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

2020-03-04 05:39:36楼文军
经济师 2020年2期
关键词:协同大学生教育

●李 桢 张 硕 楼文军

治理理论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与政治管理模式变化的双重作用下应运而生的,1995 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发表了《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报告中对治理有了明确的定义,并为其约定了多个管理主体,这意味着治理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机制和管理环境的动态优化过程。概括来说,“治理”主要包含几个方面:一是治理的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共赢;二是治理主体是多元的,参与主体相互依赖共同构成多元治理结构;三是治理方式是民主平等的,通过治理主体协商的方式管理。

随着大学与城市互动发展成为常态,大学正在从创新资源的提供者向创新引擎的发动者转变,从原来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基础支撑性作用向支撑引领并重转变。城市的创新发展,促使高校形成新的组织机制,能够通过交流、分享而相互管理,相互作用,协同创新,学校与社会形成一种互惠互生,协同发展的“高校协同创新社区”,这种创新格局有利于培育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也需要更具匹配度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一、当前大学生创业工作面临的问题

2015 年初,李克强总理在瑞士的冬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同年3 月1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科技人员和学生创业。5 月13 日,国务院36 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明确要求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重要支撑,双创教育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而是普及教育。“双创”概念一经提出,高校积极响应,逐步将创业教育纳入教育管理体系,比如:参加“双创”比赛,通过组建师生科研团队,研发创新项目,建设创业园或创业基地,开设创客空间,组建创业学院,设置创业课程等,但当前的创业教育主要聚焦于创新项目竞技和创业行为结果,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够,缺乏有效联系与架构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一)大学生创业政策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自2007 年以来,有关扶持大学生创业政策内容共涉及到十几个部委,各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纷纷出台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多主体参与反映了国家和地方对大学生政策的重视,但目前政府尚未有部门或机构负责大学生创业管理工作,政策制定者多样使大学生创业管理缺乏统一的规划,政策间也存在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释,甚至矛盾。在某些方面政策制定可能还存在缺失,比如目前大学生创业政策多以政府扶持性为主导,在工商审批、融资、税费减免等方面提供支持与帮助,而针对促进社会力量多元合作的政策不多,大学生创业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调动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才能各方实现共赢。而这种合作的实现,需要必要的政策支撑,进而协调合作中出现的矛盾,保障各方权益。

(二)资源配置跟不上多元化客体的需求

1991 东京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创业教育作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用人机构越来越重视受雇者具有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等。黄兆信等认为,开展创业教育,既要培养自主创业者,又要培养岗位创业者,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是培养若干创业型人才,而是激发创业意识和能力,这使得创业教育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需求,也使得创业教育具有可选择性,提供不同的创业教育类型,使得多元化客体获得满足,应当通过各种利益相关者途径,获得丰富的资源,来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

创业教育的实施需要管理者能够真正了解和有效服务学生的教育需求。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元性表明,创业教育实施方式的适切性,就是让不同需求的学生都获得满意的教育。创业教育模式目前主要有磁铁模式(学校某个系部主导的受益广泛的创业教育)、混合模式(既有受益面很广的通识教育,又有个性化的系统培养)、项目模式(学生自愿参加的,通过参与做创业项目培养创业者)和剧角模式(选拔有创业特质的学生开展精英教育)。每个模式都有一定的利弊,对创业服务和教育环境的要求也不同,应当根据自己的师资、场地,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选择适合的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的教学始终要围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来开展,不能对创业教育内涵无限扩大。创新即是产品、服务,也是管理、理念,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时刻与社会需求接轨。另外,加强学生创业团队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三)开放性管理元素盲目且不均衡

创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开放人的思想,让人变得强大。这些教育需要有效要素的支持,封闭式的创业教育是难以为继的,需要增强师资、教材、社会资源等管理要素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关键靠教师,创业课程的教学需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而不是单纯的理论讲授,创业能力的培养也需要培养学生去实践获得,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要系统掌握创业知识和创新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实践经历,对创新有深刻理解。目前,主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企业家传经送宝,师生参观企业等形式,高校与政府、高校与企业多是一对一合作居多,各自掌握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多元主体缺乏统一的规划、引导和协调,相关合作各方就利益分配、权责关系等无法形成共识,大学生创业发展应适应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发展上仍较盲目和不均衡。

大学生创业面临缺乏创办和管理企业经验、缺乏创新能力、缺乏融资渠道等困难,如果能建立功能完备的创业服务和教育环境,就能解决大学生创业中的一般性问题,进而调动大学生参与创业的积极性,而目前环境建构方面,还缺乏有效的合作。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大学生不仅需要在校期间进行前期的创业教育培训,掌握企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而且当企业建立后,同样需要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后续指导服务,以便与前期高校创业教育衔接。

