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逻辑理路与出场路径*

2020-03-04 08:31:23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宋 振 超

(南京邮电大学发展规划处, 江苏南京 21002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途径。“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289-290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打破了高等教育的时空界限,高等教育的主客体、内容、组织形式、生态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信息化背景下,《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提出,“探索‘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互联网+高等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议题。“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变革依赖于高等教育与信息科技的融合,变革缘起于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对发展路径选择的审思,它是高等教育理念、体制机制、教育教学方式等的嬗变与创新,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任务、本质和意义等的再认知,也是对高等教育时代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积极应对。

一、“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逻辑理路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兴信息技术作为关键的变革因子正嵌入高等教育各环节,正深刻改变着大学面貌,重塑着高等教育生态,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1.从单向度到主体间性:“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变革

“交往实践双重整合交往主体——参与交往实践的个体与共同体及其主体际交往关系。交往主体既是交往活动的操作者、交往结构的创造者,也是交往成果的消费者和反身建构的产物。无论是个体或是共同体,也无论是交往资质和主体际结构,都是在交往实践中双向建构、双向整合的结果。”[2]206“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的教育者——教师队伍和受教育者——学生群体之间搭建了交流平台,双方在平台上进行双向建构、双向整合,共同推动着“互联网+高等教育”形态的形成。“互联网+高等教育”是教育主客体在信息化场域下双向建构的全新形态,教师的角色逐渐由传道、受业、解惑者转换成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设计者,其知识传播的方式正由传统的单向度传递向双向乃至多向互动转变,教育主客体之间呈现主体际交往实践关系。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教学对象是“网络原住民”群体[3]。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许多高校以网络直播、MOOC、远程辅导答疑、远程考核等方式开展在线教学,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交往和建构中实现了知识传播,教育方式转为参与式、互动式和体验式的双向互动整合。“透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和创客教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第四次教育革命所带来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即基于班级授课制,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模式逐步让位于基于广泛学习资源,以学生为中心、问题为中心、活动为中心的能力培养模式。这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化才是第四次教育革命的实质与核心。”[4]“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是高等教育和信息技术两种要素的内在链合,是受教育者和教育者的交互融合,是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的互联互通,是“线下”和“线上”教育活动的共融共用。“互联网+高等教育”在链合、融合中推动了高等教育变革。新的教育形态不再是以管理者和教师等为中心,而是所有参与者双向或者多向的交往实践过程,这改变了传统的单向度教育模式,实现了多主体间性链接与融合。新的高等教育模式促进了教育资源和互联网的重组和整合,实现了教育价值共享功能的拓展与延伸,从而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供保障,为高等教育强国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撑。

2.从有边界到无边界:“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组织变革

(1)推动大学从“有边界”到“无边界”的变革

“无边界的高等教育(borderless higheredueation)是英国大学副校长与院长委员会和英格兰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在2000年的题为《无边界的教育业:英国的观点》报告中使用的。”[5]20年来,无边界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已在世界范围内被逐渐推广。“‘无边界教育’主要用来描述跨越传统的时间、空间和地理界限的高等教育供给以及由此带来的对当前许多传统教育观念的冲击。”[6]当前,基于互联网的教与学模式正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域,更有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学习潜力的挖掘、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从而为变革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提供原动力。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作为物理边界的大学“围墙”逐渐被打破,无边界教育成为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表征,无边界学习已逐渐成为互联互通世界中的学习新范式,无边界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等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新“图景”。当然,究其本质,无边界教育愿景、理念和应用图景的产生实际上是信息交往实践发展的自然逻辑结果。

(2)推动“学”与“教”方式的变革

一方面,大学生学习突破了大学校园、课堂教室和实验室的界域,延伸到线上听授课、网上虚拟仿真实验等,通过网络把不同地域、国别的高校学生与网络终端丰富的知识链接起来,变成人与网络随时随地的互联互通。新的学习模式正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使知识传授从“线下”单一课堂变革为“线上+线下”复合式课堂,建构了新的学习图景。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及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包括教学资源的获取、教师间的协作、师生的互动。“信息技术催生了新型教学工具,助力了教学内容创新,营造了新的学习环境。”[7]“互联网+”背景下,高等教育的理念和模式正在沿革与创新中发展。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各地高校开展的“停课不停学”的教学实践推动了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多元主体的协同创新,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变革产生了重要助推。这种“教学革命”启发我们要秉承契合时代内涵的人才培养观、教育发展观、教育质量观,遵循人的成长成才规律,加快推进新兴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推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质量。

