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现状的反思
——以教学秘书为例

2020-03-04 08:31:2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苏 怡 璇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

教学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心,良好运行的教学管理机制是人才培养的保障,而教学管理是维护教学秩序、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教学秘书作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工作细致繁杂,多线并进,在学校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职业倦怠(Burnout)指的是个体在工作中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耗竭的状态[1]152-155。美国心理学家认为,职业倦怠在助人的行业中容易产生,并指出了职业倦怠者的三个特征:“情感耗竭、人性化淡漠、成就感低”[2]。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如产生职业倦怠,不仅直接影响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效率,更会影响学生、教师与高校管理部门的沟通。教学秘书是连接教务处与二级学院、二级学院与师生的桥梁,是高校基层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重要代表,本文拟以教学秘书为研究对象,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产生的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尝试对此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和建议。

一、教学秘书职业倦怠现状

1.工作效率低、效果差

部分教学秘书难以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工作,更缺少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处理复杂问题时有畏难情绪,也不能根据日常教学规律安排好工作,缺少处理问题的预见性。

教学秘书一旦产生职业倦怠,会缺少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既不能积极合理地安排工作,更不能亲切热情地与教师、学生沟通,为其服务。

2.协作意识差、沟通难

琐碎繁杂的教务工作占据了教学秘书大部分的工作时间,部分教学秘书往往只求按规定时间完成既定任务,只看眼前的工作,使用程式化工作方法,缺乏协同意识,不能从根本上积极、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教学秘书职业倦怠产生原因

高校教学秘书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面、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岗位专业贴合度低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教学秘书岗位上少有行政管理学科背景的专业人员,多为不同专业背景的、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硕士毕业生或是青年博士毕业生。部分工作人员在进入岗位前大多没有类似的工作经验,也缺少专业培训,几乎是零经验上岗。从教学秘书的工作适应性看,在没有专业人士指导的情况下一位刚毕业的研究生需要短则一学期、长则一学年的时间来“入门”。但是教学秘书岗位对时效性和准确性要求极高,所以对于新入职的工作人员而言,其入职工作的第一年会承受极大的工作压力,其工作难度较高;而对于学院工作和整条教务工作线而言,可能会因新入职的教学秘书对岗位适应性较低而使这段时间成为各项工作开展的低效期。

2.职业认同感低

教学秘书的日常工作多是琐碎的,难以在短时间内显出成果,无法像专任教师一样可以通过科研和教学工作获得显著的成绩,且难以使用定量指标进行衡量,因此,教学秘书对自身工作的认可度、认同感都普遍较低。

3.工作负荷大

据相关调查研究,教学管理人员针对自身工作评价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有:烦琐、单调、压力大[3],等等。随着高校事业的不断发展,在师生数增加、工作要求同步提高的情况下,教务工作也在不断地细化、深化。教学秘书长期从事协调统筹、上传下达、反复沟通等工作,工作要求高强度、高密度,工作内容单调机械,加之教学秘书岗位长期人员配置不到位,这些都容易导致教学秘书工作负荷高、身心俱疲、缺乏成就感等问题产生。

4.职业发展受限

个别高校对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正确认识,缺少对教学管理团队培养的重视,学习进修、职称职务晋升、奖励制度等政策都倾向于教学科研人员[3]。而基层行政人员的晋升渠道主要有职称晋升和职务晋升,多数高校已经取消相关教学管理人员职称晋升渠道,同时制定了职务晋升的一系列制度,但是由于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和工作性质,使得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并不显著,很难在本岗位谋求职务晋升发展。同时,高校教学管理岗中的领导岗位数量少,基层管理人员数量多,基层教学管理团队中人员晋升机会有限,特别是二级学院中从事教学管理的基层人员的晋升尤为困难。总体来说,高校“没有为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出明确规划,这就使得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归属感与获得感,自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的现象”[3]。加上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对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划,个人期待、工作能力与现实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也使其自身职业发展受限。

5.角色冲突问题突出

根据有关人员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分析显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压力均值属于中等水平,而角色冲突的压力均值为3.577,超过中等水平[4]。教学秘书本身管理职能与服务职能相交叉,部分相关人员缺少清晰的角色认知,在工作中也就无法恰当地执行角色行为。教学管理工作面对多方人员,同时面对不同的角色要求和角色期望,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和学生对他们的期望不一样,校方对他们的期望和家长对他们的期望不一样,多重角色要求和自身认知与能力产生矛盾,导致出现在教学管理人员身上的角色冲突问题尤为突出。

6.负面情绪较多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涉及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问卷中,其情绪衰竭的均值为3.759,远高于平均数值[4]。在高校中教学秘书学历普遍低于教学科研岗的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学历水平,在单位受尊重程度较低。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学生进行大量的沟通工作,教学管理人员长期处于机械、单调和高压力、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状态,这也使得教学管理人员尤其是教学秘书长期处于紧张、负面的情绪状态中。

三、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解决对策

如果教学秘书等教学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作为高校教学管理与决策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其工作状态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更将严重影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4]。本研究结合教学秘书的工作实际,尝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1.加强岗位协作,提高管理效率

教学秘书岗位工作范围大,精度要求高,时间要求紧,在这样的工作要求下,教学秘书工作需要院系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各个岗位的协同配合与帮助,教学秘书应学会与教研室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其他岗位人员进行协作,共同做好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服务工作。

2.增加管理人员数量,缓解工作压力

目前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还存在很大缺口。各高校应加大对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配备力度,缓解基层人员少、工作强度大的压力,保障教学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也为基层教学管理人员的个人发展提供多方渠道。

3.加大培训力度,注重岗位专业化建设

目前教学管理工作人员专业贴合度较低,仅实现了“专职化”而非“专业化”,高校对教学秘书队伍专业化整体素养的提高没有给予足够重视,对相关人员缺乏业务能力方面的专业培训。同时,随着学校事业的发展以及近年来各项评估的要求,教学秘书愈发疲于应付各项改革的新需求和学校、教师、学生的种种事务,常常被动应对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缺少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身专业能力。对此,高校应注重加强对教学秘书业务能力的培训,特别针对刚刚接手教务工作的行政人员,应下发完整的工作手册供其学习,开展以老带新的工作结对,使新入职的管理人员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4.规范岗位管理,规划其职业生涯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是维持高校教学运转的基本齿轮,然而其工作成果并不突出。对此,高校需树立现代管理理念,为教学管理人员打造以人为本的工作环境,要对教务流程做好梳理,更重要的是为教学管理人员明确工作目标和岗位角色期望,以缓解其因工作环境带来的压力和角色冲突。各高校尤其需要摒弃“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思想,应建立科学的考评、奖惩、激励、竞争机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制度,为教学管理人员提供一条可见的、清晰的职业发展路线。

5.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高校应充分开发使用校园网络系统、管理平台,全面实现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使教学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让教学秘书能通过办公系统处理一般性事务(包括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场地管理、成绩管理、学籍管理、等级考试报名等),在给予教学秘书充分的处理权限的同时,通过系统任务划分和后台监控来厘清和明确各岗位职责,这样可以将基层教学管理人员从大量机械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提高其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