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琴
(广州市第六十五中学,广东广州,510450)
粤曲,从19世纪中晚期诞生于珠江三角洲地区,是岭南区域流行最广的一大曲种。在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粤曲在各个历史阶段中都产生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及表演艺术家,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粤曲文化,更要使之不断发展,源远流长。
校本课程是弘扬粤曲文化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粤曲进校园活动,整合粤曲资源,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能够充分满足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需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使传统文化的弘扬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粤曲校本课程的开设一方面能与国家、地方音乐课程资源互为补充,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音乐课在学校中的课程地位,系统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目前,粤曲进校园工作仍然存在着一定不足,大多停留在粤曲进课堂的层面,只是简单解决了粤曲演唱的知识和技巧问题,作为兴趣爱好推广。同时,受限于个体粤曲教学专业能力的差异,不像语、数、英等学科有一套准则可以依附参考,对于具体教什么、怎么教、什么只能作为欣赏、什么可以用于实践,教师一脸茫然,导致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粤曲校本课程开设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确保课程实施质量,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中小学音乐课程以花城版音乐教材《走进音乐世界》为主。从数量上看,学生平均一个学年接触一到两首粤曲。从课时上看,由于课时紧张,加上有一部分音乐教师是外省人,对广东音乐文化不熟悉,市内大多数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接触粤曲的机会不多。受到以上因素的限制,学生难以更深入地体验粤曲艺术的美。
1.易于入门
传统的粤曲题材多半是谈情说爱,可供中学生教学使用的不多。因此,为现成的旋律重新填词,相对于为歌词编曲更为简单,更容易上手。这属于音乐创作的一种,也是人们表情达意的一种本能和需求。而粤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融合特性,在形成曲种的过程中受到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承袭了近代岭南文化“折衷中西、融合古今”所蕴含的各种特性,尤其具有岭南文化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敢于从古今中西文化艺术中汲取营养,经过消化为己所用。
例如,早年传入广东民间的江南地区小曲小调,本土姊妹艺术粤乐的绝大部分曲子,《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江河水》《彩云追月》等优秀民间器乐曲,部分旋律优美流畅的“时代曲”和“流行音乐”,以及少数外国民歌民谣、电影插曲等,都是粤曲的组成部分。所以,小曲小调是一个取之不尽的艺术源泉,有各种风格和情调的曲子可供选择。
在填词过程中,要正确认识粤语的声韵音调特点,这对提高填词的质量大有好处。粤语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还保留了大量的上古词汇和语法,所以用粤语来写词就特别有韵味。例如,学生即兴为《旱天雷》的音乐片段进行填词演唱:
乐谱展示:6535555︱6535222︱
学生填词:小雨落落落,村农乐乐乐
在此期间,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从普通话的填词过渡到广东方言的填词创编,最终做到让广东音乐的旋律口语化、民俗化、朗朗上口,以此增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
2.易于编创
可利用音调结构来创编。在结构上,粤曲常常以乐曲的多次反复作为基本结构形式。如《柳摇金》就是利用主要旋律,在全曲中出现5次,每次再现之后,或插入由主调变化而来的旋律,或提高音区等方式再创作。教师就可以通过这种案例引导学生创作,以多次反复作为基本结构,在反复中增减音符以产生变化,保持新鲜感。该手法适合初学者,即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音符、速度、节奏上进行微调。
可从写作手法入手创编。粤曲的加花变奏是旋律发展的重要手法之一,有一般加花和较密加花之分,根据乐音加花数量有两拍三音加花作五音、三拍五音加花作九音和十三音等。加花疏密程度不同,音乐韵味性质也不一样。如周自涛填词的粤曲小调《平湖秋月》,就以精巧的加花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闪烁着人生知足的光芒。这种手法也适用于初学者,可以根据“公式”来套用创作。
可从日常生活体验出发创编。粤曲从民间来,终将要回到民间去。以前的粤曲演唱者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和教育,都是师徒相传、自学成才,始终和社会和民间密切相连。正应了那句话:“凡是存下来的传统音乐都是有大众基础,能够传承下去的音乐总有客观存在的原因,失去生活依据的音乐必然要走向衰亡。”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围绕粤曲《卖荔枝》开展有步骤的创编教学,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如情景导入(扮演村姑卖荔枝或观看卖荔枝的视频及红线女的表演等)、小组探讨、欣赏粤曲、听辨粤曲,最终模仿《卖荔枝》创作类似题材粤曲。