3.从相对封闭到开放融合:“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生态变革

信息网络平台是一个载体和纽带,更是高等教育由现实向虚拟延伸的变革因子。“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生态是基于互联网和高等教育融合的生态,正呈现如下特征:

(1)“互联网+高等教育”主体的广泛性

受信息交往实践活动的互动性和开放性影响,除教师队伍外,作为高等教育受教者的大学生群体由被动接受知识到积极参与互动交流,正从传统意义的受教育者角色转变为自我教育者,处在高校“围墙”之外的专家学者和榜样人物等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直接或间接的互动交流和知识传播,处在教育平台背后的技术人员也是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群体,高等教育主体呈现广泛性特征。

(2)“互联网+高等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互联网+高等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源于信息网络的开放性,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高等教育遇到了许多新挑战和问题,这些变革推动着高等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创新。高等教育要摆脱传统的封闭式、静态化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理念与方式,应处理好信息交往实践活动不断发展与教育内容相对滞后的矛盾,努力挖掘、利用开放式教育内容,不断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互联网+高等教育”形式的虚拟性

信息交往实践活动的虚拟变迁导致高等教育实践呈现教育主体虚拟性、教育环境虚拟性和教育空间虚拟性等特点。与传统高等教育必须依附特定场所不同,立足于信息交往实践的高等教育更多以数字化、虚拟化形式存在,其教育对象是使用信息网络而具有虚拟身份的受教育主体,其教育空间和教育环境是数字化知识在信息交往实践载体上的传输和流动。

(4)“互联网+高等教育”过程的交互性

信息交往实践极大延伸着教育主客体的交往领域,促进了教育主客体之间进行最广泛的交往、交流与沟通,使他们之间的交往、交流更加平等、自由,高等教育过程呈现由现实交往向虚拟交往变迁的特点。与传统交互性不同,“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过程的交互性在于它不仅包含教育主体之间、主客体之间多层面的互动,而且也包含高等教育主体和客体自身不同角色扮演之间的互动性。

二、“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变革的出场路径

“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主客体关系、边界、生态等都发生着重要变化,开拓了高等教育的“新世界”与“新视界”,加快了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新时代,为积极应对高等教育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要以互联网思维引领高等教育变革,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路径推进高等教育变革,以“治理与善治”为方向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推进高等教育变革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把加快推进“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作为面向未来的重要战略任务,提出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建设智慧化校园、探索新型教学方式、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在建设教育强国背景下,围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定位,以互联网思维引领高等教育变革。首先,要以继承与开放的理念引领“互联网+高等教育”变革。“无边界高等教育教学”“无边界高等教育学习”“无边界高等教育组织与管理”等是“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呈现的时代表征。基于无边界高等教育变革现状,需要以一种继承与开放的思维,在扬弃高等教育变革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敢于剖析自身不足,善于借鉴各国教育变革的创新与思路,勇于探索与开拓。其次,要以平等与多样的理念引领“互联网+高等教育”变革。“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主客体关系呈现出从单向度向主体间性的变革特征。为适应高等教育主客体关系的主体间性要求,高等教育变革应秉承平等与多样的理念,为地域、身份、地位、年龄等差异化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供均等共享信息技术的平台和高等教育内容;要尊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多样化兴趣与选择的要求,采用多样化的策略、多元的方式为其提供更丰富多彩的知识;要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对话提供机会和平台,使二者在对话中顺畅交流、有序碰撞和无限共享。最后,要以个性与统一的理念引领“互联网+高等教育”变革。“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教与学已突破传统的时空限制。面对开放条件下的高等教育,应在学校统一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规范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育方案、满足个性化发展诉求,实现统一与个性的相融相通。

2.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路径推进高等教育变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走了一条从“外延式扩张”到“内涵式发展”的变革之路。“内涵式发展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8]应对“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变革,应遵循以下基本逻辑理路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

