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农在陶笛多声部合奏教学中的运用

2020-03-04 12:01
教育观察 2020年7期

张 琳

(厦门市松柏第二小学,福建厦门,361000)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音乐课程的改革发展,为了突出以美育人的思想,强化实践创造意识,增强人文学科属性地位,新课程将原有教学大纲内容——唱歌、欣赏、器乐和识谱,统整为教学四个领域,包括“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对比新旧教学内容,“器乐”与“表现”都始终强调了器乐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要求,也是出于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需要,2008年4月,厦门市莲花小学杨溪东老师携手福建省民族管弦乐学会陶埙陶笛专业委员会,共同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陶笛实验教学基地和陶笛七重奏乐团,开启了陶笛普及推广教学之路。2014年,该基地承接了厦门教育“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小学陶笛多声部合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对陶笛多声部合奏与音乐课堂教学的融合进行长时间实践研究,并基于陶笛卡农教学,对陶笛多声部教学的基础教学做了有益的教学实践探索。

陶笛属于家族系列乐器,具备简便易学、价廉物美、音域宽广、音调和音色丰富的特点,可以满足音乐课堂器乐合奏的要求。因此,运用陶笛开展器乐合奏教学具有其他课堂小乐器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要开展课堂陶笛合奏教学也并非一日之功。首先,教师必须长期抓好学生陶笛演奏的三大基本演奏技巧(气息、吐舌、运指)训练。其次,从卡农演奏形式入手,开启陶笛多声部合奏教学之旅。

一、卡农的历史渊源及其音乐特点

(一)卡农的历史渊源

卡农演奏手法在欧洲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早在13世纪出现。后来,从14世纪英、法的“狩猎曲”发展到15世纪欧洲的“弥撒曲”“经文歌”,再从16世纪声乐曲发展到17世纪英国的“卡农幽默曲”,并持续发展影响到了现代世界。在日常音乐生活、教育实践活动中,卡农还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趣味角色。20世纪初期,中国老一代留学欧洲的作曲家冼星海、赵元任等,都曾创作过许多经典流传轮唱作品,中小学音乐教材也选用了一些轮奏曲。需要明确的是,没有经过特殊作曲处理的乐曲并不适宜用轮奏的方法处理,否则会造成音响的混杂。

(二)卡农的定义

最早起源于欧洲的“Canon”是一种经典的音乐创作体裁,翻译成中文就是“卡农”,是复调音乐类别的旁支或是复调音乐发展的开端。它是由一个单声部旋律有规律间歇进入重复再现的多声部合奏,由此形成的各声部旋律错落交织、和声对位有序,产生了此起彼伏的演奏混响效果,形式活泼有趣,极富调节气氛的亮彩。

(三)卡农种类

卡农种类繁多,根据声部模仿规整与否,有正格、变格卡农之分,还可根据声部的数目、声部之间音程的距离、音乐主题的数目、乐曲终止情况等要素进行分门别类。可见,卡农是一种遵守古老的乐曲创作技法、按声部先后切入顺序再模仿演奏或演唱的多声部音乐风格。

(四)卡农曲谱的记写方法

卡农曲记谱一般采用“联合谱表”“单行记谱”两种类别。“联合谱表”占用篇幅大,但是每个声部占用一行谱,其声部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采用“单行记谱”可以节省谱面空间,一般用罗马数字“I、II、III、IV……”或用阿拉伯数字“①②③……”代表不同的声部,依次“切入”的间隔小节顺序,标注在声部旋律的上方。假如演奏可在任意音符处结束,就将“任意延长记号”(注:“任意延长记号”在此处属特殊符号专用)标识在终止的音符之上,不同的结束方式必须在乐谱后面加以文字注释。

二、卡农在陶笛合奏教学中的独特教育作用

第一,卡农是任何器乐合奏教学的最佳启蒙训练方式,在培养学生合奏多声部听觉、锻炼协作能力、提高音乐艺术审美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由于陶笛卡农乐曲具有篇幅短小精悍、节奏整齐划一、易学易奏易和、饶有变化趣味的特点,对于引导学生开展陶笛多声部合奏教学可以起到由浅入深的梯度训练作用,因此受到各年龄段学生的喜爱。陶笛卡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声演奏音响效果,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陶笛卡农与其他音乐教学领域融合。笔者通过多年学习发现,欧美和日韩及台湾地区中小学音乐教材均使用一定比例的轮奏曲。从小学到中学的音乐课本里,每学年都选用3~5首轮唱曲,陶笛卡农可以同音乐其他教学领域进行融合教学。例如,在三年级开展二部轮唱《美丽的黄昏》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集体视唱、陶笛轮奏、陶笛与钢琴和人声轮奏,可起到深化课堂器乐教学与其他教学领域教学改革融合的作用。

第三,卡农音乐手法可以为教学、创作提供极佳素材。许多音乐教材中的经典歌曲可以改编成陶笛卡农练习曲,也可以将卡农形式的视唱曲、合唱曲作为识谱练习素材。卡农曲简易、有趣,可以作为音乐创作教学的素材,并方便与其他音乐活动形式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因地制宜,选取相应的单声部歌曲,根据卡农作曲创作手法将其适度改编成二部、三部的轮唱曲或陶笛轮奏曲。

