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纲
(中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价值观的培育,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的价值观教育,基本的特点是易于普遍接受,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随着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这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切实增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价值观领域的“主心骨”,就必须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发端,多管齐下,内外兼修,以“创新思维”为“社会实践”提质增效。
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进行统筹规划,从全局出发,把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放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目标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发挥整体思维,系统地做好顶层设计。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的灵魂”。科学社会主义论述了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160这就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统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通过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所求的社会实践活动。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3]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具有高度的科学性、真理性、革命性,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进一步深化改革并取得成功的强大思想武器与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引领当代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教育实践。只有坚持在社会实践中引领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将现实社会生活中最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阐释,才能让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成为大学生纯净意识形态的有力武器,才能让大学生真正形成足够的理论自信、增强更多的获得感。在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凝固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时时彰显着与时俱进、变革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的导向性、先进性、核心性内容,主导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当前,大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家庭背景不同、成长经历不同,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社会百态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他们在学习、生活、实习就业创业中面临诸多的困惑与难题,急需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并在实践中具体加以运用,方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明辩是非、认识自我、站稳立场,切实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说:“中国文化几千年,必定会产生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是一必然的趋势。”[4]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都离不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代表了我国社会各阶层的共同利益和愿望,也是国外华人华侨的共同愿景。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必须要明白,共产主义不是可以计日程功的,也不是以一代、两代人的寿命来加以衡量的,但这一“大同理想世界”的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而是一个正在向我们走来的人类社会,是当代大学生可以展望和为之奋斗的未来。作为一种社会理想、社会形态及制度安排,社会主义以其独特的价值魅力,吸引、感召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中华民族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又是中国人民每一天都在进行的生动实践。作为新时期高素质人才,务必要从时代、历史和现实之中去读懂、看懂、亲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毫不动摇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形成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的认同,将共同理想自觉地同个人的人生追求结合起来,锻铸崇高向上的理想人格。革命导师恩格斯说过:“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饥渴而开始,并且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饱足而停止。外部世界表现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总之,成为‘理想的意图’,并且以这种形态变成‘理想的力量’。”[5]引领当代大学生通过实践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大学生漫长人生道路上所肩负的责任、使命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大学生的成长赋予精神支柱,使他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直面荆棘、磨炼意志、砥砺品格,在逆境中奋起。
只有把握了社会发展的脉搏并且与生活息息相通的共同理想,只有深刻地反思了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理想,才能为时代所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历史的传承性与前瞻性,凝聚着党、国家、民族、个人利益和愿望,能够给人以创新的勇气和前进的动力。从理想的层次关系来讲,个人生活于社会中,个人理想离不开社会理想。从理想的类型来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属于社会理想,描绘的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理想状态,整合着中国人的个人理想,孕育着中国历代炎黄子孙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标。顺理成章,当代中国人民无论是个人对自身生活事业的期望,还是国家层面对社会繁荣昌盛的设想与期许,事实上都离不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并以此为背景。回顾历史,在18世纪以前的1 000多年时间里,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国家。即使到了19世纪,中国仍然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有无数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社会精英,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生命为代价投身于救亡图存的事业中,力图使中国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数代人的努力收效甚微。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经济取得的高速增长成为人类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较而言,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表现远远超出了任何人的预期,即使改革开放的总设计邓小平也没有想到。”[6]因此,作为国家每年超过600万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群体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核心,如何引导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不断树立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和信心”[7]至关重要。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8]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统领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灵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中间层次的动力性内容,是对实现奋斗目标的精神动力的价值认同。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发展进程中滋养、积淀、壮大起来的民族意志和民族传统,具有民族同一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古人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精神始终鼓舞着中华民族世代朝着“家国天下”的梦想,不畏艰难、团结协作、奋勇前行、战胜困难。以史为鉴,伟大的梦想,需要伟大的精神作为支撑。没有振奋的精神、没有高尚的品格、没有坚定的志向,一个民族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10]弘扬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当前我国面临全面综合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是进一步扩大开放、取得新的伟大胜利的力量源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求培养一批又一批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明确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爱国。正如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慨叹“做人的最大事情是什么呢?就是知道怎样爱国”[11]。当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是一种相对柔性的社会道德实践活动,要借助于社会实践、公众舆论、传统文化的土壤和内心信念的方式来发挥作用。