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今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3)
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下简称“《核心素养》”)在北京发布,这一全新概念的出现,推动着中国的素质教育走向核心素养综合培养的新阶段。《核心素养》中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以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1]。这些素养的养成不是学生对单一学科领域知识的掌握,更多的是强调将各个学科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关注学生综合素养及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素质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基于《核心素养》中将对学生人文底蕴素养的培养作为核心素养架构的关键环节来大力发展,就不得不提到音乐文化。音乐作为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方式,无论用何种唱、奏、听、演的方式呈现,都是人类直抒胸臆、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人文底蕴的培养中,离不开对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
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立足于学生个体音乐发展,不单单是指音乐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和感知音乐,了解音乐背后的人文情怀,融合历史、文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对不同音乐的感知能力和综合表现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审美情趣逐步提高,一些优秀的道德品质也随之渗透到学生的心田。音乐核心素养强调的是音乐学科的价值内涵与学生专业成长的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有机结合,是音乐学科对于学生音乐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2]。
在音乐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可以实现真正的音乐育人、以美育人。学生在接触优秀音乐作品时,音乐本身赋予了学生美的感受和情感体验,再在教师的讲授和引导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尝试结合自身的经历去感受音乐中的真挚情感与内涵,此时,德育教育也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音乐教学中,使学生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实现真正的“五育并举”。同时,音乐作为传递知识的重要媒介,当其与其他学科如舞蹈、文学、绘画、书法、朗诵等相互融合展开教学时,不仅可以高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艺术认知架构,同时能促进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实现丰富且印象深刻的多感官学习体验。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风格音乐的学习与积累,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和审美意识都将得到很大提高,艺术视野也会逐渐开阔。
音乐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阶段性和实践性。对于学生而言,音乐核心素养无法先天获得,需要通过后天的逐渐积累深化。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由于其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不断变化,加之在唱、奏、听、演等实践环节中,学生个体间体验和消化音乐的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其音乐核心素养的积累也呈循序渐进的发展态势。
正因如此,为了孩子的长远发展,近年来很多家长选择在孩子的幼儿期便让其接触音乐教育,其中最普遍的音乐启蒙便是器乐学习。钢琴作为器乐之王,首当其冲成为许多家庭的首选。
