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财经素养教育:进展与提升

2020-03-04 12:38:34吴宏超黄婉宜
基础教育论坛 2020年23期

吴宏超 黄婉宜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小学生出现的过度消费、非理性消费和金融风险意识匮乏等财经素养问题,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财经素养教育从娃娃抓起,不仅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符合儿童在认知发展上的心理规律。可见,小学阶段财经素养教育该如何有效实施,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一、财经素养教育的兴起

2012 年,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开展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新添了一个维度——“财经素养”(Financial Literacy)测试,这引起了很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015 年,美国推出的《K-12 个人财经素养教育国家标准》中就提到了就业与收入、消费与储蓄等内容;在英国制定的《财经教育规划框架》中提到了工作与金钱、储蓄与支出等内容;在澳大利亚出台的《消费者和财经素养的国家框架》中,则提到了收入和消费支出在知识和理解、能力、责任感与进取心三个层面上的内容;加拿大金融消费者管理局(FCAC)也为学生制订了全面的学习计划,并为学习者提供了基本的收入与消费信息和财务管理工具,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去学习管理个人财务,并树立起对财务决策所需要的信心。

我国小学生财经素养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在收入方面,一些小学生会通过替同学们“跑腿”、写作业等形式赚取“工资”;而在消费方面,他们则呈现出了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一个九岁的孩子,为了购买游戏装备,在三个月内花掉了爸爸微信钱包里的10 万元。很多低年级的小学生不知道劳动的艰辛,常出现攀比的心态、非理性的消费行为,且自我约束能力很差,还希望以最小的投入获得大量的财富。这些现象反映了小学生财经素养问题的严重性。

如何提高个人的财经素养,减少个人因财经素养缺失而导致的经济问题,与个人能否拥有正确的财富观、金钱观、劳动观息息相关,这要求个人必须具有处理经济信息、财务规划、合理支出、风险规避的知识和方法。财经素养涵盖了知识、技能、态度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不仅涉及到个人应对财务管理、规划和面对复杂经济环境时所做出的最佳选择,还涉及到了个人财经活动对社会生活环境、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因此,财经素养教育应侧重于通过指引个人从经济关系的层面出发,去了解财经活动;从个人的经济生活出发,树立起社会和国家发展的责任感。总的来说,财经素养教育不仅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息息相关,更与国家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密不可分,具有重要的个人意义、社会意义和国家意义。

二、小学财经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逐渐探索出了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协同多方力量联合推动财经素养教育的路径,力求从点到面、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去做进一步的探索。上海被作为该领域的重要试点区,很多学校都已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2018 年,广东省成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共同体,还联合相关非盈利机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171 所教育实践基地学校积极开展财经素养教育。实验基地学校大多通过学科教学、主题活动教学、学生社团教学等相互渗透的方式,将财经素养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相对应的领域中。

本研究以广东省四所财经素养教育实验基地学校的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对当前小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据此编制了“小学生财经素养教育现状研究调查问卷”,对广州、深圳、中山、茂名四座城市的四所实验基地学校的三年级至六年级的2025 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财经素养教育需求迫切

据问卷统计显示,有近90%的学生对财经素养教育感兴趣,这说明财经素养教育的兴起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兴趣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基础之一。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校在实施财经素养教育时也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有93%的学生对财经素养教育的认同度很高,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财经素养知识,培养良好的财经素养行为习惯,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还有84.5%的学生认为,学校有必要单独设立财经素养教育课。但就目前而言,学校财经素养教育多以多学科融入的形式开展,若要单独设立专门的课程,不仅要考虑到其他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态度,也要考虑到教师教学的专业性水平、教学目标的配备情况等。因此,学校财经素养教育与学生的学习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的差距。

学生认为,多数教师对财经素养教育的关注程度处于中等水平,只有20%的人“非常关注”。可以看出,教师的关注度与学生的兴趣度并不一致,这说明学校对学生的财经素养教育与学生的需求并不相符。学生对财经素养教育的兴趣度大,是因为他们认为财经素养教育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和工作非常有帮助。学生渴望学校能够单独开设一门财经素养教育课程,但学校在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时,课程频次少,教师对此的关注度还低于学生的整体渴望,这从侧面反映了学校开设的财经素养教育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财经素养教育应与劳动教育融合

在调研中发现,四所实验基地学校在实施财经素养教育时,多以金融教育和财商教育为起点,培养学生的理财知识和技能。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如何赚钱、花钱、存钱、取钱和以钱生钱。财经素养教育与金融、理财、消费等领域有关,但与之不同的是它更强调劳动教育,并以其为抓手,教导学生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规范。财经素养教育不是对学生进行纯粹的财经知识的灌输,而是更全面地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发展,让学生懂得劳动付出与获得收入的关系,进而珍惜劳动成果。

调查发现,家长给予孩子零花钱的方式更多的是直接给予,其金额则因家庭情况而各异。对学生零花钱的来源和财经素养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来源的零花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财经素养水平,若零花钱是通过“劳动所得”或通过“奖励所得”就能显著提高学生的收入与消费技能。因此,在培养学生财经素养时,应鼓励学生通过劳动去获取,并适当给予奖励,合理地分配零花钱的金额。实验基地学校的小学生对个人的收入来源不重视,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是父母的孩子,可不用通过劳动即可得到零花钱。这说明他们缺乏正确的劳动观念,故需要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提高。

