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子芳
(北部湾大学教务处,广西钦州,535011)
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正朝着融合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对二者之间的接轨探索已成为当前的研究趋势之一。面向中职毕业生开展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既有提供人力资本的经济功能,又有培养高等人才的教育功能。这就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中职衔接既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又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规格和多类型的态势。《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指出,要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有效引导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尤其强调要拓宽中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升学途径,提供多次选择机会,建立健全职业教育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衔接培养体系,形成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用人导向的中等和高等职业教学模式。
2012年,我国开始实施“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本科院校”的改革。2013年,广西区内也开始实行该项改革政策。目前,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入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联合开展“中专+本科”分段培养,如山东、江苏等;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本科高校分别实施人才培养,如广西。[1]随着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接轨探索与融合一体化发展,当前国内外大多数关注的是中职与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当前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的办学层次转型发展,对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探索研究不多。而国内在这一主题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职升本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构建以及相关的专业建设、管理等方面。刘丹梅等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职升本人才培育模式研究》一文中认为,“中职升本人才培育模式改革与创新”要“以培育学生职业化取向为基本目标”,“按照专业理论知识与跨门类专业岗位就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具备专业理论素养和跨门类专业岗位就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2]莫秋云等在《中职对口招生本科试点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提出,针对中职升本中工程性较强的工科专业,要从人格素养、专业知识、基础技能和高端技能四个层面构建专业认知—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综合设计—实习实训—创新创业实践培养模式,形成实践教学环节融合且不断线的培养过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构建学业、产业、就业、创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3]王景敏总结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要强调的三个方面,即强化衔接一体化方案设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和优化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4]
北部湾大学是2018年在钦州学院的基础上设立的,是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学校从2014年开始招收中职升本毕业生,截至2019年,累计招收物流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七个专业学生1000多人。通过第三方的学生成长评价及毕业生培养质量评价数据反馈,学校物流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中职升本专业毕业生职业发展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集中在区内专业技术类岗位和管理类岗位就业。近年来,学校在应用型本科与中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上开展了积极探索,为北部湾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技术技能型人才。
与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类似,北部湾大学在开展应用型本科与中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上首先面临的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教育观念相对滞后的问题。北部湾大学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树立产教融合协调育人的理念,观念转变,确保师生们统一认识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一方面深入广西沿海城市重大产业、行业广泛调研,从产业、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多个维度对物流管理等七个中职升本专业的社会需求情况进行分析,理清思路,另一方面邀请专家为专业发展问诊把脉,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方向。在2018年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为理工类、文管类的中职升本专业开设了校本特色、财经管理、沟通交流、人文素养、科学素养等通识课程,进一步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此外,学校还组织人员到区内外应用型发展典型的院校考察调研中职升本专业,学习和借鉴成功经验,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等,让中职升本专业的师生能够自觉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想环境中。
在中职升本专业设置上,北部湾大学强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主,根据广西优先重点发展的千亿元产业以及北部湾经济区重大产业的发展需要,先后确定了物流管理、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七个专业招收中职毕业生。在中职升本专业建设上,学校强调与职业岗位对接、与职业标准对接、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在2018年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物流管理、市场营销、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实施了模块化的课程与教学改革工作。模块化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设置了前后关联、循序渐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模块课程群,强调结合中职毕业生的特点,既能保证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文化素养的要求,又能针对职业岗位群,拓展实践操作能力。地理信息科学中职升本专业则根据学科特点,全面开展项目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强调以应用教学为主,引导教师采用案例式、模拟式、项目式、现场式等教学方法,把农村土地确权等系列项目引入不同教学课程,加强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保证中职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北部湾大学通过实践证明,应用型本科与中职的衔接培养必须走产教融合的模式。为此,学校提出了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建设,明确强调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产学合作、产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一方面,学校通过吸引更多的行业和企业加入产学研战略联盟,把与专业相关的车间厂房、训练中心等请进校园,在技术开发、课程开发、基地建设、学生就业等方面,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构建校地校企立体合作架构,形成校地校企长效合作的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激励机制;另一方面,各个中职升本专业均成立了校内、校外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依托各类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开展实验教学、技能实训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各类实习、实训中心。例如,学校与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物联网专业成功打造成为教育部—中兴通讯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
尽管取得不少成效,学校在应用型本科与中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探索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教学中,部分教师还没能够根据中职升本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工作,教学质量没能尽如人意;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工作还未能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相互补充和有机结合。
应用型本科与中职衔接的人才培养仍处于探索发展阶段,缺乏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认识。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克服困难,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提供有力支撑与保障,意义深远。
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大都存在专业定位不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行业不匹配的情况。这也是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面临的棘手问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区域社会发展的历史重任,这就需要把解决地方产业行业中的难题作为服务的主要方向,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设置招收中职毕业生的本科专业上,学校需要立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特点,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强调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对接地方主要行业产业,打造与行业企业发展需求相衔接的学科专业体系。
中职升本专业的学生已经在中职阶段接受过专业的系统培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普遍存在理论知识系统性欠缺,学习的兴致不高等特点。这些都是需要在人才培养目标的设置有所考虑的,既要有所区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又要强调培养新产业和新技术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实践适应能力强、个性鲜明的创新人才。在制定中职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方面,学校要将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融合起来,把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作为中职升本教育的重点和方向,做到明确中职升本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甚至工作岗位群,重点强调要学生掌握行业领域、岗位群所需的核心理论和素养以及技术能力,从而保证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本科教育与中职的有效对接。
应用型本科与中职的衔接培养强调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从这点出发,学校要明确认识到师资建设的要求,即既要有理论的扎实,又要有职业岗位师傅的实践能力,也就是“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学校从行业、企业甚至是具体的岗位群的标准和要求着眼,科学、系统地分析学校中职升本专业当下的师资结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调整,打造合理、科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在教师聘任、评价方面,学校要积极引进行业人才,聘请企业人才担任中职升本专业建设带头人、专兼职教师。在教师培育方面,学校要制定、完善相关的管理办法和制度,做好引导教师开展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等的改革工作,做好提高教师到企事业挂职和实践的激励工作,做好强化教师参与企事业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的研究工作等。
中职毕业的学生有着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但是由于学科理论知识缺乏系统性,岗位迁移的能力较差。中职升本专业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一普遍情况,设置对接岗位能力要求,实现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一方面,学校要强调走产教融合的道路,确保教学内容与岗位知识实现“无缝对接”,既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所需的核心素养能力,又要求学生对职业素养发展有很强的认识;另一方面,对接岗位能力要求还需要坚持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加大对学生核心技能素养的培养力度。
中职升本作为教育部门推广与普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是帮助中职学生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开展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随着各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衔接中职的人才培养上深入探索,如何切实地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仍需要学校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进一步深刻思考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