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角下写作能力培养及评价探究

2020-03-04 12:01唐义慈
教育观察 2020年7期

唐义慈

(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高中写作能力培养及评价的革新既是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完善,也是对新时代人才观的积极响应。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包括阅读、演讲等社团活动的开展。《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视写作,以“学习任务群”的新颖方法组织写作课程。正视写作培养对衔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颇有裨益。

一、高中语文写作发展现状反思

(一)重视程度不足

语文学科受重视的程度并未契合其重要性。语文学科遇冷,与现有应试制度密切相关。以分数为区分的标尺,用刷题方式提分成为备考生的首选。而语文学科需长期积累,短期内难有大幅度提升,学生将精力转向见效更快的学科,顾此失彼。且作文主观性强,不可控因素多,因此分数易波动。在教学方法上,“指导模式化等现象仍然存在”[1]。教与考的脱节,加上学科自身的积淀性以及受其他学科挤压,结果导向性的写作使得理想化的写作模式难以落实。

(二)认知程度浅化

写作认知程度低是写作内容欠佳乃至僵化的主要原因。从罗杰斯的学习观来看,写作属于左右脑共用的意义学习。由于考试中写作分值高、比重大,因此写作异化为由技巧、模板填充而成的无意义认知学习。“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2]写作是思想的高阶与人文素养的体现,写作的“失语化”根植于写作自发性不足。写作认知浅化则多呈现机械化的表达。

(三)考查方向偏移

作文考查方向的偏移体现在轻实用探究而重立意技巧。以江苏高考作文题为例,“不朽”“智慧”“味”等题目具有一定的文学性与哲学性,学生需广开思路,把握要义。评分细则中,“切题”居首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甚至有些题目在审题立意上设下难关,如《梯子不用时请横着放》。过度强调审题会造成文艺腔炮制作文,堆砌名言裹挟空洞的思想,转而忽视写作本身所需的逻辑条理、见解分析等要求。写作考查方向偏移所造成的“痼疾”不利于学生思考探究与写作情感的发展。

二、新课标下写作能力培养设想

相较于旧课标,新课标的创新之处体现如下:课标结构上,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课程性质上,明确语言文字地位;课程理念上,注重时代性与多样性;共通之处在于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处于语文核心素养首位的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主要体现为写作能力的培养。从写作的阶段性来看,写作能力的维度可分为采集能力、构思能力、表达能力。

(一)采集能力:读写结合

采集能力指确立主题后对材料的指向性收集,采集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大量阅读、深度阅读,由于高中生长期处于较封闭的学习环境中,获得间接经验的渠道远多于直接经验,因此“阅读范围要广,文学书籍、时事政治、社会热点等均要有所涉及”[3]。二是合理筛选,选取扼要的而非偏离的边缘的材料作为佐证。三是区分事实与观点,从科学精神角度看有助于提高甄别能力,使得逻辑自洽,增强语用素养。良好的采集能力为构思能力之基础。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课程结构的8学分必修课程中,“文学阅读与写作”占2.5学分,占比约为31%,表明“读写结合是我国教学的重要传统之一”[4],读写分离是对语文素养的割裂。“读”为“写”奠基,“写”能促进“读”。结合应试考核,审题能力也非常重要,只有在切题基础上,其写作逻辑、遣词造句与名言引用等方有用武之地。审题本身也是对阅读能力的考验,反映了“读写结合”的重要性,与新课标中关于写作的条目密切相关。读与写应跳脱应试思维的拘囿,以阅读多种文本包括非连续性文本作为培养采集能力的基础,挖掘经典作品中的普遍心理结构,自主创设写作情境,激发表达欲。

(二)构思能力:逻辑严密

构思常以提纲的形式呈现。提纲是对既有材料的整合,为文章内容和结构的组织拟写主干部分,以形成较为完整的思路。构思写作时应兼顾独创性与恰当的模仿,务求详略得当。逻辑严密的构思能力需要原点思维的支撑,即“回归到原有的写作对象,抓住问题的核心,围绕这一核心不断挖掘、深入探讨,从而剖析出事物的本质与事物发生的原因”[5],使文章言之有物。原点思维利于学生关注自我价值,留意真切的情感体验。