“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12]因此,帮助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切实转化为当代大学生的自觉追求的社会实践活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3]。改革为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红利,它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樊篱,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并结出了累累硕果,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它使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和封闭的国家成长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迈上新台阶,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14]党的十八大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下定决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经济能不能有效地通过改革创新、“一带一路”建设扩大对外开放,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亟须获得新的动力,这都要求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社会实践,释放无穷的创新创造活力与潜质,实现个人生命的社会价值。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关系跟上生产力的发展的脚步、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经济社会就会获得快速发展。作为新时代大学生,要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在社会实践中破除思想观念的障碍,清晰认识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更为敏感的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领域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个人喜欢的领域勇于探索创新,铭记责任担当,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每一个人、每一个社会群体乃至整个社会都要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基础层次的规范性内容,是对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认同,属于普遍适用性的行为规则。社会主义荣辱观折射着民族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涵盖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是以人类群体利益为目标的社会。为了使个人、群体、整个社会在追求自身价值目标过程中不相互妨碍和伤害,就要制定一些共同遵守的规则,使人们形成趋善避恶或为善去恶,以便人们在各自不同的人生追求中有序前行。“知荣辱,是人性的标志,是人区别于动物、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准。”[15]从根本上来说,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明确以什么为荣,以什么为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环节。荣辱观是形成荣辱感的前提。只有当一个人认同并树立正确荣辱观的时侯,才会将自己的言行对照社会群体的约定俗成——社会价值导向的标尺,将社会的荣辱范畴转变为自己的荣辱感。荣辱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通过学习,人们可以了解正确的荣辱观,了解社会荣辱范畴的内容及其要求,从认知的层面上,形成正确的荣辱观;通过社会实践,人们才能在正确的荣辱观指导下,追求荣誉、鄙弃耻辱,将社会群体普遍认同的具体、历史的“荣”与“耻”衡量标准逐渐内化为自身的荣辱感,进而不断影响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对象群体,是一个由社会主义“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联结而成、具有独立特征的、与其它人群个人相区别的人的集合体,具备自主性、能动性、受制性与可塑性等特点。缘于这些特点,社会主义荣辱观可以在一定“求同的压力”[16]下,通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形成群体凝聚力,使大学生在知荣辱、明是非中成长成才。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道德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体系的根本保障。根据伦理学的理论,“荣辱机制通过褒奖和贬斥的方式对社会成员发挥道德调控作用”[17]。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的升华,是正确看待、处理当代社会个人荣誉和集体荣誉的导向标尺,是维系社会主义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和道德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内涵深邃,明确了新时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阐发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与生动体现,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追求荣辱,拒绝耻辱,是人的道德心理的两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价值,是由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来证明的,它必须体现和落实在社会主义的公民身上。社会主义荣辱观八个方面的内容,都是个人道德人格的主要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息息相关,并保持一致。社会主义荣辱观根源于社会经济关系,就必须要与社会生产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道德人格价值形成的过程,更是一个自觉践行的过程,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条件、存在基础与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实现对其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的价值认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二者各有侧重、相互区别,但其目标都是“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8]。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生活在道德环境之中,就必须要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这种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就是理性认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不可能产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发展与演进。另一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炼与升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本质,引领和主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没有明确地解释过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与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与核心价值体系,但在其与资产阶级的不懈斗争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科学的方法。认识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性认知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不仅会受已有知识和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受传统文化、社会风气、社会舆论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在风清气正的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容易获得社会认同,反之则较难。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必须要与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现实着力点,在实践中厘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与价值准则,自觉学习吸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核心价值,以此提升文化“四个自信”,为文化强国塑魂铸魂。
法国启蒙思想作为法国大革命的意识形态,理性认知倍受人们推崇,“通过理性,人认识世界与自身;通过理性,人改造世界与自身,理性运用打开了人类的生存之道,是人类生存可能性与必然性的证明,是对人类能力的高度肯定”[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和社会的主导价值观,是关于我们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方向、精神动力和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基础评价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需要全民社会的理性认知、认同,再到自觉追求、外化实践,方能真正成为营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强大力量。首当其冲,必须认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2]6,其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并具有丰富的内涵。“人的认知与人的力量是合二为一的”,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需要充分发挥理性认知的现实功效。理性认知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理性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理性认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理性认知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只有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战略任务,方能在当前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与今后国家的繁荣昌盛进程中凝聚力量、达成共识、提升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