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于勤(本刊编辑)
访谈嘉宾:杨赟、邓金河、刘勇斌
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是指学校应对自身或周边地区突发的,并对师生生命健康、教育秩序构成威胁的公共事件的具体办法。如为了预防或者控制和消除突发的“新冠病毒”疫情,保证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学校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在此,本刊特邀三位嘉宾,就此进行了恳谈。
主持人:信息时代,应急管理是每个社会组织、机构、单位都必须学习掌握的管理技能之一;变革时代,应急管理在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也愈显重要。请问,您是如何理解和认识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的?
邓金河:应急管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就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2018 年3 月,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这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认为,基础教育系统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理顺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关系,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加快建设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的基础教育应急管理体系。
杨赟:教育系统应急管理主要是针对学校或与学校密切关联、突发的,并对师生生命健康、校产安全、教育教学秩序或社会秩序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损害的公共事件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我认为,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应急管理体系的一个深入细化和延伸,这个体系的建立更加凸显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重视。
刘勇斌: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决定了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是国家应急管理系统工作中的重要抓手,是应急管理系统中危机预防和应急介入的核心内容。因此,加强教育系统应急管理工作,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健全和完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促进国家应急体系和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给青少年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成长环境和办好让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证。同时,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也为教育系统应急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能有效提升学校的应急管理水平。
主持人:贵校为预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了哪些应急管理措施,进而推进了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提升了应对能力建设?
邓金河:为加强应急管理,我校积极推行应急管理“学部负责制”,即由各学部具体负责相应的安全及应急管理工作,各学部之间分工合作、相互协调、共同管理。学校安全办公室负责日常的安全及应急管理工作,赋予安全办绝对优先权,根据工作需要,可在情况紧急的时候,调动校内每一名干部、教师、职工,快速处理好突发事件。为了预防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我校将突发公共事件分成四大类:社会安全类、事故灾害类、公共卫生类和自然灾害类,并制定了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编写了《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消防安全应急救援预案》等近20 个应急预案。同时,学校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投入,加强技防、物防、人防建设,提升安全防范能力。
刘勇斌:首先,我校建立了完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机构,细化职责分工、层层落实责任,不断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设立以校长、书记为组长的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采取多部门联动、责任到人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其次,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强化预案动态管理,增强预案的实战性。如自此次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学校就全面启动了疫情防控工作,在疫情期全校工作方案、网络教学工作方案、师生疫情期心理防疫工作方案、师生健康情况追踪管理、校园重点场所防疫、防疫物资储备等各项工作的制度建立和落实上保障了校园安全。
杨赟:首先,我校按照“预防为主,分块层级负责”的原则,对可能出现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有效预防及妥善处理,分层次制定相关的预案;其次,成立预防与处置公共事件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以便快速、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最后,严格要求师生,促使人人做到最细心、最用心、最重视,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守岗位、严守规程,第一时间发现、上报、处置安全事件,将损失降到最低。
主持人:请您说说,疫情期间学校应急管理系统发挥了哪些作用?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邓金河:自2020 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校就紧急启动“传染病疫情应急预案”,通过信息平台发布疫情预警,宣传防控举措,增强了广大师生、员工和家长的防护意识。同时,利用通讯媒体进行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疫情排查,以掌握人员的分布情况、活动轨迹和健康状况,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进行严防严控。学校应急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转,使学校的防控部署、宣传、师生摸排、人员管控、消毒、督查等各项防控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为学校疫情防控提供了保障。
经历了这次疫情,我认为学校应急管理系统要进一步推动应急预案体系的建设,加强预案演练,增强学生、家长的主动参与意识,完善快速响应机制;要通过活动、讲座等方式加强宣传,提高师生、家长自救自护能力,做好教师、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及疏导工作;要加强学校和当地政府、主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并与周边学校、单位、企业机构一起联防联控,建立一个网络互联、信息共享、科学有效的防范体系。
杨赟:今年年初发生的“新冠”肺炎,传播性强、速度快,对我校的应急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期间,全校师生严格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落实应急预案,实现了预定目标。
首先,预案在手不慌不躁。疫情之初,学校立即按照上级要求,优化了应急预案并严格落实预案要求,做好师生员工及学生家长的实时追踪,做好“零报告”“日报告”,定期组织召开线上会议,随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疏导和与疫情防控相关知识的学习,每天坚持发布“校长抗疫日志”通报总结当日抗疫工作。
其次,应急演练提供思路。开学复课前,我校在区指导组的指导下,对开学复课的教育教学、健康卫生、就餐就寝、家校闭环等各个环节进行了多次反复的应急演练,被上级领导部门确定为“样板示范校”,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虽然我校应急管理系统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但还有两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在应急管理体系中要求“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责任分工明晰、协同配合作战,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一些人责任心不强,出现了“干的干、看的看”的现象,在协同配合方面也做得不够。二是在家校衔接中,家长对应急管理不重视,对学校和教师的要求与做法不理解,特别是在疫情初期,家长没有如实报告学生的行踪与健康情况,导致学校做了大量重复无用的工作。以上两个方面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改进。
刘勇斌:学校应急管理系统在新冠疫情期间发挥了及时介入、科学引导、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作用,减轻了疫情给教育教学带来的冲击,保证了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特别是为复学后教学工作的衔接与师生心理调适提供了保障。疫情期间,学校第一时间根据毕业班师生的需求,开展校本网络教学活动,返校复课后,又结合防疫工作要求,开展毕业班“AB 班”制教学工作,切实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衔接,保证了毕业班教学的延续性,缓解了学生的应考压力。在师生心理调适方面,学校结合疫情期及复课后师生的心理调查结果,在危机预防工作上,对心理危机预警学生开展一对一筛查、个案辅导;在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上,学校联合德育处、年级组、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对预警学生的心理动态进行了解。系列举措缓解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提升了师生疫后心理适应能力。
但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要从硬件保障上提升学校应对危机的硬实力,如配置专门的隔离室、防疫物资等;其次,有关师生应急教育的方式要多样化、常规化,应急演练要落到实处。
主持人:展望未来 ,我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将处在“后疫情时代”,为此基础教育系统在应急管理上应进一步开展哪些工作来应对变革?
杨赟:所谓 “后疫情时代”,意味着疫情在一定的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所以,我们应继续加强应急管理的建设。一是落实要求,做好师生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的晨、午、晚的健康监测,并坚持用好“渝康码”和“复学码”,加强学生及家长“三史”管理。二是拓展教育,对学生加强卫生健康知识、规则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并将其作为课程资源,整理成校本教材,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三是强化保障,做到“应保尽保”。
邓金河:后疫情时代,社会秩序逐步恢复正常,人们生活也步入正轨,从心理上来说,大家的注意力已经转移,放松了防控意识。学校是人群聚集地,师生员工来自不同的家庭,我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基础教育系统在应急管理上更应慎终如始,时刻保持警惕,保持常态化的防控意识。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危机事件库,通过分析、研究国内外尤其是教育界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汲取经验教训,以备自用。同时,要把应急管理纳入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之中,并整合权威、系统、专业、丰富的课程资源,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还要将应急安全演练常态化,让每一个人都树立起安全意识、防控意识,并以学校为辐射点,带动整个社会应急意识的提高,为家庭、学校、社会织就一道密实的安全网。
刘勇斌:首先,教育应急管理工作要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以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为例,要从制度上进一步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的机制及流程,将心理预防工作向常态化推进。其次,教育应急管理工作要多样化、具体化、信息化。如要把应急安全教育纳入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内容之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并将每学期的应急演练情况作为考核学校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