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转换在物理课堂导学模式中的应用

2020-03-04 12:38:34马晓青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23期

马晓青

一、关于“问题导学,角色转换式课堂教学法”的说明

1.问题导学的意义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研究物质结构和相互作用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因此学习物理必然会有很多疑问;学习物理的过程,就是对自然界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导学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学习、交流,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答案。问题教学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此外,通过讨论交流、自主回答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表达和创新的能力。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和互动、自主学习的教学理念。

2.角色转换式

转换是教师和学生的身份转换,主要是学生身份的转换。对于固定的角色,学生会有惰性,缺少激情,影响教学效果。而将学生代入教师的角色后,往往热情较高,表现欲较强。学生模仿教师讲课(针对某一问题)时,为了能把所学的知识都讲出来,需要熟练地掌握知识,因此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

二、关于“问题导学,角色转换式课堂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1.关于问题导学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注意两点:一是重点知识;二是难点知识。另外,问题要有大问题和小问题设计之分。例如,“力的作用效果”这一知识点。教师可以把“举例说明力能产生哪些作用效果呢?”作为大问题。相应的小问题有:(1)能举例说明力一定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吗?(2)物体形变包括什么?(3)力一定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就会比较全面而深刻。

2.关于角色转换

(1)转换的形式有师生角色转换。教师转换为学生,学生转换为教师,学生从教师的角度理解知识点,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听学生讲课的内容,还存在什么问题,以便纠正、补充,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2)转换的形式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转换。也就是学生之间相互以教师的角色自居。学生以同桌或前后四人小组的形式,相互转换角色,分别以教师的身份,模仿教师把对某一知识的理解讲给对方或小组听。当然也可以自己对自己讲,或假设某一物体是学生而进行讲解。

(3)从内容上说,角色转换后所涉及的面可大可小,根据情况不仅仅限于对知识点的学习上,对于课堂作业或配套作业也可以互换角色进行批阅,然后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指正。站在对方的角度相互理解、相互补充,可以取长补短、查漏补缺、共同进步。

三、关于“问题导学,角色转换式课堂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1.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1)教师角色的转变。

问题导学模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可以随时转换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体现得更为明显。教师真正起到一个引路人、点拨人的角色。学生问、教师答,教师问、学生答,相互促进。

(2)课程实施模式的转变。

在过去的教学中,更多的是教师讲授多,而学生的活动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多,而主动自主学习少。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欠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对课程实施模式的转变,转变的教学模式是很成功的尝试。

2.转换教师的知识结构

教师首先要有完整的知识结构和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在问题导学的教学模式中游刃有余地正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学生提出新问题、新思路的时候做到控制自如、有的放矢。

3.转换教师的教学思想

(1)注意问题探究。

问题导学模式教学中始终围绕问题来教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能解决问题。

(2)注重学习过程。

在课堂中,会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在概念理解、规律探究、实验验证等环节的学习中,也是要积极地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这些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而不是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知识或答案。这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最明显的地方。

四、关于“问题导学,角色转换式课堂教学法”存在的不足与科学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问题设计过多。

为了突出问题导学,常常出现问题太多的现象,这使得课堂时间紧张而不能完成一节课的教学计划。

(2)问题设计缺少趣味性与实践性。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只注重了物理知识的科学性,而没有体现出物理的趣味性。例如,在教学“杠杆”时,如果问“有一个大石头,如何用一个杆子把它撬起来?”就不如准备一个场景,让学生实践。又如,在教学“滑轮”时,为了设问“滑轮与杠杆他们各自的优势在哪?”不如现场做实验,用杠杆和滑轮,看哪个能把一个物体连续不断地提到高处。这便能提高课堂的有趣性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3)师生角色互换的有序性。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活动相对比较单一,课堂秩序也很容易组织。但问题导学模式中,学生活动显得颇多,尤其是学生展示环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现能力以及物理语言的应用能力等都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秩序,这就给学习效果与课堂效率造成了影响。

2.克服的途径

(1)抓重点与难点设计问题。

课程中的知识点有难有易。有的知识点是重点,有的只需要了解甚至是选学内容。因此,只有围绕重、难点实现突破,才能提高效率。

(2)研究学生设计问题。

由于学生的能力素养千差万别,为此要根据学生的情况而确定问题导学。例如,以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为例,八年级的知识板块与学生的生活感受和体验非常接近。但九年级的知识板块,如电学与磁学部分,学生虽然也略有知晓,但要精确理解这些物理概念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这时需要设计一些实验问题以帮助学生动手实验,理解知识。

(3)提高教师设计问题的素养。

问题的设计是一个比较费神费力的事,要设计一个既切合教材、适合学生,又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是一件考验教师能力的事情。因此,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强物理素养,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之,将“问题导学模式”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发挥其优势,避开其不足,一切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掌握学科核心素养为目的,就可以不断改善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