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洪
时代发展虽然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助力,但却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所以本文将对林业生态环境与林业经济发展进行了研究,以期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采取合理措施增强林业资源的经济性,从而推动绿色事业的不断前行。
结合全球林业资源发展情况来看,我国森林资源覆盖率相对较低。再加上乱砍乱伐、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影响,我国林业资源受到严重破坏。虽然我国已经加强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并制定了合理措施来提升林业建设效率,但从目前整体情况来看,我国的林业资源仍处在恢复阶段,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一是生态功能。林业资源作为森林资源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将直接反映我国森林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在功能性上,林业资源同森林资源一样,都具备较好的生态功能,可以实现空气质量的净化、气候调节。不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资源建设中的生态功能也逐渐被人们弱化,抑制了林业资源的发展,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区域林业资源建设中,只有确保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提高整体建设水平。传统生态环境治理大多是按照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开展的。而如今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生态环境发展需求,应对其进行合理优化,以此达到环境和生产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是经济功能。林业资源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直接和间接经济功能两方面上。直接经济功能指的是林木直接应用在建筑、造纸、工艺设施等方面所创造出来的经济效益,也是目前人们较为关注的重点内容。不过在利益驱使下,人们过于重视直接经济功能,反而导致林木开采的过度浪费,为林业资源的长远发展带来了较大阻碍,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间接经济功能则是利用林木自身的特性来营造良好环境,从而推动区域内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优化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人们的收入。间接经济功能与现阶段生态环境发展目标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其不仅在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方面有着显著效果,在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上也有着重要意义,为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更多助力。
三是社会功能。林业产业需要人类社会与森林资源的相互交汇才得以形成和发展,缺乏任何一方面的作用都无法实现林业产业的整体进步。这就使得林业产业的社会功能得以凸显。通过林业资源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类的各项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通过这些或好或坏的影响,为人类活动的开展提供警示作用,进而使得林业资源能够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通过一些有利的人类活动,例如拯救濒临灭绝的树种等,也可以保证林业资源得以长久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虽然提高了我国综合国力水平,但是对生态环境却构成了严重的破坏。如现今的温室效应、水土流失导致的自然灾害频发,这都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造成的。另外,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工业生产中排放的污水、废气得不到有效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这也对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为此,应加大对各种污染源的控制力度,找出污染原因,并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为林业生态环境的发展创造条件。
首先,降低自然灾害的发生。做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能够避免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出现,充分利用林木自身的特性和作用来降低自然灾害对环境的影响,改善环境质量。
其次,确保生物的多样性特征。林业生态环境的建设和保护为生物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有利空间,增加了生物的种类和多样性,促进生态产业链的构建。最后,改善空气质量。森林本身就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的作用,林业资源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内容,在净化空气和调节气候上也有着显著效果。所以加大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对于改善空气质量有着显著效果。
林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中的新兴产业,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经济建设速度也在逐渐加快。不过在林业经济建设中,由于生产体系的缺失、专业技术不足、生产流程不完善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林业经济建设仍处在初级阶段,阻碍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脚步。为此,相关人员应结合目前林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以加快我国林业经济建设步伐。
林业经济建设不仅是推动我国生态环境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手段。不过在林业经济发展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这样才能促进经济建设的有序进行,提高我国林业资源产量,实现最终的建设目标。同时林业经济建设措施的制定,对于降低进口木材的应用效率,节省经济成本也有着显著效果。
林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实现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目标,如果不能合理的保护现有林业资源,那么在林业经济建设中将会存在诸多问题,阻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可以防风固土、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且林业的健康发展还可以有效减缓自然灾害的发生。良好的林业生态环境可以为生物提供充裕的居住地,有助于维持物种多样性。
首先,做好实地考察工作。由于区域性质、环境位置的不同,林木栽植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林业经济建设前,应做好实地考察工作,明确了解区域内的环境特征,土质状况,并制定合理的建设计划和目标,以提高林业资源质量。
其次,采用封闭式管理,减少人为破坏。对于林业资源较为脆弱的地区,要实行封闭式管理,以此促进林业资源的流动,减少破坏、污染等问题的产生。
再次,建立完善的生产体系。针对林业经济建设中存在的生产体系不成熟、技术指导不完善、生产流程不规范等问题,需要建立完善的生产体系,借鉴和学习较为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生产体系标准,推动林业经济建设的全面落实。
最后,加强林业资源开发的合理性。摒弃传统重经济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加大林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且制定合理的开发利用计划,从而加快树木生长,提升我国森林覆盖率。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及经济建设并不是单一部门的工作和责任,其需要各级部门的有效配合方能发挥更好的作用。所以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中,应不断深化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明确林业建设的重要性,为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政府部门还需定期开展思想教育和交流活动,让当地居民认识到林业发展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坚持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的基本原则和要求,开展林业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工作。再者,鼓励当地居民进行再生林的种植活动,让当地居民能够真实地了解到政府对人们群众的关心,加强当地居民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拥护,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城市的构建提供助力。
在林业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中,要确保其与其他部门机构之间的高效协作,以此来推动林业行业的发展,实现最终的建设目标。如在区域土地资源开发管理中,可与林业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制定生态性强的资源管理和开发方案,从而增大土地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等问题的产生,推动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再如,与移动、联通单位合作时,基站的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内的林业资源情况,做好合理的保护措施,避免乱砍乱伐导致的资源浪费和毁坏现象的发生,提升整体建设水平。且在采石、采砂、采土等经济活动中,要依法到国土部门与林业部门备案,只有通过各个部门的联合管理,才能从源头上遏制未批先占等行为的产生。
退耕还林政策是将农村中过多限制的土地资源进行回收利用,完善林业建设水平的一项措施。在现今发展中,农村很多青壮年逐渐进入城市打拼,只留老人和儿童留守,这使得很多土地资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存在较大的荒废现象。通过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可以将这些土地资源应用到林业建设中来,从而改善植物的栽植数量和质量,推动生态环境和林业建设的共同发展。
旅游业可以说是新型林区建设的主要方法。通过优美景观的建设来推动区域内旅游产业的发展。该方式不仅可以增大区域的经济效益,还能够达到林业资源保护的目标,加大我国森林覆盖面积。
总而言之,若想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就需要林业部门以及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同时,社会也应对此问题加大关注力度,而只有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才能实现林业经济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