在众多的幼儿学琴过程中,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就是教师对孩子“唱谱”环节的忽视。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对孩子进行弹奏技法和手指机能的训练,看轻唱谱的作用,致使孩子学习效果不理想;有的教师虽要求孩子唱谱但方法单一,因而涌现出一批像小和尚念经一样只会机械、空洞地弹奏乐曲而缺乏音乐性的琴童。如此一来,幼儿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在无形中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原先丰富多彩的音乐变成了一个个枯燥的“小蝌蚪”,每日的练习也沦落成一种单纯的机械化重复的任务。当感觉器官不能相互协调、充分发挥作用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开始枯竭,长此以往,他(她)们对音乐变得麻木和厌恶,无法从内心感受音乐的魅力,因此失去学习的信心,不可能再勇敢地表达心中的音乐。这样的教育模式与音乐核心素养的培养理念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也是目前幼儿钢琴教育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俄国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歌唱是器乐演奏之本。”[3]由于幼儿年龄小,理解力有限,乐谱中音高、节奏、节拍等元素纷繁复杂,他(她)们很难做到在快速准确地读谱的同时在琴上连贯弹奏,一首作品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一个音一个音地去学习。这一过程既消磨了孩子学琴的积极性,也在断断续续的演奏中抹杀了音乐的美感。因此借助“唱谱”这一手段来改善教学过程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唱谱,孩子可以从容地将静态乐谱转化成动态音乐,在“唱”的过程中更加熟悉乐谱,感受乐曲完整的旋律和音乐的丰富变化,在接下来的弹奏中自然会顺畅很多。鉴于此,笔者认为,唱谱服务于钢琴教学活动和演奏训练的顺利开展,应当是幼儿钢琴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有效提高幼儿对音乐知识的认知
在钢琴学习初期,幼儿普遍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识谱。识谱的能力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学习的进度和效果。面对乐谱中出现的多样复杂的音符、节奏型以及各种特殊的符号,即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次讲授,但幼儿仍常常出现分辨不清的情况。如何提高幼儿的识谱记忆?笔者以为唱谱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心理学认为,记忆的基本过程分为识记、保持和回忆与再认3个环节。识记,即是与所要记忆的事物接触,接受它的刺激,并形成一定印象;保持,即是对识记内容的强化过程,进而把所识记的东西变为人的经验,以备后用;回忆与再认,即是对所保持的东西能够回想起来,当接触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准确认出它。唱谱教学正是依据一般记忆由左脑完成,而图像、音乐等记忆由右脑完成,右脑的记忆力为左脑的100万倍[4]这一特性,将记忆过程的3个环节不断强化,借此可以将“住”在五线谱不同位置的“小蝌蚪”,反复高效的输入孩子的脑中,实现从眼到口再到心的记忆模式,这无疑会强化孩子音符和音高的概念。此外,节奏作为音乐的重要骨架,呈现在音乐中就是音阶、音符、音节的长短或强弱,这在唱谱过程中可以得到充分体现。有些幼儿在唱谱中只想到“这是什么音?”而忽略了“这个音是几分音符?”“唱几拍?”等问题。这导致唱出的旋律过分随意,缺乏节奏感。正确的唱谱训练一定要在唱出音符相应音高的同时,数出其具体的拍子和休止。例如:音符re若是二分音符,演唱时就须唱成“re 2”;音符fa后若是四分休止符,则应唱成“fa 空”,等等。规范的唱谱训练,使幼儿对音乐节奏的把握逐渐熟练,律动感也能得到显著提高,这将使其在以后的唱、弹过程中都能保证速度平稳,不会出现忽快忽慢的状况。
2.辅助训练幼儿的听觉和音准
随着幼儿对乐谱中基本音乐知识的初步掌握,练习进入到下一个阶段,即边弹边唱阶段。由于幼儿的发声器官细小嫩弱,肺活量也比成人小很多,不足以支持他(她)们唱出像成人唱谱一样的音准[5],因此需要借助边弹边唱的方式进行训练。孩子在唱的同时弹奏相应的音符,通过聆听、分辨钢琴弹奏的音高和自己唱出的音高间的差距,尝试尽量向钢琴弹出的音高上靠拢。长此以往,幼儿的听觉将得到很好的训练,对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将变得逐渐敏锐。而敏锐的听觉可帮助孩子在其日后的学习中迅速找出弹奏的错音,并及时加以改正,这将有效提高其练琴的效率。同时,边弹边唱的训练可辅助幼儿建立牢固的音准概念。有研究表明,学前组的儿童自然的音乐语汇少,可塑性强,容易培养和建立绝对音高[6]。钢琴的律制为十二平均律制,是最适合训练音准、建立绝对音高概念的乐器。幼儿在钢琴上反复奏响并唱出的每个音,都会在其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牢固清晰的音准概念。
3.培养幼儿的乐感和音乐表现力
研究表明,3—6岁儿童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热爱模仿。我们常听到幼儿模仿动画片、广告中节奏欢快、活泼的音乐旋律,这种对简单旋律的模仿给予幼儿音乐的愉悦和满足感。同时,3—6岁的幼儿其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功能没有达到平衡[7],其身高、手部的大小、力量和灵活度还未能达到完全准确触键的程度,加之这一年龄阶段,幼儿在行为上目的性较弱,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因而很难长时间完全专注于钢琴演奏练习。这时,歌唱就成为培养幼儿音乐感受力最重要的方式。从根本意义上说,人类的音乐活动就是人类利用多种多样的乐感所展开的创作、表演和欣赏活动,因此乐感就是美感,培养幼儿丰富、细腻的乐感也是音乐教学中最核心的内容。而歌唱即是幼儿乐感培养过程中最简单和最直接的表现方式。乐谱中,除了音符、节奏等符号外还有很多其他符号,如力度、音色、速度记号等等,它们和基本的音乐元素共同构成一首作品,可以说是作品中画龙点睛的元素。对于初学钢琴的孩子来说,想要通过单纯的钢琴演奏表现出音乐丰富的音色、强弱的变化并非易事。