(四)评价结果的发展性还需探索完善

创业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评价主体、内容和方法都值得探究,目前主要有管理水平评价和学生发展评价:管理水平评价是针对某一地区或学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主要包括教育管理目标、资源配置(师资、教材、教学安排、特别是学生创业园建设、企业参与度)、管理制度建设、培训受益人数和创业典型人数;学生发展评价是根据学生个体学习需求,考察相应的创业教育学习感悟和参与活动表现、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实践开展等情况,甚至还包括毕业后跟踪调查。创业教育评价可以是定量和定性的结合,评价标准主要看教育管理者有没有创造一个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氛围,服务于学生创业精神的激发,并且从中发现创业教育的问题和改进方向。

高校创业教育有效开展需要开放性的多方参与,满足多元化客体需求,内外部要素的共同促进,这些有效因素正是治理理论的逻辑架构基础和问题研究导向。

二、治理理论对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启示

(一)治理理论为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了新思路

治理理论兴起于20 世纪90 年代,1989 年世界银行在其发展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治理危机”一词。此后,产生了许多研究分支,主流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整体性治理、网络治理、协同治理等。

根据不同治理理论的逻辑架构、适用环境、体系优势等主要评价因素,协同合作治理理论对创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借鉴应用意义。协同治理理论中既包括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式制度和规则,也包括各种促成协商与合作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这些都为研究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如前所述,大学生创业面临着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缺乏有力的政策导引、未能形成政府与高校和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协同治理的创业环境等问题,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面对社会经济转型和市场需求的急剧变化,加强顶层政策设计,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治理协同合作机制,强化大学生创业工作的治理,并培养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报效国家、服务经济社会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治理理论为大学生创业工作提供了新方法

治理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从协同治理角度看大学生创业,一方面这是一项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才能有效实现的系统工作。以往政府作为大学生创业工作的绝对领导主体,其他参与者只作为具体工作的实施者和合作者。政府从政策制定到方案的设计上很难充分考虑其他参与者的利益需求和建议,这就不易调动其他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加强政府政策制定工作的改革,赋予其他各方更多的参与决策的权力显得十分必要。另一方面,大众创业作为我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推动国家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促进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创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最终将使广大人民群众从中获益。大学生创业作为大众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业工作开展上也应当最大限度实现公共利益。

因此在多元化参与的过程中,政府并非削弱自身的权力,而是对自身的工作职能进行合理调整,由过去单一的领导者向协作的发起者和管理者转变,通过统筹规划、建立规则,规范多元主体间的协作秩序,协调参与者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在激励多元参与的同时加强统一调控,从而保障大学生创业教育获得更好的成效,以便最终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三)治理理论下的高校协同创新社区模式

在城市创新体中以大学为“锚”,通过人才集聚、产业集聚、创新创业更加支撑城市创新发展,大学功能得到重新融合。如以同济大学四平路校区为核心的环同济知识经济圈,面积约2.6平方公里,周边企业3200 多家,其中超过60%的企业与建筑设计相关,产业载体面积超过100 万平方米,员工3 万多人。到2017 年,产值已突破370 亿元。2003 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利·切斯布洛 (Henry W Chesbrough) 提出了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 的概念,主张企业创新要引入外部资源; 同年,Gerybadze 提出了创新社区(Innovation Community)的概念,强调了群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创新的重要性。高校作为创新主体,在城市创新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说,城市创新发展促使高校形成新的组织机制,能够通过交流、分享而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协同创新。于是,“高校协同创新社区”应运而生(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ommunity Based on University)。

高校协同创新社区是高校与经济社会开展协同创新的组织机制,从组织构成上,有多元主体参与,包括大学教师、学生、行政管理人员、学科、专业及其协同组织体、企业、产业、中介服务机构、政府等,在运行机理上,更加突出协同、融合,在行动者类型上,更加注重异质性行动者的联结,并且在行动者中逐步产生一个特殊的群体,即具有跨界能力、致力于协同创新的促进者群体,因此高校协同创新社区是一个以高校为核心,具有一定共识的个体和机构自愿组成,为推动协同创新、协同育人,为价值实现而形成的促进者网络。在高校协同创新社区,具有战略思想的大学教授扮演专家促进者角色,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扮演资源促进者角色,具有企业精神的政府领导和大学校长扮演过程促进者角色,合作服务的中介扮演关系促进者角色。基于“高校协同创新社区”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业扶持,享受一个开放式的产教融合空间,淡化了组织的边界,学生作为协同育人的对象,同时也是知识流动的转移者,知识创新的主力,以及其他角色的后备力量。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个多主体参与的系统化推进工程,因此需要科学认识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定位,准确把握创业教育的重点与难点,认真遵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特征与规律,积极创建、有效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平台与体系,才能真正让创业教育踏上理性之途。

猜你喜欢
协同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 03:09:08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 06:00:50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 13:25:26
协同进化
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 04:3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