3.创编有利于更深入地了解粤曲的历史和文化
要理解粤曲,学生需要主动进入粤曲的世界,了解其创作动机。只通过聆听、分析和表演,学生可能会明白音乐动机如何发展成为整个乐章,但是不容易对音乐创作有深入的体会,也不能获得作曲家的同感。因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明白作曲家的创作过程,并且能够通过创编作品来表现自我思想和感情,学生才能更深入也了解粤曲背后的人文环境和不同的历史文化。
对完全没有创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全班一同创作一首歌是一个可行的基本创作活动。当知道教师要求学生“作曲”时,他们多数会感到欠缺信心。因此,无论是什么年龄的学生,只要他们未曾参与任何创作音乐活动,教师就应该与学生进行集体创作以提供基本创作经验。例如,根据粤曲的曲种特点来分,女生创作“木鱼歌”。因“木鱼歌”曲体自由,腔调朴素简练,不受严格的节拍管束,不需从师学艺即能按唱词的自然声韵诵唱,故特别受到广大民间妇女的喜欢,用以居家传唱,自娱自乐。而男生可选择创作“龙舟歌”。关于其来源有三种说法,其中一种是说在顺德县龙江乡有一位落魄子弟,通过加工并改造“木鱼歌”的腔调,创出比原来“木鱼歌”粗犷、通俗的新曲艺形式。而在珠江三角洲的广大城乡,也曾普遍分布着唱龙舟的男性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在确定了方向以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了解这种歌曲的特点,包括产生的背景、调性、速度、拍子和歌曲的情绪等。当学生创作的旋律渐渐出现时,教师需要不停地弹奏或者唱出已经完成的部分,让学生学会从他们的音乐经验中找出他们认为恰当和悦耳的旋律。
小组和个别创作其实是集体创作的延伸,也是音乐创作教学的长期目标。其优点是协作式学习,一般以4到6人为一组,每组里有一个音乐素质较好的学生成为中心人物。这样,教师的工作便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分担,缺点是个别学生的创意较难发挥。所以,教师必须理解这个情况,并允许甚至鼓励这些学生个别发挥。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让学生相信自己在音乐方面是有能力的。相反,如果学生并不相信自己能够作曲,他们自然不会主动地创作音乐。就算教师规定学生在课堂内必须创作,学生只会消极地创作,结果自然不会理想,反而更会加强他们认为自己“不会音乐”和“不会创作”的念头。因此,教师只有设计符合学生能力的创作课业,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的经验,才能加强学生对音乐创作的期望。
对于已完成的作品,教师可尝试安排由学校的合唱团或者乐团来演出他们的作品,或者帮学生完善其作品,例如为学生创作的旋律加上伴奏并打印成正式的乐谱等。这些策略可帮助学生提升对创作音乐的成就价值。
创作音乐对大多数学生尤其是经验欠缺的学生来说,是一项充满挑战且极需投入大量时间的活动。研究显示,无论成人还是儿童,创作一首令创作人满意的作品需要经过不同的历程,包括资料搜集、酝酿、构思、模仿、选择、记录、表演、聆听、修订等。不少著名作品都是创作人花费漫长的时间完成的。既然如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创作音乐时,必须调拨充分的不受干扰的创作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或小组创作。例如,教师应在每一课时提供10—15分钟给学生用于个人或小组的自发创作活动。
音乐学习是一个完整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以往的教学往往将每一部分割裂开来进行,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整体音乐素养的发展与提升。音乐编创是音乐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应当将它纳入这个整体过程中:通过编创、表演、展示,提高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通过感知、体验、评价,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通过改进与完善,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编创能力,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过程。
这样一个整体性的学习过程不仅有利于学生编创能力的提升,还可以激活音乐课堂,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情境性。学生也可在多样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编创能力、表演能力、交流能力、评价能力、反思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这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人才培养总目标。
粤曲创作教学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鼓励学生并给他们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粤曲的创编教学不仅为校本课程提供丰富的素材,更为其蕴蓄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校园里对传统音乐的学习能够传达传统音乐文化的精神灵韵,成为粤曲文化传承的媒介。当进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时,粤曲就必将影响到他们的价值追求倾向,并具体反映在其对待传统音乐活动的态度上。这样,粤曲文化才有可能与其文本载体和表演之间相互阐发、彼此作用,促进良好校园音乐文化生态的形成,并由此产生重要的学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