而演奏中结合唱谱,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音乐节奏感和旋律感,亦可更直观地让其领略音乐风格。幼儿在唱谱过程中,慢慢体会音乐中的强弱变化、情绪起伏,感知乐曲中描绘的音乐形象,如此循序渐进,其内心潜在的音乐感知力就会逐渐增强。音乐感知作为音乐学习心理过程的起点,直接呈现于感官,而唱谱环节,恰能有效地调动幼儿的眼、耳、身等器官,因此,其对音乐感知力的影响不言而喻。此外,一般孩子的表现欲较强,当他(她)们熟悉了作品并通过唱的方式声情并茂的表达旋律时,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这会大大拉近幼儿与音乐的距离。同时,通过绘声绘色的唱谱环节,将丰富幼儿的音乐表现力,深化其对音乐的理解,增长其钢琴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避免了机械枯燥的钢琴演奏训练。
唱谱教学中,音乐进行的通顺感、乐句乐段的完整感、音乐语言的自然流畅感等都可以得到训练。唱谱就像说话,离不开呼吸,不可能做到一口气唱完所有的音。弹琴也是如此。实际演奏时,需要在旋律中加入断句,像唱谱时一样,一句一句的娓娓道来。这样演奏出的音乐更加层次分明,对比强烈。通过唱谱,孩子可以分清每个乐句的起始,自如的划分旋律。如此,当其演奏一个乐句结束时,自然而然地会提起手腕,以示乐句演奏完毕,从而养成规范的演奏呼吸习惯。
4.培养幼儿大脑与手、口的协调能力
协调能力是在中枢神经和运动系统协调一致的情况下,完成整体生理活动的能力[8]。唱谱练习可以很好地训练幼儿的协调能力。幼儿在唱谱时,首先通过从眼到大脑再到嘴的协调,学习基础的认音和读谱;接着过渡到从眼到大脑再到手的实际钢琴演奏阶段;继而转化成从眼到大脑再到手和嘴的协同并用过程,最终达成边弹边唱的训练效果。边弹边唱的训练模式需要调动幼儿大脑、手和口协调工作,如同一个“小机器”般需要各部分协同努力才能高效操作,这在幼儿训练初期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为初期训练中幼儿出现唱错音、弹错音或其它问题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但通过长期的反复训练,孩子的大脑、手和口的协调能力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儿童动作协调能力的发展能有力地推动儿童神经发育成熟,并进而促进儿童的语言、智力、情感等能力的发展[8]。因此钢琴演奏中的唱谱训练对幼儿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1.加强对幼儿唱谱教学重要性的认识
通常,唱谱这一方式在声乐课的教学中运用较多,但通过分析研究和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唱谱训练在幼儿钢琴学习中也有出乎预料的积极作用。很多教师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缺乏一以贯之对唱谱的要求,因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因多种原因只注重手的训练而忽略唱的配合,致使学习效率大打折扣。作为钢琴教育工作者,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对幼儿唱谱的要求,从其学习的第一天起就帮助他(她)们树立唱谱意识,引导他(她)们养成正确唱谱的好习惯。这并非多此一举,而是幼儿钢琴学习中必须经历的环节。规范、科学的唱谱训练让幼儿更易掌握音乐基础知识,理解音乐作品并声情并茂地演奏作品。
2.避免唱谱教学形式单一化
为了让幼儿在唱谱过程中不因畏难而产生抵触情绪,教师在训练孩子唱谱时,可采用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使幼儿在唱谱中增加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唱与弹相结合的唱谱训练,可采用先嘴巴唱右手旋律、左手弹伴奏部分的方式,然后再二者互换,在此过程中,让孩子感受伴奏音型和旋律音型的不同特点。也可以开展师生合作的唱谱形式,由教师范唱引导孩子熟悉旋律,接着师生合作步步深入,共同演绎旋律。孩子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也能逐步提高。还可以借助一些小乐器如三角铁、手铃、沙槌、军鼓等辅助教学:孩子在唱谱时,由父母或教师辅助其打出节奏,给予旋律更多的律动感,同时增加学习过程的乐趣,使幼儿的节奏感在愉悦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类似上述这些有趣多样的唱谱方式还可以进一步挖掘。作为幼儿钢琴启蒙的引导者,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儿童年龄、心理、性格等多重特征,开展富有趣味的唱谱教学,让音乐真正走近孩子内心,感受音乐中的魅力和快乐。
综上所述,唱谱是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并伴随孩子的学琴之路一直延续和提高。从唱谱对孩子学琴过程的影响看,主要可归纳为:有助于辅助幼儿掌握音符、音高、节奏等音乐基础知识;对幼儿的音乐感知力、表现力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听觉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促进其身心发展;孩子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音乐素养在此训练中得到提升。由此,唱谱的积极作用不言而喻。抓好这一环节,对幼儿的钢琴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