这种虚伪道德来取士、把持用人大权的士族们只会选择名不符实者。如此,就无法通过选拔使用大量人才去解决现实的政治难题。因此,后人不能苛求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也正是因为采取了这一用人思想,曹操手下方才猛将如林,谋士如云,为其统一北方奠定了人才基础。其二,在经济政策上创立了屯田制。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于建安元年(196)开始在许县屯田。后来又下令在各郡国屯田。《三国志》载:

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1]14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的屯田民由国家拨给田地,按军事编制。屯田民是国家佃客,以四六分(用官牛的,官得六分)或对分(不用官牛的)向国家缴纳实物地租,但不负担另外的徭役。为了保证统一战争的需要,曹操还创办了军屯。军屯实行无偿劳役制,所得谷物就地充当军粮。军屯兵士束缚较严,且屯兵身份世代相传,军屯兵士逃亡将罪及妻子。曹操实行的屯田制,虽然是强制劳动,剥削率也高,但结束了东汉以来农民与土地分离的情况,农民以隶属于国家的身份和土地重新结合。屯田积谷使北方的农业经济得以恢复。曹操屯田,加强了他的政治经济力量,为其在三国逐鹿中争取了优势,并为其统一北方霸业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受曹操屯田的影响,孙吴、蜀汉以及后来的晋朝也进行过屯田。

三是勤俭治家、艰苦奋斗的节约精神。为了整饬内务,曹操曾专门颁布了《内戒令》,对家眷的吃喝用度都进行严格约束。如其中的《魏武令》规定:

昔天下初定,吾便禁家内不得熏香。后诸女配国家,因此得烧香。吾不好烧香,恨不遂初禁。今复禁,不得烧香!其所藏衣香著身,亦不得。[2]856

曹操平定河北以后,唯恐家眷们滋生享乐情绪,严禁家眷在家中熏香,明令禁止把香囊携带于身。若是房间有了异味,只能到大自然中就地取材,烧一些枫树脂和蕙草来改善。而曹操自己也以身作则,杜绝锦衣玉食,他的每一件衣服缝缝补补都穿了十多年:

孤不好鲜饰严具,所用杂新皮韦笥,以黄韦缘中。遇乱无韦笥,乃作方竹严具,以帛衣粗布作裹,此孤之平常所用也。[3]136

很难想象的是,在曹操家中很难觅到多少红色,即便是家里有了喜事,曹操也要求必须从简。例如,他的几个女儿出嫁,用的都是黑色帷幔,陪嫁的随从更为简单。如此节俭,令人叹服。如果家人超出《内戒令》的标准,处置方法尤为严苛,史载:“(曹)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1]369足见曹操在政令家规的执行上,从不徇私情。曹操还破除陈规,婚丧从简;在选拔官吏方面,以俭为先。曹操所重用的毛玠典选举,非常称职:

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1]375

四是严明军纪、严于律己的法制精神。曹操重视法制的严肃性,史载:

(太祖)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1]55

建安三年(198)夏,司空曹操亲率大军兵发宛城讨伐张绣。此时麦子已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官军皆牵马行走,然只有曹操没有下马。此时从麦地里飞起一只斑鸠,曹操的坐骑受惊蹿进麦地,踩倒一片麦子。曹操要按律执行,边说边拿起佩剑往脖子上抹。谋士郭嘉为其开脱道,《春秋》上言,法不加于尊。丞相统率大军,岂可自戕?曹操说,既然《春秋》上说过了,那我姑且免死。于是用剑割下一绺头发,算作自我惩罚。割去头发,在当时是一种比较重的刑罚,史称“髡刑”。曹操处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地位,掌握着军政大权,而自已却以身作则,自己给自已用刑,这在历史上还是少见的。将士们见统帅尚且如此,谁也不敢再违犯军令了。后来曹操终于在穰县(今河南邓州市)大败张绣,返回许县。曹操“割发代首”的典故向我们揭示了统帅严明军纪、严于律己的重要性。

尽管曹操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但历史上关于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不过总体趋势都在强调曹操是时代英雄,对历史具有重要贡献。东汉末期,名士许劭当面评其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4]2234。尽管有批评,却又有褒奖,强调了曹操在乱世中的作用。陈寿《三国志》对曹操的评价是:

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1]55

陈寿的评价甚为中肯,不失为良史之论。现当代人对曹操的赞扬以鲁迅和毛泽东为代表。鲁迅先生对曹操评价较高,认为: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5]

