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锋
(宁德市第二中学,福建宁德,352112)
“道德与法治课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为中心,围绕初中学生在不断扩展的生活中需要处理的我与自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提炼生活主题,统筹安排各年级教育内容。”[1]所谓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表现,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课程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2016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举行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关于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越来越被重视。学校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从这一方面来看,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责无旁贷,为落实立德树人这一目标提供了一条途径。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的核心素养?笔者认为,学科素养最主要是通过学校课堂的教学活动来获得的。下面,笔者就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结合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的课堂教学来展开诠释。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支配和指导着教学过程。核心素养是在当前教学改革形势下,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和三维目标等的整合升级和深化细化,为教育教学的改革提供了明确抓手和发力点。目标要改变,课堂有体现。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关注课堂改革新元素,突破课标和教材的滞后性,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素质。
道德与法治课的理论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整体化策略,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以避免知识的片面性和孤立化,这样才可以做到将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教师需要着力突破以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做到把学科核心素养细化分解为具体的、容易操作的教学目标,把知识性内容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展示,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深刻理解知识内容,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与行为素养。
例如:每上新课前,笔者都会花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完成一个活动——“时政我解读”,要求学生联系近期国内外发生的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事例,结合课本所学的知识,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当主讲学生说完后,其他学生如果有不同看法,可以马上提出来,进行辩论、思维碰撞。班上的每一位学生事先做好准备,并积极参与,学生由生疏到熟练并逐渐喜欢上这个活动。这不仅巩固了课本知识,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
学生学会学习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也是衡量课堂成败的标准。核心素养把学会学习作为六大素养之一,把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作为其基本要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学习将伴随我们一生的成长。实现以核心素养教育模式取代知识传授体系,不仅要修正教学内容,还要变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听众,其缺点是学生被动参与,课堂积极性不高。这种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维,容易导致“填鸭式”教学。
教学是教和学的配合,是双方的互动。教学活动的中心不是“教”,而是“学”。教师要转变现有的教学观念,明确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干劲,调动积极性,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以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探索问题的兴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虽然仍以谈话和讲授为主,但是增加了学生的课堂活动。教师的作用由讲清教材转变为引导学生自己弄懂教材,并在关键的地方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其领悟。
例如: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可以布置预习的任务;在授课时,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同时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好问题。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带着这些问题自主学习本课内容,分别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解答。在回答结束后,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者纠正。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学生之间会对不同的看法进行交流,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
封闭式教学会导致信息流通不全面,并且思维方式也相对单一,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有所限制。现在的社会提倡终身学习,开放式教学能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该做到面向社会,联通生活实践,实行开放式教学。通过“引进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适时引进能反映当今时代积极上进、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生活内容,引进一些新名词和术语以及新的科研成果等,使道德与法治课更有时代感和鲜活度,使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更接地气、更有说服力。通过“走出去”——教学活动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体验与践行中使自身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得以形成和发展。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九课“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第二框“树立国家安全”,由于本课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引入了较多的视频片段和图片,对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在讲授“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时,笔者引入了“人民空军成立70周年”这一具有时代感和鲜活度的视频以及图片,展示了空军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一些问题和情境的设置,很好地推进了课堂教学。在讲授“人人都是维护国家安全的主角”时,通过图片材料,笔者引用“海南的一位渔民打捞上来一个水下机器人这个间谍设备”这一生活中的事例,又再次吸引了学生的注意。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笔者引出了“我们为什么要为维护国家安全做贡献”这一知识点,并引用宣传维护国家安全的几个小视频,顺利推进了知识点的讲解和归纳。
通常把能够学到知识的地方叫作课堂,所以传道授业解惑的教书育人之地是校园课堂,即学校小课堂,而能够锻炼人的品行,并使人得到磨炼的则是社会生活,所以叫作社会生活大课堂。社会生活大课堂是每个人的必经阶段,也是将人从学校的“温室花棚”里拉出来促进其成长的地方。在社会大课堂中,可以学到为人处世与善恶成败,可以经历挫折与品味成功,可以学到很多学校课堂中不曾学到的知识。
在中学时代,学习主要包括收获知识与培养能力。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与学校,生活中经历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是学习,但这需要我们始终持有自觉和主动的态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关注学生的发展,可以将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生活话题以及社会时政热点问题设计成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获得学生的关注与积极参与。另外,教师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多推敲课堂设问,力求做到多角度、分层次,以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育生活化。生活是最佳教材,我们要善于发现,懂得挖掘,因为生活中的大事小事都具有教育意义。我们要遵循教学目标,密切结合学生生活,联系社会热点问题,选取生活化的教学素材,做到深度挖掘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不断的感悟和理解,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上册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第一框“延续文化血脉”这一课时,笔者就提前布置了一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行动,说说生活中你是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在谈到这一内容时,大多数学生都泛泛而谈,如学习书法、国画、古筝等,并没有什么深刻的认识。倒是一位黄姓男生的说法比较深刻,也获得了许多学生的赞赏。他说到了当地的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霍童线狮的传承。他说从他爷爷那一辈开始,他们家就开始了霍童线狮的制作和表演。从小耳闻目染,使他对霍童线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他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线狮表演。由于感兴趣、肯吃苦,他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在一些喜庆活动及二月二花灯节时,他终于可以登台表演了。笔者从他那自信、自豪的神情中可以感受到对线狮文化的深厚情感。他也坦言,在学习、表演霍童线狮的过程中接触到很多东西,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他还表示,今后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他都会利用闲余时间来表演线狮,为传承优秀文化尽一份力。他对传承传统文化之所以有这么深刻的认识,是因为他亲身实践、主动参与,因而收获颇多。借助他的事例,笔者再次鼓励学生要深入社会大课堂,去锻炼自己,提升能力,丰富知识。
当教育指向核心素养,必然要求课堂做出相应的变革。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科核心素养,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以转变教学观念来点亮课堂。这样,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必将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