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杰,郑益乐
(宝鸡文理学院教育学院,陕西宝鸡,712000)
“边缘人”本是社会学中的一个中性词语,仅是从客观立场描绘某种生存状态。但是引入课堂教学后,其内涵变得丰富起来,给我们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带来了新的视角。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努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小学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客观存在,等待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发现他们,关注他们。
学校是少年儿童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当我们仔细研究学校课堂教学时会发现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和年级升高,或许那些曾经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和外界因素影响,会游离于课堂之外,成为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如:课堂上教师组织四人一组讨论问题时,有些人前后左右交头接耳说些和课堂无关的话,或者在小组讨论时闭口不言,呆坐片刻。当教师书写板书讲授重点需要圈画时,有些人注意力涣散,不知想些什么;有些人看似跟着教师的讲课节奏记笔记和圈画重点,实际却在书上画一些与课堂无关之物;还有的学生上课连续举手想要回答问题,然而教师总是看到却并未叫他回答问题,将目光转移到其他地方,叫其他人作答,几次之后学生不再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听课注意力渐渐不集中,还会偶尔避开教师视线和同桌交头接耳,课堂笔记也是敷衍了事。这些课堂行为举动既不利于学生自身成长,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严重困扰。希尔伯特·迈尔教授认为“优质课堂教学应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特别是要对风险学生群体给予特别关注”。这些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群体等待着教师的发现与关注,他们需要教师的平等对待、耐心引导、用心呵护。
调查发现,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无法意识到自己上课的边缘状态是反常态的,会不利于自己的发展,也没有任何的措施去进行自我调节,只能被动地等教师发现和纠正,有时甚至需要教师的多次提醒才能将注意力拉回到课堂教学中。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1]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注意,才能心无旁骛地紧跟教师的课堂教学,认真聆听教学知识,深入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会被其他事物干扰。如果学生的思绪在课堂上长时间游离,就会严重影响他的课堂教学活动参与度,对他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产生影响,最终导致学业成绩不佳。在此情况下,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控制和行为约束,学会调节自己的课堂游离状态,回归到课堂教学中。
根据学生的描述和笔者观察,学校大多采用“秧田式”排列座位。一般来说,“秧田式”座位是大班额教学经常采用的座位排列方式,班级座位以讲台和黑板为中心,左右学生横成行,纵成列,一致面对讲台而坐,犹如稻田中的秧苗排列一般。[2]在小学,“秧田式”座位编排首先考虑的应该是学生的身高、视力等客观生理情况。而在我国,教师进行座位编排首先依据的是学生的学业成绩。一个五十人的班级中,教室里三四排中间四列可以说是班级座位的最佳位置,教师教学视线能够很好定位,也利于和教师互动,班主任一般会安排学优生坐在这里。而教室前两排、靠着墙几列以及最后几排座位往往是教师上课较少顾及的区域,是容易被忽视的边缘地带,教师会安排给中等生和后进生。笔者所调查班级的座位总共是八列八排,面向讲台从左往右数两列为一组,分成四个大组。我们调查的三位学生都无一例外地远离班级座位的最佳位置,坐在了班里的边缘地带,也限制了他们上课和教师的良好互动。
父母过于注重孩子的考试成绩:当孩子考试成绩好时,父母夸赞表扬他们;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就会打骂孩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更多感受到父母对于他们学习成绩的关心,很难感受到父母在其他方面的关怀与爱护,他们害怕父母,对父母产生畏惧心理。《颜氏家训·教子篇》中说道:“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3]即告诫各位父母在子女面前既要有威严的时刻,也要有慈爱的时候,这样子女就会对父母更加的敬畏和谨慎,从而孝顺父母。家长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体会孩子的内心感受,适当帮助孩子化解不良情绪。要想帮助孩子克服这种心理,父母需要给孩子制订合理具体的学习规划,陪伴孩子一起学习,找到合适的契机学会表扬孩子的进步和转变,告诉他“你可以的,你真棒”。父母简单的一句话,可能会成为激励孩子不断向上向善的动力源泉。
首先,要有自我行为管理的意识。《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行为规范》中明确规定小学生在校期间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教师利用课余时间或者班会课,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学习,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校应该具有的良好行为是什么。教师也可以开展相关知识比赛,将知识落实到行动中。学生可以采取定期自我反思评价的方式,对自己的课堂行为表现进行反思总结,找出表现好的方面继续保持,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继续加强,为自己拥有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打下坚实基础。其次,要关注自身课堂行为。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能够进行自我管理的小学生一定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学生。学生可以利用认知行为干预理论对自己的消极行为或积极行为实施干预,关注自己的课堂行为。如果上课出现消极行为,学生可以惩罚自己减少玩耍时间。当转化消极行为有效时,学生可以奖励自己一个笔记本。通过此种干预方式,学生逐步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提升自我管理能力。最后,重视自我课堂情绪管理。消极情绪的存在会影响课堂学习状态,学生会沉浸在自己的消极情绪中无法自拔,导致听课效率低下。所以,学生要学会管理自我的情绪,保持良好积极的心态,这样才能高效率地专注课堂教学。[4]
全纳教育强调教育不能歧视和排斥个别学生,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5]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每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如果用统一的标准去看待学生,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高于标准,一部分低于标准,只有小部分能够达到标准。然后,教师就会给学生贴上不同的标签。久而久之,教师思维模式固化,就算边缘学生通过努力摆脱自己的负面标签,也很难转化在教师眼里的固化标签。所以,教师要学会抛弃对边缘学生的负面标签,转变教学评价标准,从完成了哪些具体的教学任务、学生具体学会了什么,转移到边缘学生是否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能否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会不会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对边缘学生给予积极期望,给予他们正面评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学情境指要根据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创设合适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兴趣和情感共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6]我国古代在《学记》中就有了对教学情境的相关阐述,“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这句话是说,教师要学会启发和引导学生,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呆板和压抑,才会感到学习很愉快、很容易,进而乐于独立思考问题。这就是我国古代所提倡的“善喻”之教,告诫教师不能过于呆板地注重传授知识,要带着问题去教学,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让学生在适当的教学情境中掌握知识。
正面管教体系由美国教育家简·尼尔森创立,成人要健康有效地对待孩子,倡导不惩罚、不骄纵,温和与坚定并行的教育方向。[7]首先,家长要对孩子少些责骂,多些鼓励,引导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正面管教告诉“虎妈狼爸”们,对孩子的体罚要适度,要学会表扬和鼓励孩子。适度的体罚对孩子来说是合理的,但要是父母不问缘由地体罚会给孩子心灵带来极大的伤害,会让孩子变得自卑和胆怯,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会把自己包裹起来。所以,父母要能够看到孩子的每一次进步,找到合适的契机学会表扬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注和鼓励。其次,对孩子的批评要合理。小学生的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家长要学会用积极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见。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犯错,家长用“等忙完收拾你”“你的表现我会派人监督”等威胁和恐吓的言语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而且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喜欢他,觉得他不够优秀,打击他的自信心。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常对孩子说“宝贝,你完成得不错”“我相信你一定行的”,给孩子肯定和鼓励,激励他们向着目标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