毛泽东生前多次公开肯定曹操的历史功绩。1954年夏,毛泽东在北戴河吟诵曹操《观沧海》一诗后,对身边工作人员说: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6]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那时黄河流域是中国的中心地区。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7]。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说:

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8]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接见河南安阳县委书记时谈到曹操:

曹操这个人懂得用人之道,招贤纳士,搞“五湖四海”,不搞宗派。他还注意疏浚河道,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8]

二、活化曹操精神文化,创建许昌曹魏文化品牌

地方历史文化是增强地方文化自信和发展地方文化的宝贵财富。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许昌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三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曹魏文化代代相传。曹操精神文化遗产是曹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许昌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繁荣许昌文化,就必须活化曹操精神文化,创建曹魏文化品牌。具体来说,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普及三国历史文化知识作为许昌市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种传播渠道向大众普及三国历史文化知识,大书特书曹操的英雄形象、英雄事迹、英雄精神。在大中小学,让三国文化知识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让广大学生知道曹操是个大英雄,是我国历史大转折时期的大人物。将三国历史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列入许昌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不仅让大学生了解历史上真实的曹操,了解许昌三国历史文化,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而且可以把许昌三国文化传播到全国甚至是全世界,传播许昌城市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许昌三国文化、曹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许昌学院已经开设了具有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全校公选人文社科课程“许昌与三国文化”,从调查情况看学生选课率较高,学习三国历史文化的积极性高涨。许昌市区一些中小学也开设了三国历史文化课程,但学校覆盖面还比较小。建议许昌市教育局将三国历史文化课程列为许昌市中小学特色课程,实现市区中小学三国历史文化教育全覆盖。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曾组织专家编写出版了一些有关三国历史文化的普及读本,如《三国文化概览》[9]《三曹诗文选集》[10]《许昌三国大观》[11]等,但还不成体系。建议许昌市文化和宣传部门组织三国文化研究专家团队,编写出版有形的、较系统的以曹魏文化为核心内容的三国文化通俗读物,以利于三国文化的进一步普及和传播。

二是文旅融合,进一步推动许昌市三国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许昌曹魏文化推向全国,推向世界。我国知名旅游研究专家魏小安说,文化是诗,旅游是远方;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旅游没有文化就是灵魂出窍,文化没有旅游就是魂不附体。[12]所以,许昌市要利用特有的三国文化资源,将文化与旅游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目前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挖掘和开发三国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有创意的规划,形成有特色的许昌三国文化旅游线。二是打造和利用好“一城一园”,即曹魏古城和三国文化产业园,呈现并活化三国文化。要把“一城一园”打造成文化底蕴丰厚,彰显三国文化,突出曹魏文化,游客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国内知名的三国文化旅游景区。同时,开发丰富多彩的三国文化旅游产品。

三是加强曹魏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础历史研究,凸显曹魏文化在三国历史文化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曹魏文化是三国文化的主流,在三国文化中占主导地位;曹魏文化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代表了当时的历史发展方向,具有启迪后人和激励后人的作用。但目前许昌市对三国文化、曹魏文化还缺乏系统研究,因此,建议许昌市委市政府牵头组建曹魏文化研究队伍,凝练研究方向,拨出专项经费支持曹魏文化的系统研究,争取三到五年间出版一批在全国拥有较高影响力的曹魏文化研究成果,使许昌成为全国曹魏文化研究中心。

四是从三国文化、曹操思想中汲取营养,为许昌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服务。曹操思想和精神文化遗产中的积极要素,如历史担当、忧国忧民、勇于创新、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具有超越历史时空的精神价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今天我们建设事业中的重要精神财富。

三、结语

曹操的精神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例如不忘初心、敢于担当,人才兴国,勇于创新,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等等。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的传承,我们要深入挖掘曹操思想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汲取营养,并与许昌市目前的社会经济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激发许昌人历史责任感和干事创业的热情。

文化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内在驱动力。众所周知,中原历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昌三国文化则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昌三国文化又以曹魏文化为主体,曹魏文化又以曹操的思想、精神为主体。因此,曹操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今天许昌市用以创建曹魏文化品牌的重要基础。充分传承发展曹操精神文化遗产中的优秀内容,是提高许昌市文化品位的重要方略和发展许昌文化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曹魏许昌三国
初到许昌
许昌诗群
曹魏的书法新纪元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许昌青春诗会
三国乱谈(1)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
刘伯承过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