3.财经素养教育缺乏制度保障

财经素养教育既是一门关于财经知识的教育,更是一门生活教育。学校要基于生活实际,多以学科融合、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协同校外机构和家长进行财经素养教育。如广州X 小学的“模拟商店的职业体验”、深圳Y 小学的“压岁钱的使用”等,都是围绕收入与消费维度进行的教学活动。学校的财经素养教育,多是由数学、美术、思想品德、英语教师等科任教师兼任,同时与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合作,并由学校统筹管理。

但是,学校并没有制定专门的财经素养教育工作制度,大部分的财经素养教育工作仅依靠校长与几位教师来共同管理。此外,由于财经素养教育课程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教学活动,故在实施过程中,仅依靠学校或者由校外机构承办都不是有效的途径,它更需要学校协同校外机构、家庭,甚至社区一同进行。因此,学校需要制定合理、有效、健全的财经素养教育工作制度,以更好地促进双方或多方之间的合作,提高财经素养教育工作的成效。

4.财经素养教育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实验基地学校在进行财经素养教育时,多是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但偶尔也会通过校企合作、机构合作等形式来实施。通过教师兼任的形式开展教学无疑加重了各学科教师的教学任务,使教师们更容易产生教学疲惫感。可见,学校在实施财经素养教育时,并没有专业化的师资团队,而且还存在教师教学任务过重、疲于应付的现象,从而造成财经素养教育流于形式。

在与深圳Y 小学教师代表的访谈中,他们谈到:“有一次邀请银行的人员过来开讲座,他们真的讲得好,现场气氛也非常热烈,学生们都在那里聚精会神地听着。还有,我们感觉他们讲课讲得十分专业,财经知识功底也较深厚,所以我们也获得了很大的收获,学到很多东西。”

校外资源中的财经素养教育团队,具有更为专业化的财经素养教学水平。尽管部分学校在实施收入与消费维度下的财经素养教育时,更多的是以具有数理基础的数学教师兼任,但他们仍然缺少系统化的专业培训。如在访谈中,多所学校的教师提到,教师们多是通过财经素养教育的课题研究、培训、会议、论坛等进行相互的交流。总之,学校并没有针对实施财经素养教育的教师制订一套系统完整的培训流程,更多的只是通过校外零散的培训资源来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学校在实施财经素养教育时,也没有做深入和专业化的探究,这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无法得到保障。

三、提升财经素养教育质量的建议

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时代,部分学校的各种教学任务十分繁重,没有太多的精力投入到财经素养教育中,进行专业化的教学。而学生也往往带着应试心理,所学的知识主要用来应对考试,故对财经素养教育也不重视。因此,学校在开展财经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仍需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财经素养教育的路径与方法。

1.建立财经素养教育的制度保障

建立一个具体化、精细化、可操作的财经素养教育工作制度,是落实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财经素养教育不断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目前,实验基地学校虽然构建了相关的标准框架作为工作指导,各校就重视程度、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师资队伍建设等也做出了相关的调整,以期适应各自的教育发展特点。但是,在具体的工作统筹上,仍存在较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如学校内部的工作制度及校外资源的合作制度的完善等。

在校外资源合作上,可根据该领域涉及的范围汇聚多方力量,进行相互支持,比如寻求金融机构、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的参与,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合作与交流。当前,实验基地学校均表示,在开展财经素养教育活动时,有涉及到与银行的合作,或与其他相关组织机构的合作,但没有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合作流程。为保障合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学校可制定校外资源联系制度,定期通过面谈或电话、互联网等通讯工具与校外的资源管理者进行沟通交流,以促进学校财经素养教育的教师与校外相关人员的互动,提高教师的财经素养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学习财经素养知识提供保障。

2.通过精准培训来提升财经素养师资水平

教师的财经素养和教育能力直接决定了财经素养教育质量,提高财经素养教育效果,打造财经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加强教师培训,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精准培训财经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应从整体的师资队伍规模、结构、梯队等因素出发。校外多渠道地吸引财经素养教育人才,校内以教师兴趣、专业基础为原则,从财经素养课程的实施到财经素养课程的开发,从各学科不同知识的叠加到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共同做好财经素养教育师资队伍的顶层设计,加大教师教育培训,促进财经素养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在教师教育培训中,可尝试拓宽教师培训渠道,拓展教师关于财经素养教育的视野,激发更多教师对财经素养教育的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及对财经素养教育的关注度。如邀请财经专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到学校指导教师进行财经素养校本课程的开发;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参加财经类高校的线上学习,并在线下通过观摩、研讨来学习。培养教师对财经素养教育的兴趣,在避免加重教师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力求教师能够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的财经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财经素养的提高。

3.开发丰富的财经素养教学资源

丰富的财经素养教学资源是教师开展财经素养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源泉。目前,国外有不少国家建立了专门的网站,用以发布财经素养教育资源,目的是为了给不同的受众群体提供帮助。如美国就针对学生在K-12不同阶段的个性特点进行财经素养教育,建立了丰富的教师教学资源网站和学生学习的资料库;加拿大国家金融消费署(FCAC)也建立了国家财经素养数据库,通过提供财经素养资源与教学工具的一站式服务网站,帮助教师提高财经素养教育能力。

在国内也有部分省市学校建立了专门的财经素养教育网页平台,但主要是作为财经素养教育宣传平台来进行推广的,而在教学教材等方面多是沿用过去的金融读本和财商绘本,缺乏标准化和专业性,且相对于国外的资源来说,仍显得较单薄。因此,增加教学资源开发,多渠道促进小学生财经素养发展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建立起校际之间的财经素养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整理收集各级优秀教师在财经素养教育中的大量教学资源,加大校际之间优质财经素养教学资源的积累,可以助力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的学习以提升其财经素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