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要求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问题与改进

2020-03-04 12:01张若熙
教育观察 2020年7期

张若熙

(南京外国语学校,江苏南京,210018)

从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核心素养教育已经逐渐成为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向。地理教师也将提升学生的素养渗透进教学目标的设置中,并且不断推动教学环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的改变。但是,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对于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认识不够,导致学生的学习过于表面,学习成果也大多为了“应试”。学生无法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不用说具备核心素养。另外,从中学地理的学科性质来看,地理学科比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更加系统,知识覆盖面广,且与多门学科之间有知识上的联系。所以,对于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重要且必要。

一、中学地理核心素养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地理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品质,不仅包含自身逐渐提升的地理知识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包括积极学习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等。由此可见,核心素养要求下的地理教学不仅要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其他品质。从地理学科来讲,其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四方面:第一个方面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人类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处理好人地之间的关系,内化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个方面是学生的区域认知,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之一便是区域特征,所有的地理问题都要“落地”,学生学到的地理知识不应该是纸上谈兵,要落实在具体的区域中;第三个方面是综合思维,各地理要素都存在着时间、空间、不同区域内的综合变化,分析任何问题都不应该从单一的、静态的角度,学生要使用综合、全面的角度去考虑问题;第四个方面是学生自主发现、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总结的实践力。[1]

另外,中学地理核心素养还具有综合性、发展性、差异性的特点。首先是综合性,综合性是地理核心素养的核心,除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综合性之外,地理还与其他学科相互连通。例如,分析大气对于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不同的削弱作用便要借助物理的分析,分析不同自然带植被的变化规律时便要借助植物学的知识,所以,综合性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突出特征。其次是发展性,事物都处于发现的状态中,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地理问题。同时,每一位学生并不是天生就具备地理核心素养,而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提升的,且随着不断的学习,学生的认知能力、专业能力也会不断得到提升。由此可见,核心素养是不断发展的。此外,核心素养的培养还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各具差异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的差异,制订不同的评价指标,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核心素养要求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中学的地理教学情况来看,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地理教学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极大提升,但是基于客观因素的存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师自身教学能力有所欠缺

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从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来看,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从实际情况来看,一般比较年长的教师都会拥有比较高的专业能力和比较强的教学能力。但是,从教师的整体构成来看,年轻教师比较多,年轻教师入职时间较短,在教学方面缺乏经验,备课时对于知识点与核心素养之前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刻,尤其是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不够娴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稍显吃力,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传统师生关系影响教学效率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一对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高效课堂的保证。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教师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教学课堂上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提升。虽然新教学理念认为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学习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当今课堂的主要师生关系发展方向,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教师无法及时切换自身的角色,高高在上的身份极大地影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也不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这样的师生关系与核心素养教育下的课堂教学相互冲突,核心素养教学的目的也无法有效实现。[2]

(三)地理教学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从地理这一门科目来说,除了基本的理论课程之外,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地理课程的研究对象涉及时间空间、不同区域,而且实践性特别强,所以,单纯的教材必然无法满足实际的教学要求。学校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很多时候学生的学习是依靠教学视频、教学模型,甚至静态插图,无法实地观察、测量、研究、实践。而且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中学都缺乏实习基地、实验室和户外实习场所等,借助所在地区的气象观测站、土壤研究所等机构又需要占用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进行协调课程等,十分不便。学校在地理教学的基础设施方面的不完善,大大影响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结合,导致学生能力提升受到极大的限制。

(四)被动学习的方式限制学生主动性

从当前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受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受阻。这显然与核心素养的培养背道而驰。地理教学十分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如果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自然无法进行深度学习和深度探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缺乏主动性和理解性的地理学习只是表面的学习。综上所述,影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仅包括传统的师生关系,还包括落后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等。[3]

三、核心素养要求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地理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对于核心素养教学十分重要,因此,要解决当前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而教师的专业素养包括知识素养和教学能力。因此,为了提升地理教师的知识素养,需要教师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探索新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尤其是要加深对中学地理课本的研究,将核心素养渗透进课堂内。其次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自身的知识是进行教学的基础,而教学能力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参加学术交流、定期培训、定期教研等活动吸收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4]

(二)转变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和睦相处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影响核心素养要求下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不断提升教学效果,教师要不断改善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现实情况来讲,教师与学生的身份一直以来都存在等级差异。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被动进行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仅仅停留在学习层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教师要逐渐放下身段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真正意义上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积极引导学生学习,将课堂的主体位置还给学生。

(三)建设学习环境,完善基础教学设施

学习环境的建设包括现实环境的建设和学习氛围的营造。要实现核心素养要求下的深度教学,首先需要为学生进行地理学习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学校可以建设专门的地理教室,包括基本的地图、地球仪、多媒体、学具等,还可以将最先进的地理沙盘投影、VR技术引入地理教学。此外,建设必要的室外实践场所,例如学校小型气象观测点、模拟河道,等等。除了硬件环境之外,学校还要注重学习氛围的营造,包括学风、班风建设和课堂氛围营造等。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和班风,学校可以为学生建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中学地理课堂上,讲授法是主要的教学方式。地理在中学的学科分类不同于大学地理的理科分类,分类为“文科”,会让许多学生产生“背理论就能学好地理”的错觉,而忽视了地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一直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充分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要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自我探究。从地理核心素养来看,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核心素养的要求。[5]

四、结语

总之,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核心素养教育已经成为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方向引导,但是在实现核心素养教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师能力、师生关系、学校环境和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具体改进措施的实施,真正改变中学地理课堂教学的教学现状,实现核心素养教育下的深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