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正炜
(南阳市镇平县电化教育中心,河南南阳,474250)
在互联网快速普及的时代,海量信息冲击着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致使各种心理问题、社会问题日益凸显。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1]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青春期为13—29岁。人们在生活中更认为12到18岁青少年的青春期特征和表现更为明显。在这段时期中,一个人从儿童向成人发展是可以预测的,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哪些情况或问题却不可预测。而作为学校里的特殊群体——贫困学生,当他们特殊的家庭环境和在校园里的特殊待遇与青春期的敏感、叛逆、多疑、焦虑碰撞在一起,总是给人带来更多的思考和担忧。
国家与政府的扶贫工作越来越规范,制度也越来越完善,并通地设立国家助学贷款、设置各类奖学金、实行学费减免、提供多形式的勤工俭学等措施缓解贫困生的外在经济压力。但是,这些还处于青春期的贫困中小学生往往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长期心理压抑,加上来自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无形压力,因此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并最终产生心理上的贫困。
自卑自闭、焦虑担忧、敏感多疑、消极敌对、自私虚荣,这些都是处于青春期贫困生最显著的心理问题。大部分贫困生能够自我调节问题心理,正确看待自己家庭的贫困,他们“人穷志不短”,非常珍惜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帮助,不卑不亢、勤俭节约,对待学习孜孜不倦,默默地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他们是家人的骄傲。但还有部分青春期贫困生不能进行较好的自我调节,就像裹着厚厚外套的黑衣人,很难敞开心扉和别人谈及自己的贫困处境。[2]
当个人心理问题既无法自我调节,又缺乏外部关注时,处于青春期的贫困生更容易选择自我逃避,仅与个别同类同学交往,或者寄希望于网络,通过微信、QQ、抖音等社交软件与虚拟人物沟通,找寻自我价值。更有甚者,上网打游戏、浏览不良网站和视频,性格格外孤僻和怪异,易引发沉迷网络、暴力犯罪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若对症下药,一切就会迎刃而解,这也就是我们探究其心理问题根源的价值所在。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都不可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缺一不可。
中国学者马忠虎认为,家校联合的目的在于通过教师和家长有效的沟通交流,让教师和家长更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个人的真实情况,找准问题所在。这样才能对症下药,最终达到心理辅导效果的最优化,并更好地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教师如果能够将学校和家庭的力量恰到好处地联合起来,使它们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扬长补短,就能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虽然造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家庭影响无疑是首要因素。在明确贫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应当高度关注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家庭因素,从而积极推动家校之间的合作,帮助家庭经济贫困学生树立乐观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愉快度过青春期。
家贫并不是造成贫困生自卑及其他心理问题的唯一原因,但却是重要原因,因为与之伴随的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欠缺。这就需要学校在对此类学生进行心理脱贫干预的同时,全力唤醒其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主动与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寻助力青春期贫困生心理脱贫的恰当方式和方法,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自立自强、开朗乐观的人生态度,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这样看来,家庭经济的贫困阻碍不了父母对孩子的科学教育,我们要充分挖掘家庭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因为家庭教育不仅是父母对孩子的正面教诲和灌输,家庭中的夫妻关系、婆媳关系、兄妹关系等情感教育和亲戚朋友间的人际互动也是影响孩子健全人格培养的重要因素。所以,如果学生在家庭教育中拥有的满是幸福体验,学生的正确“三观”就更容易形成与发展,学生也能摆脱心理问题,铸造强大内心。
第一,要规范校园心理辅导制度。学校应将家校联合明确纳入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制度中,要求心理辅导教师不定时地与家长沟通,以便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个人的情况,并根据青春期贫困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第二,要为校园的心理辅导提供有力的保障。学校要高度关注家校联合制度的运行和发展,在财力、物力、人力等方面提供支持,为家校联合的顺利进行做好保障工作。第三,要建立完善心理辅导的工作机制。学校要建立相对应的家访制度、网络平台联系制度、短信平台联系制度、保密制度与家校联合信息公开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的工作机制,保证家校联合有效、顺利地进行,从而形成一套长期有效的心理辅导的规范化体系,并丰富提高教育者的管理模式,提高心理辅导的质量。
第一,利用好新生入学和家长会,开展有效交流与培训。很多贫困生来自相对偏远落后的农村,他们的家长大多没有较高的文化,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等方面有很多欠缺。学校要为家长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一起帮助学生坦然面对经济贫困,引导学生变压力为动力,从而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的生活信念。
第二,开通热线时刻,定时与学生交流在校表现和在家状态。学校可以与家长开通热线时刻,利用固定时间,安排班主任或心理教师和家长交流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在家里的心理发展动态,也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准确地探究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向家长提供相应的家庭教育的理论指导,和家长一起探讨心理帮助的办法,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措施。[3]
第三,利用好微信班级群,做好推广、指导和鼓励工作。现在绝大多数家长都能进入班级群,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微信班级群,及时肯定、鼓励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和进步情况。教师可以促进贫困生与班级内品学兼优的学生组成结对好友,及时交流作业和生活情况,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感受。[2]
第四,组织学生写作投稿,帮助青春期贫困生找回自信和成就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向《中国少年报》《中学时代》《校园朋友》《男孩女孩》《中国校园文学》《华夏少年》《中学生导报》《中学生阅读》等报刊邮箱投递稿件,或者向网络投稿,如当代中学生(http://ddzxs.cn/)、E谱时光论坛(http://bbs.yipux.com/)、中学生论坛(http://www.zxs0731.com/)、中学生读书网(https://www.fox2008.cn/)等,借此来帮助青春期的贫困生找回自信和成就感。学生多一个倾诉的出口,也有利于教师合理地进行心理干预。教师积极联系贫困生的家长,与之交流和合作,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抗挫折教育、精神引导、心理辅导等系列工作。
第五,开展主题教育或活动拓展训练活动,邀请家长莅临会场或微信、QQ视频连线现场共育学生。[4](1)邀请心理专家,针对青春期贫困生做专题心理辅导讲座。(2)开放网络教室,组织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上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既让学生开阔眼界、丰富视野,又在指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中增强了学生的防范能力和判别能力。(3)开放学校心理咨询室,让青春期的苦恼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烟消云散。(4)开展家长、学生同台的有关手机使用的利与弊的辩论会,让学生在思辨中学会正确对待电子产品及网络。[5](5)开放图书馆,提倡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书的活动,定期开展阅读感悟交流会。(6)定期组织户外拓展亲子活动,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表演赛、机器人大赛,邀请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7)持续建设家长学校,把家长请进学校的食堂护餐、考试监考、户外拓展活动中,增强家校共育意识,提高青春期贫困生管理效率。
青春期是一个负担很重的过渡时期,它敏感而多虑,对于青春期的贫困生,学校需要与家庭联合,不仅给予其物质上的帮助,而且关心其心理,对他们的思想与精神进行引导。学校和家庭多一份关注与耐心、理解与包容,就能帮助他们增强自立自强的意识,引导他们将生活和经济压力转化为前进的动力,进而塑造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从而愉快度过青春期,阳光成长,顺利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