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霍桑效应”谈对后进生的关注

2020-03-04 12:01李翠柳
教育观察 2020年7期

李翠柳

(广州市东晓中学,广东广州,510300)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在学校的考核机制和升学压力影响下,有些教师片面追求优秀率和及格率,把有限的精力集中于尖子生、及格生,而忽略了对后进生的教育。也有些教师在后进生教育方面屡屡碰壁,收效甚微,无奈选择了放弃。这对后进生群体尤其对缺乏家庭关注的后进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他们被彻底推到了教育的边缘。要落实新课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个重要要求,教师就要重视对后进生的教育问题。

二、“霍桑效应”的启示

“霍桑效应”最初源于1924年在美国芝加哥霍桑工厂进行的“谈话试验”。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专家在两年时间里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让工人尽情宣泄对工厂的各种不满和牢骚,倾听并记录他们的种种建议。结果工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大为增强,工作效率大幅度提升,缘由在于受测试的工人们感到自己被关注和被重视,从而改变了消极的行为倾向。社会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霍桑效应”,它是指当被观察者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受到别人注意时,而改变行为倾向的心理效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利用好“霍桑效应”,高度重视对后进生持续有效的关注,是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关注后进生的教育意义

(一)受关注是后进生的情感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爱的需求、自尊和被认同的需求等都是人的较高层次的情感需求。后进生本能地渴望受关注,因为教师的关注能让他们产生被关爱、被接纳和被认同的情感体验。在长期被忽视甚至被排斥的后进生中,心理健康者会选择较积极的方式获取教师的关注,例如常往办公室跑、找教师聊聊天等。而心理不够健康的后进生则通过在课堂制造一些麻烦来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如果教育工作者不能给予后进生高度关注,不能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那么后进生的转变工作就必然难见成效。

近几年来,笔者都是接管初三,承担初三毕业班的英语教学工作。在接管新班级的初期,经常碰上两种决然相反的现象:个别后进生一反常态,课堂表现异常积极,专注度很高,跟教师互动很好,完全没有课堂上睡觉、讲话、神游等劣迹。相应的,也有个别后进生表现得异常棘手,比如不时地打岔、爆个谐音,引起哄堂大笑,或是酣睡不醒,等等。面对后进生的种种表现,如果教师以思维定式思考:他们都是后进生,第一种现象只是暂时的,新鲜劲而已,第二种现象才是某些后进生的常态,习惯了就好。那么,这些负面情绪就一定会让教师误入对后进生的偏见中,从而产生对他们置之不理的行为。一方面,其实,后进生面对新教师或新环境呈现出来的一些出格表现,无论是积极的抑或是消极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吸引眼球,获得新教师的关注。后进生对新教师都怀着期待的心情,希望新教师能够重新发现自己,帮自己走出目前不堪的困境。这正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教师一定要趁热打铁,重视这些后进生的受关注需求,给予积极的回应,因势利导,为他们创造更多的表现机会。

(二)受关注能对后进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

从“霍桑效应”在国外一所学校的应用中发现,原本一群普通的学生被放到所谓的优秀班,被当作优秀生加以关注,他们自己也就认为自己是优秀的,这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他们最终由平庸变成优秀。后进生普遍内心觉得自己是班级里的另类,被班级瞧不起,被教师漠视。关注后进生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这种特别的关注,会对后进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其实自己一点也不比其他人差,一样能获得教师的认可和欣赏。积极的心理暗示甚至比直接的夸奖更能深深地触动后进生的心灵,产生惊人的激励效果,对他们的学习情绪和心理产生积极影响,激发出他们奋发进取的内驱力,释放出他们更大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大大提升。

(三)受关注有助于强化后进生的积极行为并改善不良行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一方面,教师充分关注后进生,细心捕捉后进生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学习及行为上的细微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加以赞赏或奖励,这些愉悦的情感体验将会强化后进生的积极行为,促使他们坚持努力,争取获得教师和班级的持续关注。另一方面,面对后进生的不良行为,教师如果总是视而不见,就会导致后进生更加变本加厉地以不良行为博取关注。因此,教师应在给予关注的同时采取间接提醒加转移法,将大家的注意力转移开,淡化不良行为的影响,必要时给予适当惩罚。这种不愉快的体验会促使他控制不良行为。教师对后进生给予一视同仁的关注,而不是一味斥责,有助于软化师生关系,减少后进生的不良行为。

四、有效关注后进生应注意的几点做法

教师有时会发现,虽然投入了很多精力关注后进生,但后进生的转变微乎其微,或是一开始还有点成效,慢慢又回到原点了。如何才能使对后进生的关注更有成效?