首先,要从战略层面谋划、战术层面着力,在高等教育变革趋势与高校发展态势的交汇点上谋求高校战略转型的突破点和着力点。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以高等教育发展范式变革为动力,寻求高等教育变革的新愿景,探寻高等教育变革的出场路径,不断提升高校战略发展能力,切实激活高等教育活力。通过多元主体更优化地互动交流,提升高等教育变革方向的科学性、整体性与一致性,既要对高等教育变革做科学性谋划、整体性统筹和一致性努力,又要在变革中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其次,要不断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教育信息关键在于‘化’,即技术驱动的教育综合改革。”[9]基于信息化教育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使教师能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教授的知识更加丰富多样、有力有效,学生能获得更多与课程相关的知识资源,使学习更加便捷、快捷,使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在各种平台上进行实时、顺畅的互动交流,达到增强教学广度、学习深度和学习力度的目的,最终实现由注重“效率至上”到“公平与质量并重”的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转变。

最后,要不断推进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为学生学习评价结果的应用提供了契机,综合运用教、学、研、用、管等多视角的相关数据,提取对学生学习结果、学习行为和教师教学情况的反馈和建议,将为优化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策略做出合理决策。”[10]为改革和优化“互联网+高等教育”平台,要秉承和牢固树立“强化评价手段科学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评价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评价过程与评价导向相结合的原则”,建构以教与学效果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持续改革教育过程、模式和方法,不断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改革,切实提高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水平。

3.以“治理与善治”为方向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与应用促使互联网由辅助手段换挡升级为重要契子嵌入教学、科研和管理平台中。作为价值中性的信息技术,其应用消解了传统的权力任性,使管理服务群体、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等不同权力主体之间的实力趋于均衡,为行政权力、师生权力和学术权力在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平等表达提供了技术平台保障。从内容维度看,“互联网+高等教育”的治道变革是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再延展、教育信息跨界的再融合和高等教育管理流程的再创造。从表现形式上看,“互联网+高等教育”是教育各要素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链接,高等教育为互联网发展提供了主体和内容,互联网支撑了高等教育的延伸与拓展,双方在互融互通中转化发展。“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和互联网的融合链接是二者之间的价值传递,正是这种传递促使了高等教育的变革,即由传统以单向度管理为理念的高等教育规范,转换成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与善治。

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推动高校变革是从管理领域开始的,“推动高等教育在发展方式与治理方式上的双重转型,是新常态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最为关键的两大任务”[11]。对高校而言,这意味着“树立全新的发展理念,探索全新的发展模式,赋予教育信息化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9]。“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变革需要以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大学制度为导向,在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治理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效果。从管理到治理的“互联网+高等教育”变革之路,是高等教育领域内权力关系、人财物的重构,是高等教育场域、资源、范式的变化与组合,其变革过程势必会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具体而言,“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要在宏观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中观上契合高校发展实际,微观上满足大学生发展诉求;应在坚持和巩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教授治学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础上,不断建立健全顶层设计和系统治理的具体制度体系;要建立健全涉及全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职能体系,形成层次清晰、相互协调、目标明确、充满活力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应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追求,以不同主体协同治理为基本治道理念,打破不同主体间的壁垒与边界,优化不同主体要素的协作协同机制,形成发展合力。

三、结语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正驱动着全新的高等教育变革,“互联网+高等教育”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时代命题。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每一次变革都意味着要以新的维度和理念重新审视教育发展路径,以新的范式来解释和构建教育发展方式,以新的向度来评价教育发展成效。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链接与融合为变革学习方式、共享优质教学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带来重要契机。但是,“互联网+高等教育”变革并不能改变教育的本质,互联网也不能取代实体学校,网络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变革的影响需要理性审视和评估。应警惕技术对教育价值的背离、避免陷入“技术决定论”误区,保持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回归教育的本质。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应对“互联网+”时代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应以辩证思维审思教育主客体关系从单向度到主体间性、教育组织从有边界到无边界、教育生态从相对封闭到开放融合等为高等教育变革的特征;要以互联网思维为引领推进高等教育变革,以内涵式高质量发展为路径推进高等教育变革、以“治理与善治”为方向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在变革中把握先机、赢得转机和创造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