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品读人物传记与语文学习的关系

2020-03-04 12:38:34陈佳彦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23期

陈佳彦

语文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读书、广泛涉猎与语文学习关系密切。那么,读什么类型的书可更好地促进语文学习呢?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此,笔者谈谈品读人物传记与语文学习的关系。下面,以人物传记《胡风自传》为例,作进一步的阐述说明。

一、梳理文章脉络,把握整体结构,提升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胡风自传》(下称《自传》)是名人自传丛书中的一册,该书是由胡风刚刚恢复“自由”后所写,是以胡风及家人、朋友,个人及国家事业,政党及国家历史组成为“自传”主体。它从胡风1902年出生写到1954 年的那篇《关于几年来文艺实践状况的报告》(即“三十万言书”)戛然而止。

胡风在1955 ~1957 年全国开展的肃反运动中受到了波及,直到1980 年9 月才对他做了一个正式的平反。当胡风回到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文艺生活中后,才开始回忆史实并总结自己的文学生涯,直至1985 年6 月病逝。《自传》选编了作者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章,以及《胡风回忆录》中的文章和“三十万言书”中的第一部分,另外补充了1949 ~1954 年的情况,合起来成就了《自传》。1986 年,中央为他第二次平反;1988 年,中央为他彻底平反。读《自传》能感受到胡风因为信任而坚守、因为信念而坚持的品格。

整本书以作者的行踪、思想发展及抗战期间他创办的杂志在进步青年中的积极影响等为线索,通过各种期刊、事件、人物及人物的抗争……展现了他前50 余年的奔波:“湖北蕲春、武汉(武昌)、南京、北京——东京——上海——武汉——重庆——香港——东江——桂林——重返重庆——重返上海”。通过梳理,以时间轴和位移轴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那一代人的思想、行为的诸多思考,让他们逐渐明晰什么是文学与人学。

自传的时间脉络就是一种历史的拉伸,梳理文章或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脉络,对读者进行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能的再学习有极大的帮助。归纳、提炼文本核心,就是一种“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在辨别不同年代的语言变化中,“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最终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交流沟通的能力。

二、单篇多篇佐证,合理分析运用,提升文化审美与思辨能力

自传类书籍除了让读者利用语言文字去读懂这个人及他(她)所处的历史时空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将作品与作品相互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丰富史实材料和事实材料,从而充盈学生的认知、理解和思考。

阅读《自传》时,可联合多篇文章进行阅读。从1936 年前的胡风故事描述中,我们不仅可以知晓他对鲁迅的追随与敬仰,还可以学习研究鲁迅思想、左翼文联发展、党的抗日决心与实践等。这使文学、文艺和党史研究自然而然地联系在一起。在诸多交织的历史事件中,让我们见识了鲁迅苍劲的笔力,如他在《答杨邨人先生公开信的公开信》时的坚定与智慧,让我们深切体会到他“弃医从文”的勇气与责任担当。

从《自传》看,鲁迅离世让胡风、萧军、萧红等人很伤感;从萧红《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可以知晓,胡风与共产党人冯雪峰的交往甚密。《自传》中的单篇文章可以与其他文章交织并打通历史的记忆,使学生突破课本的限制,习得更加生动而又证据充足的史实与事实,有利于学生分析鉴赏和思辨能力的提升。

通过胡风在抗战期间的辗转周旋,可见党的文艺路线对抗战的影响,这正是文艺理论与文艺实践的时代意义。这是一个可以追寻研究的问题,可留作学生到大学去刨根问底。同时,这也可以让学生明晰:要理解革命文学的深远影响,一定要建立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与党史的基础之上。部编教材中的革命文学赏析,是对单元教学读物和阅读方法的补充。通过文化审美鉴赏和创造,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佐证式的审美体验和评价活动,就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与思辨能力的一种方式。

三、借点睛之笔,助思维发展,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

人物传记是真实性与形象化相结合的叙事性文体。读人物传记好似聆听一个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的人发出的解读世界的声音,而这种认识世界的方法正好和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相吻合。一个处在历史滚滚洪流中的人物,他(她)的存在给了人无限的遐想和启发,在读懂这样一个人的同时,也促进了学习者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甚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作为一个被历史记住的人,他(她)无论是顺从还是叛逆,都是一种现实的存在。在阅读中,因为学生对历史认知的欠缺,故会促使他们调动各种思维,去收集佐证材料来增强对历史文化的理解。正因为有了历史的勾连,才会有学生传承文化的行为。

“胡风”是一个带有历史“符号”的人,他的自传夹杂着自己的评述,字里行间透露着他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时,也将“文史哲不分家”的阅读方法融入其中,即通过一段有争议的历史、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去品读一段历史文化的内涵,进而提高自己辩证历史文化的能力与认知,达到传承与理解的目的,以便更好地丰富历史文化。

其实,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无非是读书是否“用心”罢了。读人物传记有助于学生了解这个人的思想变化,以及历史与他(她)的关联。读文学、哲学、军事或艺术名人的传记有助于学生结合名人的具体经历,理解名人的创作风格或思想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读天文、理工学科的名人传记对理解其成就可有一定的帮助,且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巨匠的科学精神以及人类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不易。

故而,无论是怎样的人物传记,阅读它均可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基于此,为什么我们不尝试结合学生课内所学文本,每学期推荐一两本人物传记让学生们去读读、想想、议议呢?让他们尝试着去寻找佐证材料,画出课内外所学文章的思维导图,开展一次“人文”对话,完成一次不平凡的语文学习之旅,进而取得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