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疫情下减税降费政策对财政的影响探究

2020-03-04 09:15:53文|
经济视野 2020年23期

□ 文| 姜 珊

减税降费背景下国民经济状况分析

1.国家财政基本生活保障资金不会发生变化,保障困难群众生活不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是我国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基础的工作。近两年来,我国一直面临着经济下行的较大压力,新冠疫情发生后,国内很多企业无法正常生产,导致一季度财政收入大幅下降。但这一困难只是阶段性的,国内经济规模庞大,具用很大的发展潜力和抗压力,短期的困难不会对我国的经济造成严重影响,疫情结束后,很快就能达到正常发展水平。国家对疫情防控工作非常重视,在投入资金上做出了充分的保障。截止到3月份,全国疫情防控投入就已超过1100亿元,这些资金投入充分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

2.中央财政预拨经费,加大资金投入规模。去年,中央财政在特困人员、低保、孤儿、流浪乞讨人员等基本生活保障的资金的拨付上加大规模,增加至1472亿元,这些资金不仅解决了上述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还通过开展更广范围的临时救助活动,来保障地方政府做到“应救尽救”和“应保尽保”。进入2020年以来,中央财政根据去年的实际情况,继续加大了专项资金的拨付规模,截止目前,已实现专项资金拨付1030亿元。

3.资金结构调整倾向于重点地区。相比较而言,疫情比较严重的湖北等地,当地困难群众对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缺口更大,这些钱不仅是基本生活保障,而是活命钱、救命钱,没有这笔钱,老百姓的生命将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这部分资金,务必要合理安排、及时拨付、配发到位,一定要要管好用好。今年国家财政部就资金结构问题做出了具体安排,把疫情较为严重、保障任务较为艰巨的湖北一些地区作为重点地区,加大基本生活保障资金的拨付比例。同时,对于资金的具体落实和使用情况,由专门的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和跟踪服务,确保对于困难群众定位准确,落实到位,并回馈资金落实后群众的满意度,及时改进工作方法,切实解决群众困难。

减税降费对财政可持续性带来的潜在影响

根据国内疫情发生后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基于稳定经济、保障民生的考虑,有针对性的采取减税降费措施,不仅有利于国内企业平稳度过疫情期,而且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压力,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减税降费必然会带来国家财政收入的下降,加之国家财政的刚性支出影响,会给国家财政带来一定的压力,并由此产生相关财政风险。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及时预测到这项政策落实后将要面临的财务困难,及时做出科学有效的风险防控准备。202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家对各级政府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条件下,要有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全面广泛地推行开源节流,控制“三公”及一般性经费支出。

财政赤字规模增加

随着减税降费政策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深入,财政赤字的规模也会随之增长。这些虽然是临时出现的短期性问题,但也是必须正确面对的现实问题。减税政策具用制度化、长期性等特点,短期内财政赤字规模还将继续扩大,对此,政府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过紧日子的心理准备。

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改变

减税降费将改变地方财政的收入结构。减税降费政策推行后,首先影响到的是地方财政收入,加之税收法制原则和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双重约束,地方财政困难将出现阶段性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只有寻求新的增收途径来弥补由减税降费政策带来的财政缺口,从而导致地方政府收入结构的改变。新的收入来源具有不稳定性,或影响到财政可持续性而产生相关风险。

地方财政收入体系法制化程度降低

地方政府扩大增收途径将面临来自两方面的困难:一是随着政府预算体制的日趋完善,之前一些财政增收方式已经无法继续;二是在中央严格的管控下,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可能性较低。在此情况下,地方政府可能会重新启用一些之前已经被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但为了名正言顺的实施会变换其形式,这种做法毫无疑问地会影响到地方财政管理的法制化程度。

防范财政风险措施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两项基于财政风险防范的解决方案:一是通过预算绩效优化,使资金使用更加合理高效,全面推行开源节流,控制“三公”与一般性经费支出,过紧日子;二是优化地方财政收入体系,针对减税降费政策做出积极性的调整。

结语

总之,“减税降费”政策是在当前疫情背景下国家推行的一项阶段性财政政策,目的在于为企业减负,同时解决困难群众在基本生活上所面临的困难。不可回避的是,这一政策的推行,将对国家财政造成短期影响:财政赤字增加导致财政压力持续加大,地方财政寻求新的财政收入来源,改变了现行财政收入结构,降低了其法制化程度。

基于上述,在做好减税降费的具体落实实施工作的同时,还要做好对财政体系的改革优化,以适应当前疫情背景下的财政管理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