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仙 林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文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吹响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号角[1];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明确指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责任担当[2]。在此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逐渐跃升至“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中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显然,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类高校就肩负着极为重要的责任。因此,如何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类高校的课程建设中,如何全面落实《纲要》提出的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亟待讨论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以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为例,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师范类高校课程建设的问题进行初步思考。
《纲要》曾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主要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文化概论”“大学语文”三种类型课程,“阶梯式地构成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课程群”,其中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文化概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面”和“骨骼”,而“大学语文”课程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点”和“肌肉”,三者共同组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鲜活的生命体[3]。各大高校对此类课程的积极布局,无疑正是对《纲要》要求的积极且正面的应,也符合当下大多数高校(包括师范类高校)急切地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现实需要。但需要警惕的是,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建设中时,无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文化概论”还是“大学语文”,同样存在将传统文化“塞进”“补进”和“加进”学校教育体系的偏差形式[4]。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师范类高校与普通高校所肩负的使命不尽相同,它还肩负着培养基础教育mm高素质师资的特殊使命。所以《意见》指出要“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设,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而《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队伍。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内容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在师范院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显然,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以及宏观层面的特殊举措的提出,无疑是为了确保师范类高校及其毕业生能够真正肩负起培养优秀接班人的使命。
那么,目前而言,师范类高校的课程建设是否能够很好地满足此一特殊使命的需求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无论是目前已经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文化概论”还是“大学语文”等课程,均存在着一个根本的缺陷,即很难真正吸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持续关注。个中缘由,固然有学校教育重专业知识教育而忽视人文素养的培养,课程设置不合理,传统文化教育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经常化的指导等问题,[5]但更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当下的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像《纲要》期待的那样在提高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方面下功夫。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建设没有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没有交给学生们如何从纷繁的古代典籍中去甄别、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没有让学生们深切体验到我们的先辈在文化创作、书籍整理、知识传播等方面所经历地艰辛历程,也就无法让学生们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生生不息的鲜活的力量,而只是将现成的材料硬“塞进”课程中、“塞进”课堂里、“塞进”学生的耳朵里,这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显然无法真正吸引学生。
要想改变上述困局,需要有一门课程来弥补这一缺憾,引领学生走进古代典籍的世界,掌握读书治学的方法,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的目的,这门课程无疑就是文献学。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年历史的重大支撑,承载着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育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学校是继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而教师则是文化育人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想让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取得成效,就必须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极其丰富,若中小学教师没有专业的学科素养,不懂得读书治学的门径,就很难从中有效甄选出适合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因素及载体,也很难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探索形成科学的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式。而作为师范类高校文科基础必修课的文献学,正是一门以研究传统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检索与利用的学科,同时也是指导学生读书、治学的学科。然而,如此重要的课程本应该获得学生更多地关注,但现实是,作为基础中的基础的文献学在学生心目中已经相对边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如何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如何更好地让文献学课程在培养师范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乎是亟须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献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势在必行。
第一,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建立在对传统文化进校园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及文献学学科特点的认识基础上来展开。因此,课程建设既要在学生认知及学科特点的分析上下足功夫,又要在理论探索方面上用力。
第二,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必须以文献学课程建设作为切入点,在系统梳理目前文献学课程建设的成绩与不足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高度详细考察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密切关系。
第三,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必须透过细致梳理文献学课程建设对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影响,以及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对文献学课程建设的回应,系统勾勒出文献学课程建设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重要意义。
作为师范类高校的文献学课程,若只关注文献本身的产生、发展、整理、检索与利用等问题,而不密切关注师范生、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地域特点,并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则很难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取得突破,因此:
第一,必须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即明确师范生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他们将要肩负起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校园的重要责任。因此,必须要首先通过课堂教学、问卷调查乃至面谈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传统文化的根基,为文献学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提供指引和帮助。
第二,必须确立以区域文化为背景的课程改革目标。即通过搜集区域文献,结合实地走访调查,获取文献学课程建设的第一手资料,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深度与现实热度,而且能够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变被动为主动,做学习的主人。
第三,必须确立以文献学学科特点为原则的课程改革思路。即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以文献学意识的建立为前提,融合目录、版本、校勘等文献学核心要素,同时选择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形态的东西进入教材,进入课堂,传授给学生,使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从而延续生生不息的民族血脉。
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既是针对师范生(特别是文科类师范生)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特殊使命而提出的,也是对《意见》提出的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的深刻回应,因此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的价值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提出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要从孩子抓起,中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关键在教师,而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其自身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则需要与之配套的课程与教材建设,此方面研究严重不足,需要展开讨论。第二,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揭示出文献学课程在促进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方面未起到相应作用,如课程设计不够有针对性,教师教学途径和方法单一枯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没有兴趣,缺乏热情等,因此需要从中小学生及师范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来进行课程与教材建设。第三,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试图探究作为指导学生读书、治学门径的传统学科,文献学课程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文献学课程究竟如何建设才能真正在提升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发挥作用。
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表现在如下两点:第一,通过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在本校文献学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基于核心素养,重新审视文献学在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价值和意义。从问卷调查、课程建设、教材编写等方面着手,更深入地研究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所需的基本方法和学习理念,分析探讨师范生的认知特点、文献学的学科特点,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素材,优化和创新现有文献学课程,为提升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撑,因此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第二,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是铸魂工程,更是为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使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通过师范类高校文献学校本课程建设,不仅能切实改变目前文献学教学不能很好应对师范生传统文化素养提升的现状,同时还能提升文献学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