课标中构思能力的提升方法为“引导学生阅读著作,体验学者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以及陈述学术见解的思维过程和表述方式”,但此条论述指向学术写作,意在为高校学术研究打下基础,忽视了中学与大学写作在学术体例规范上的差异。中学的写作是主题固定,写法自由,大学的写作是写法自有其范式,选题较为自由。中学写作在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上未有体系化的教学,使得学生在必备学术常识上有所欠缺,在构思能力上的锤炼未能达成增强高等教育后劲的目标。新课标提出设想却流于形式,显现出不同学段之间的隔阂。

(三)表达能力:社会情感

表达能力以思想情感为主,语言风格为辅。在语言表达上文从字顺,呈现个性化,无需为了营造有深度的假象而字句艰涩;在文章内蕴方面,力求思想有一定深刻性。此外,在命词遣意时应为读者考虑,恰当处理明晰或隐晦的表达。

新课标要求“自主写作,表达真情实感,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思路清晰连贯,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局限,“作文模板化、套路化现象严重……个性表达与创意表达成了一大难题”[6]。部分学生在自身缺乏写作兴趣的基础上,为了较稳妥的分数而套路化写作,究其原因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情感,导致写作的原动力——写作情感难以被调动,且命题作文或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钳制了学生的创造性与自主性。强化表达能力应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抒发、群体情感的交流。概念化的学习环境令社会情感的活跃度降低,使得学生灵感的激发愈加困难。与生活脱轨的写作是难经推敲的。灌输式教学与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相左,忽视学生个体差异,长此以往将造成情感工具化的症结,缺乏具有社会情感的写作,其弊端不容罔顾。

三、写作培养革新对策

(一)完善评价建议

新旧课标在评价建议上均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和恰当性。有效的反馈有益于写作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在评价主体上,除教师评价外,鼓励学生自评及互评。评价方式上,提倡激励评价、平等对话、网络评价等。应兼顾评价语言的得体性、包容性,避免拔高分数的权威性。

学生自评与互评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逻辑架构、谋篇布局和语言表达等角度评价优势与不足,并提出可行性建议。评价中重评语、轻评分,重激励、轻指责,平日训练中过度注重评分易打击后进生积极性或滋生分数至上的功利写作观。评语忌说教,倡导以平等的姿态沟通,以文字为介质传达对写作主体的关怀。条件充分者可将习作上传至网络平台,以获得具有即时性和多样化的评价。

(二)重视过程探究

将写作重心从审题立意转向思考探究是写作培养的焦点。美国CCSS锚定标准对高中议论文写作提出“公正地申论驳论,运用相关论据进行阐述”“语气客观,注意写作学科规范”的要求,重在说理而非审题。我国写作教学重视道德判断、审题立意,在问题意识、过程探究、发表意识上有所匮乏。美国写作教学“特别注意对学生发表赞成或反对意见的能力的训练……基于生活的参照,利用逻辑推演进行创造性思考”[7],让学生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个性化认知,有理有据地撰写调查报告,强调写作过程,包括构思、写作、修改、校对、发表。考虑到国内应试写作的特殊性,写作培养应着重实用的批判性思维训练,削弱模糊的审题立意训练,落实多文体写作的教学,增强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三)突出人文素养

写作能力在人才培养选拔方面的作用间接反映公民人文素养及社会文明程度。突出人文素养的时代性是从宏观视角对选拔机制的体系化调整。作为逻辑思维与表达的凝结,写作是高速发展社会下高素质人群的通识能力。迟滞于时代的课程教学将削弱基础教育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实现“大语文”应扭转片面应试教育的偏向,消除“唯分是举”的顽疾。分数与能力之间的衡量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我国高考作文考核使学生做出附会式立意,本质上已偏移写作的初衷。高考作文分数的比重日益上升,若分数不能恰切地对应能力,若答卷不能得到时间充分的评阅,则对人才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高中写作培养应从教材选编出发,增添人文底色,增加阅卷投入,增强师资培训,重视学生个体在德、智、情、体方面实现和谐而有特色的发展,尊重个体表达欲,多角度多方面地促进语文学科的建设,从而为当代社会培育出具有批判性思维、高尚情怀及完备写作能力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