(一)对关注对象要有具体且合理的期望

合理的期望对后进生的发展才有促进作用。我们不能期望每个后进生在教师的关注和努力下,成绩都会突飞猛进或者不良行为很快消失。后进生情况各异,教师要根据他们的个体实际因人而异地给予合理期望,或是把期望细化到具体的阶段、具体的项目上。比如,期待后进生每节课能专注听课十分钟,一周坚持三四天,独立认真完成某一项作业,小测每次多拿几分,课堂上瞌睡、讲话的现象每周递减多少,等等,而不只是期待他期中期末考试提高多少分、进步几名、上课不再讲话瞌睡,等等。小而近的具体期望比远大空的期望更能为学生所接纳并为之而行动,有利于后进生树立努力的目标,也使教师的关注落到点上,落到实处,变得可视可量化。教师应根据实际效果,适时调整不合理的期望。

(二)要提高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通常是较低的,对自己的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持怀疑的态度,认为自己学习能力差,抗挫能力也较差,缺乏自信,也缺乏耐心和坚持的毅力,遇到困难很容易退缩。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后进生在受关注的初期阶段状态很好,可一旦努力了,成绩暂时没有提升,就变得心灰意冷起来,慢慢地就破罐子破摔了。自我效能感的低下对后进生的成长和学习带来极大的负性影响。要提高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首先,教师要根据后进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给后进生提供难度适中的学习任务和要求,经常给予过程性评价和奖励,让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持续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其次,教师要注意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失败归因,即失败时把失败归因为个人的努力不够或者运气欠佳、细心不够、状态不好等暂时因素,而不是归因为个人的能力太低或考试太难等稳定因素。这样,他们才能在今后学习中更加努力,更加细心。此外,教师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榜样。优秀生不适合做后进生的学习榜样,那只会增加他们的学习压力,打击他们的学习信心。同层次的榜样才是合适的。教师要物色个别起点相当、学习态度积极、学习进步快的后进生,加大关注力度,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大力表彰他们并让他们分享学习心得。教师也可以请一些往届成功转变的后进生回校进行学习经验分享,这样对后进生会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只有增强后进生的自我效能感,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受挫时他们才能坚持下去,否则,教师给予再多的关注也是白费心机。

(三)要多关注后进生问题行为背后的因素

面对后进生的问题行为,教师还要善于关注导致这些问题行为的背后因素,如此才能有效解决后进生的问题行为。某天英语课上,一位后进生一味发呆,教师多次提醒无效,并且他还发脾气。经课后谈话了解到,原来几天来他和家人闹别扭闹冷战。教师通过和他家人及他本人进一步沟通,帮助其化解了家庭矛盾和情绪障碍问题,该生的问题行为立刻消失。另一位后进生在课堂上经常满书包甚至满教室找学习资料。教师课后了解到,他的书包和书桌抽屉里的东西经常乱丢乱放,杂乱无章,他没有按教师的要求准备文件袋进行资料归类存放。上次检查时,他还借了别人的文件袋应付检查,于是,教师送他一个风琴袋,并指导他如何整理和存放学习资料。之后,他的书包整齐了许多,他很少出现焦头烂额找资料的情况。学生的问题行为背后常常隐藏着另一个不为人知的问题,也许是家庭教育问题、亲子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生理问题、心理问题、习惯问题,等等。教师要善于把关注的焦点由课堂内转移到课堂以外,及时发现症状的根源,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有位教育家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愿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用爱拥抱后进生,不放弃后进生,以百倍的信心和满腔的深情去关注他们,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动力。让教师的用心关注成为每位后进生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