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

2020-03-04 12:01
教育观察 2020年7期

郑 艳

(福建师范大学附属福清德旺中学,福建福州,350319)

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培育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而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是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抓手。不少学校和教师对议题式教学展开了探索与研究,笔者也不例外,多次在教学中尝试议题式教学。现结合本人的实践,浅谈一下对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思考与看法。

一、议题式教学的内涵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以高考为指挥棒,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强化的是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教学方式比较固定,缺乏新意。而现在推广的议题式教学解放了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教学思想,打破了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性发展。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1]的要求。因此,议题式教学是强调以议题为载体,以学科知识为理论依据,以商讨、辩论作为阐释或辨析问题为主要方式的教学,简单地说就是以议为解决问题主要方式的教学。教师需要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社会现实、教材理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确立议题,提供真实可议的场景,引导学生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探讨学科知识,理解学科概念,发展终身受益的思维能力和面对复杂场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的新一代青年。

二、议题式教学的意义

(一)开展议题式教学是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

中国经过长期的努力,已经进入了发展的新时代,踏上了发展的新征程,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学生在不久之后就会承担起时代发展的重任,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参与者、建设者。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形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期,因此,高中阶段的学生应在这个阶段掌握扎实的知识,树立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努力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时代新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促使学生成才。而依靠传统的理论式、说教式教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很可能会成为一句空话。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转变被动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开展主动学习,围绕议题开展活动,在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体验理论知识的价值,从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及其制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思维层次与能力的提升、核心素养的养成,才能为学生学业的进一步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培养关键能力。因此,开展议题式教学是学生学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2]

(二)开展议题式教学是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教师在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定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要理直气壮地开好思政课,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思政课一线教师要不负总书记和人民的重托,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观念,精进业务,提升能力。议题式教学应运而生,对大部分高中政治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一次对教学方式的更新和挑战。教师在议题式教学中身份多样,是议题的设置者、活动的策划者、评价的实施者,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专业素养的展现。广大高中政治教师应牢牢抓住这次教学改革的机遇,坚信议题式教学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刻苦钻研,从细节入手,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大胆实践,克服困难,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教研教育水平,真正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作用。

(三)开展议题式教学是政治学科变革的需要

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政治学科课程由于理论性强,内容经常修改,学生拿高分困难等因素的影响,在高中生中并不是很受欢迎,这从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选科中可见一斑。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作用,这使教师意识到思政课的教学急需变革。新课标指出,通过构建学科活动型课程,依托议题式教学的重要抓手,推动学科教学变革势在必行。只有通过改革创新,才能使思政课焕发新的活力,永葆生命力。

三、议题式教学过程中需关注的问题

(一)议题的选择

议题是开展议题式教学的基础,议题可以从以下诸点中选取:第一,从教材探究活动中转化。课本教材中有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每个探究活动后均设有问题。虽然问题不能等同于议题,但其中一些具有思辨性、创新性的问题就可以开发为议题。例如,必修二“政治生活”第19页探究活动中提供的两种关于决策的观点及问题,就可以进行适当开发。第二,从现实生活中来。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把生活中的某些话题转化成议题。比如,在复习“多变的价格”这一课时,教师结合近大半年来猪肉价格持续走高的生活情境,设置了如何看待猪肉价格的“一飞冲天”的议题,引导学生开展市场调查。学生在课堂上探讨猪价上涨的原因、影响,为怎样解决目前猪价高涨等问题出谋划策。学生在调查、讨论、辨析、归纳中将本课知识“一网打尽”,并整合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利用国际市场等相关知识点。学生在开放、民主、活泼的氛围中完成了知识的习得、理解与构建,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从时政热点中来。思政课的一大特色就是时政性,在开展议题式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时政热点中获得议题。比如,在复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何理解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议题,结合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宏大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两大里程碑事件,讨论为何在近代多种主义盛行时我国选择了社会主义,为何我国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通过回归历史,探讨国家所走的路,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普特辩证”关系是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哲学依据,让学生理解“普特辩证”关系,深化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认同。这种教学方法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核心素养,正是现阶段课堂教学所需要的。第四,从高考真题中来。高考真题是命题专家智慧的结晶,也是议题改编的好资源。真题背景材料、设问的设置严谨,具有思辨性、开放性等特征,知识覆盖也比较广,尤其是在高三复习时,教师可以将考查同一块知识的试题整合、变形,使之成为总议题、子议题,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借鉴专家思维。[3]

(二)议题与价值观

新课标提出,议题既包含学科课程的具体内容,又展示价值判断的基本观点,强调了议题选择时要关注到价值观导向问题。议题式教学中围绕话题展开讨论时,教师要注意到这种讨论背后所需实现的育人价值,不仅仅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与鉴别,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形成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议题要坚持正面导向,避免将容易引发价值冲突且缺乏社会共识的议题引入高中课堂,以免造成学生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混乱。例如,教师可以设置“老人路上跌倒扶不扶”的议题,让学生从道德、法律的两层角度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做正直善良、品德高尚的人。同时,教师也要告诉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自身权益的维护,进而促使其成为一个“敢扶”“知道怎样扶”的高尚品格的人。一个好的议题可以引导学生亲近真善美,明理辨非,充分体现思政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

(三)议题式教学的过程

组织议题式教学时一般经历如下过程:第一,课前准备。教师和学生分头进行准备。教师在确立总议题基本框架后,收集相关资料,进一步设置子议题,预设课堂可能生成的教学场景,思考各环节的连贯性、层次性,为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做好准备。学生分小组进行资料收集、观点归纳整理、课内活动准备。第二,课程活动的开展。其一,课程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要注意处理好活动与教材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议题讨论时,教师要避免出现重活动而轻教材的错误,避免出现课堂热热闹闹、师生开开心心,到了知识运用时却一知半解的情况。例如,在选择以“网友的好坏”为议题时,由于该议题与学生息息相关,涉及不到太多的理论知识,学生都愿意进行发言,因此很容易出现课堂过于嘈杂的情况。如果教师不进行及时调整,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并没有深入讨论有价值的话题,而是形成漫无目的的争论。其二,围绕议题的活动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比如开展辩论、演讲、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参观企业、专家访谈、模拟人大等活动。总之,教师应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的热情,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开拓视野,提升能力。其三,议题式课堂中的活动不能忽视静态的思维活动,课程进行中,必要时应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让学生理解消化所探讨的知识和观点。第三,课后的延伸。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该议题探究的终结,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在议题式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道知识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运用知识认识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组织、引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让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运用所学知识,体会其价值。比如,在“如何集社会之力做好垃圾分类”这一议题式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析整合公民、政府、中国共产党、人大、政协等各主体的责任和做法,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在课后形成提交给本地镇政府的建议书以及面向全体市民的倡议书、自制环保垃圾袋、制作宣传单等。[4]从课中延伸到课后,从课堂延伸到社会,学生眼光不再局限于教室,局限于分数,而是体会到了知识的作用、公民的责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得到了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