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琴
(莆田市仙游县园庄中心小学,福建莆田,35125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指出:“一切教学都是从感官开始。”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2]情境教学法通过给学生展示鲜明具体的形象,营造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并感受到学习的无限乐趣,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低年级学生思维形象化特征显著,乐于参与到自身感兴趣的知识学习中,将情境教学应用到小学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突出的教学效益,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研究和应用。
一是对新奇事物的强烈好奇心。低年级学生具有突出的猎奇心理,喜欢接触研究一些不熟悉的新知识、新事物,这也是其学习兴趣的动力之源。二是对趣味化课堂的积极投入。低年级小学生对趣味化的幽默、故事、笑话,以及有趣的学习内容感兴趣,对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能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相反,枯燥乏味的学习内容和课堂氛围则会抑制学生的参与热情。三是对形象化教学的感知理解。低年级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喜欢看得见、摸得着的图片、动画、视频以及直观化的教具,而对抽象化的教学语言、数学概念则缺乏敏感度。图示化教学对他们的知识理解有显著的辅助效用。四是表现欲强烈,对成功学习充满期待。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低年级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体现得十分直接,他们渴望在数学学习中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认可。教师给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载体与平台,而鼓励性评价能够提升他们的自尊心和学习自信心。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就是旨在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更新颖的知识内容与更广阔的知识视野,提供更加轻松活泼、趣味化的学习氛围,提供更加直观可感、贴近生活认知的问题情境,提供知识实践与运用、感受数学学习意义与价值的平台。[3]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是符合低年级小学生认知心理特征的有效教学方法。
作为一名一年级的数学教师,笔者深知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心理作为教学出发点来进行教学。本文以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单元教学内容为例,谈谈如何将情境教学有效地运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触类旁通地迁移运用到其他知识内容的教学中,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结合为数学课堂提供了更加丰富和便捷的教学资源,将其适时地引入小学数学课堂中能够让学生接触到更为广阔的数学知识,开阔数学眼界,丰富数学知识。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伊始,笔者对学生说:“大家知道吗,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早在商朝,人们就用贝作为货币。此后,历朝历代都有发行不同种类的货币,它们以铜为主要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币成为我们国家的法定货币。”
笔者通过互联网搜集了大量的古代货币图片,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布币、刀币、蚁鼻钱、环钱,秦汉时期的圆形方孔钱,以及后代的五铢钱、开元通宝,直至宋代产生的最早纸币交子、会子和关子,最后是明清时期的银锭和铜钱。各种各样的古代货币图文资料让学生视野大开,学生啧啧称奇。而后,笔者又补充了一下人民币的相关知识:“大家现在见过和使用的钱就是人民币,它已经是第五套了。那么,大家有没有见过老版的人民币呢?”学生基本没有见过前四版的人民币(1角纸币外),于是,笔者又通过多媒体设备将第一到第四套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图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对中国的货币历史以及人民币的历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很好地开阔了他们对与人民币相关的数学知识认识的视野。
实物教具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以实物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直接感官体验,更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整体印象和认知。在本节知识的教学中,笔者事先准备了1角、5角两种硬币各5枚,以及1元、5元、10元、20元、50元和100元的纸币各5张。
“在学习人民币之前想必同学们应该都有见到过人民币,请问都有一些什么面值的人民币呢?”“1元。”“10元。”“100元。”……大家争相抢答。最后,教师补充20元和50元两种面值的人民币,这两种面值对学生来说相对少见。笔者问:“请问老师手里的这枚硬币是多少钱?”学生答:“1角!”笔者继续问:“那这张钱是多少面值的钱呢?”学生答:“5元!”笔者再问:“这张呢?”学生答:“100元!”……笔者依次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让学生辨认。
虽然是初次学习人民币的知识,但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能够认识和区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通过将人民币实物作为教具引入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和便利性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在人民币的换算教学过程中,笔者再次邀请学生上台用真实的人民币进行换算。如50元可以用5张10元的钱进行换算,20元可以用2张10元的钱换算,5角的硬币可以用5枚1角的硬币换算……在实物操作过程中,学生对货币的认识和简单的换算有了十分直观的感知。
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其知识应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十分紧密,它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通过生活化情境,教学能够拉近学生心理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让小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培养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4]
在本课的教学之中,教学伊始笔者就以生活化的情境进行设问:“大家想一想,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场合需要用到钱?”学生1答:“妈妈在商场购物时要用钱付账。”学生2说:“我们在旅游过程中买票就要用钱。”学生3说:“奶奶去菜市场买菜会备很多零钱,方便结账。”学生都能举出日常生活中使用人民币的情形。笔者总结道:“看来,人民币可真是不可缺呀,没有它我们买东西、给人支付报酬的时候就寸步难行。”而后,在人民币的简单换算的过程中,笔者又以生活化的情境给学生设问:“老师周末乘坐地铁,但手里没有2块钱,面值最小的钱是20元,于是想和另一个人换零钱,她手里有1元的钱10张,5元的钱3张,10元的钱1张。大家能不能给老师提供一下好的换钱方法?”思考一会儿之后,有学生提出:“可以给你10张1块的,再给你2张5块的。”“真不错,想想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笔者继续追问。“可以给你1张10元的,10张1元的。”马上又有学生答出来。学生经过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在真实的人民币换算的生活场景中学习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实践是数学学习的基本目标。以活动化的数学情境组织活动教学,迎合了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烈、好胜心强的心理特征,也是小学数学综合性学习的基本要求。[5]在本课的教学之后,笔者通过课内活动和课后活动两种方式创设情境,进行有效的综合性学习。
课堂活动以“比一比谁算得快”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三轮,每组派两名代表参赛。环节1:“老师任意说一个钱数,看哪组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摆出来,如12元7角、52元8角,等等。”环节2:“算算老师摆出的钱数,如:摆2张5元,3张1元和2枚1角硬币,算得8元2角;摆出1张50元、2张10元和1张5元,算得75元。又快又对地算出正确答案的同学获得老师准备的小礼品一份。”课后活动以“10元超市购物”的消费活动的方式开展,要求家长给学生10元钱进行购物体验,学生在爸妈的允许下选择有用的物品,并自己拿10元钱去结账。在结账的过程中,父母先和收银员打招呼,给孩子计算找零的时间,看看他们能不能正确地计算出找零的钱数,保留票据进行核对。在活动化情境中,每个学生都获得了人民币知识实践运用的机会,通过购物消费体验学会如何正确而快速地进行人民币换算,也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笔者围绕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进行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以及教学评估,发现将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取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一是有效地激发了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在轻松快乐的教学情境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提升。二是营造了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故事、游戏、比赛、生活化案例等情境在课堂中的引入消除了传统课堂枯燥乏味的学习气氛。三是教学效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生活化,降低了知识的理解难度,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提升较为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