第四,卡农适用性强,可以应用于各种社交节庆活动。由于卡农是由单声部发展为多声部分小节、乐句,依次叠加的重复声部的旋律演绎形式,其产生的此起彼伏的表演效果富有活跃气氛调度气场的作用,所以适合在大型节庆活动渲染气氛,诸如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班会活动,或者校际联欢会、校友会、社区联谊活动等。采用卡农艺术表演形式可以活跃节庆、活动的热闹气氛。

三、卡农在陶笛多声部合奏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第一,掌握陶笛演奏方法,保证陶笛卡农教学正常实施。教师必须让学生掌握陶笛演奏中“气息的控制”“各调式指法的灵活运用”“舌头吐音的技巧”等基本演奏方法。在陶笛轮奏过程中,一定要运用正确的、柔和的声音演奏,做到有呼吸支持,运用陶笛的充分共鸣的声音演奏,提倡轻声柔和演奏,避免用力过猛吹奏产生不必要的噪音。因此,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演奏技巧是保证陶笛卡农教学正常实施的先决条件。

第二,关注均衡与谐和,保持卡农声部合奏的和谐统一。卡农隶属合奏范畴,必须注意合奏的“协调”(ensemble),就是在卡农声部演奏过程中,必须按相互关系呈现相应的音乐和声效果。卡农演奏的协调包括合奏的“均衡”(balance)和“谐和”(blend)。均衡是指陶笛卡农各声部旋律的音色与音量方面正确对应的平衡关系,谐和是指陶笛卡农各声部之间的音准、音高方面和声协调对位的和谐关系。合奏的均衡受各声部所处音区和作品的和声织体写法等影响,合奏的谐和则取决于律制和作品表达情感的要求。

第三,坚持“听着演奏”,培养卡农声部演奏“独立性”。在陶笛卡农训练过程中,教师先让学生具备熟练唱谱、演奏旋律的“独立性”,在学生不受其他声部干扰后,再关注声部切入音准、节奏的准确、力度和速度的一致,并始终强化各声部坚持“听着演奏”,这样才能取得各声部融合演奏的效果。

第四,运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提高卡农多声部识谱能力。对于识谱能力参差不齐的班级,教师可以先将轮奏曲作为齐奏进行统一演奏练习,夯实视唱基础,也可以选择短小精悍的经典作品,反复训练提升识谱视奏能力。进入卡农多声部演奏,教师务必让各个声部均取得演奏音准、节奏、音量、音色均衡后,逐步慢速切入增加卡农声部,最后进入多声部轮奏练习。因此,开始陶笛卡农练习时,先由学生用AC陶笛演奏第一声部,教师用陶笛SC演奏第二声部,然后交换声部演奏,最后让学生分声部演奏。针对短小的卡农乐曲,在演奏中需要多重复几次。结束演奏时,可以按照乐谱结束标记符号,或由教师指挥结束。

第五,采用多种互动教学方法,增加卡农教学的趣味性。通过练习编创填写轮奏曲的歌词,学生可以运用提炼多种音乐手法传情达意的实际操作能力;用国语元音模唱卡农声部练习,学生可以更多地体验演奏的音色统一与歌唱音色均衡类比感觉的养成。所以,陶笛卡农教学可以采用节奏练习、演唱童谣、朗读古诗词和汉语元音模唱等多元方式,丰富卡农多样性体验教学方法,增加陶笛卡农多样性学习的趣味性。

第六,交换陶笛声部演奏音色,提升卡农变化演奏适应能力。由于陶笛具备调性转换、音色丰富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强化学生交换卡农声部演奏的声部角色,适应演奏听觉的变化。例如,陶笛声部分工的交换练习,按高、中、低声部分别用高、中、低音的陶笛进行轮奏,使之产生音色与合奏声部的不同声音效果。经常性的声部分工的“换位思考”练习,有助于调度应变陶笛声部音色融合的新鲜感觉。而且,陶笛多声部合奏时,高音陶笛只能用一支,否则声部会产生混杂音响。教师还可以按照卡农的不同类别变换多种演奏形式,提升卡农变化演奏适应能力。

第七,灵活选用伴奏乐器音色,烘托陶笛卡农演奏和声效果。陶笛演奏通常采用无伴奏形式的陶笛卡农,这更能呈现出陶笛古朴自然的音响效果;有时也采用钢琴、手风琴、竖琴、管乐、弦乐等乐器来伴奏,也能起到良好的卡农演奏和声效果。选择为陶笛卡农音乐增加伴奏与否,必须根据陶笛多声部卡农的和声音响和特定演奏场合要求确定。

总而言之,卡农在欧洲拥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在音乐各个教学领域都有借鉴的实践例证。尤其在陶笛多声部合奏发展融合过程中,无论在培养学生音准、节奏音色、和声等辩听能力方面,还是引导学生保持声部独立参与合奏、训练乐队能力方面,卡农演奏手法都能起到独特的教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