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活力课堂的思考

2020-03-04 12:38:34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23期

肖 红

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的当下,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课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就是进行生动的创造。怎样才能让学生生动地创造?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让学生自己真正动起来,绝不能只做表面功夫,也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多设计问题,让学生多回答问题,而是要通过教师独具匠心的课堂教学设计让历史课堂活起来。那么,如何把历史课堂打造成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怎样达成情感教育与知识能力目标的和谐统一?怎样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湖南省湘乡市历史名师工作室推出的系列名师展示课活动中,两位教师的展示课教学给笔者带来了很大的启迪与思考。

一、以境启情,为有源头活水来

目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往往过分偏重对史实和历史知识的记忆,导致课堂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和活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围绕史实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达到学习的最佳情感状态。

教师A 在“聚焦中国三农问题”的专题复习课中,一扫复习课的沉闷、枯燥和乏味,用PPT展示湘乡市新农村建设以来的成就,以此导入课程。在接下来的复习中,教师A 以参观中国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设计课堂教学,启发学生以导游和游客的身份,设计和参观农业起源展区、农业工具展区、农业人物展区、农业水利展区、国家政策展区,让学生“真实”地走进历史,轻松掌握专题复习的重点。

教师B 讲授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七年级上册“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在讲述丝绸之路时要求学生设计大漠行商:汉代有个商队,想沿着丝绸之路到欧洲去,假如你是这个商队的领队,你该如何策划这次行商之旅?学生在充分探讨之后,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的计划,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商队取名为“梦之队”,计划在长安以低价买进丝和丝织品,然后贩运到中亚、西亚和南欧;还有的学生把自己的商队取名为“黄金队”,打算通过贸易赚得盆满钵满。虽然学生的想法还很稚嫩,但是这种情境化教学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师生积极互动,摩擦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鲜活素材,满园春色关不住

教学中,教师讲述某个枯燥的教材知识时,学生往往会无精打采,但是在教师用鲜活的素材来丰富历史情境时,学生往往会情绪激昂。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把课程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历史是有生命的,自然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A 在“聚焦中国三农问题”的专题复习中,在介绍现代三农情况时,补充介绍了湖南水府庙风景旅游区、翻江农之源生态农业科技园、棋梓镇的千亩荷花基地、东郊的茅浒水乡,以及湘乡市的同心美丽屋场。当幻灯片里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徐徐展开时,有的学生感叹:我的家就在这里!农村比公园还要美!这些看似与教材无关的课程资源,却贴近学生的生活,拉近了学生与历史课的距离,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家国情怀的培养也得以真正落实。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整合的课程资源越丰富,学生在感性上收到的刺激越强烈,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找到鲜活的历史素材,找到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让学生感知历史、经历历史,激发学生思想的共鸣,历史课堂一定可以成为具有生命意义的灵动的课堂。

三、巧妙设疑,柳暗花明又一村

能否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教师的设疑能力,教师的问题设计应该是有启发性、有意义、有趣味的。

教师B 在教学“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时,对如何让学生认识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的处理给了笔者很大的启示。

张骞通西域后,精美的手工艺品,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传到西域,而西域的土产,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瓜(黄瓜)、大蒜、胡萝卜,各种毛织品、毛皮,良马、骆驼、狮子、驼鸟等陆续传入中原。

——《后汉书·西域传》

师:由上面这则历史材料大家能得到哪些有效的信息?

生: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的交流。

师:概括得很好,根据上面的材料,你还可以悟出哪些道理?

生:张骞开通西域后,交流的物品很多,交流的时间很长。

师:再想想看,这么多的物品,传入和输出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传出的物品和传入的物品相比,哪种技术含量更高?说明了一个怎样的问题?

学生恍然大悟:中原输出的物品大多是有技术含量的产品,西域传入的大多是原料、农作物或初级产品,可见中原的生产力水平比西域要高。

由此可见,教师更要积极地去做课堂提问的引领者,把师生对话引向富有成效的方向,从而给课堂带来活力。

四、家国情怀,直挂云帆济沧海

古人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人生活离不开国家和集体,个人的内心应该要盛放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所有人对国家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集合。家国情怀是学生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内容之一,更是学生核心价值观培养的基础,是人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底色。当一个人把个人的成长和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人就拥有了融入世界的气度与眼光,他就是一个兼具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人。

可喜的是,两位教师在展示课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互动中传递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做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教师B 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的教学中联系时事热点,与学生一同观看习近平主席一带一路的演讲视频。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B提问:如果你是当时在场的中国新闻记者,你会怎么报道习主席的演讲?为什么?学生给出了“厉害了,我的国!”“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等回答,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爱国主义氛围。

教师A 在“聚焦中国三农问题”复习课堂中,和学生一起欣赏湘乡美丽乡村建设的画卷后,询问学生观看的感悟,学生给出了“世界那么大,何必去远方”“最美湘乡,最美农村”等风趣的回答。教师A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党的十九大为我们描绘了乡村振兴的伟大蓝图,未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我们去添砖加瓦,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努力学习,为我们的家乡做贡献。

综上所述,有活力的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努力创设历史情境,巧妙设问,选取鲜活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历史素材,激发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去感悟历史的真谛,这样的历史课一定可以成为学生心中的魅力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