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 春 芹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江苏南京 211200)
教师价值观是以教师为主体,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历史条件的影响下,基于教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教师职业所要处理的主客体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1]。教师价值观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具有制约作用。西方最早的职业教师诞生于古希腊,因此,追溯西方教师的价值观可以从古希腊开始。西方教师的价值观源于古希腊,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发展并形成传统,对西方的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探讨西方教师价值观的演进及其传统,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方当代的教育实践。
公元前5世纪中叶,西方第一批职业教师——“智者”出现在古希腊。以普罗塔哥拉等人为代表的早期智者以教授辩论术、修辞学和文法(合称三艺)为职业。古希腊的许多哲学家不仅亲自教授学生,而且开办了自己的学校。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不仅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毕生从事教育实践的教育家。从他们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可以看出古希腊的教师价值观呈现追求个人主义、理论知识至上、师生关系平等的特点。
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既为个体发展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环境,也保证了个人利益的实现。除了斯巴达,古希腊的众多城邦推崇个人主义。以“智者”著称的希腊教师们高度推崇个人主义。如普罗塔哥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题,高度肯定了个人价值。这个论题说明“行为准则不应以贵族为榜样,甚至不是以城邦法律为依据,而应该以个体自身为依据”[2]27。智者在给学生传授修辞、逻辑的同时,贯穿了批判迷信、抨击传统、藐视权威、高扬个性的思想内容。苏格拉底认为,思想着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之可贵在于人有理性,有智慧,可以思考,可以认识普遍与一般。
虽然古希腊的教育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公民,但教师们是从个人主义的角度来思考教育的过程的。古希腊教师认为人是宇宙中最崇高的造物,人生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自由本性,而不在于奉献神灵。他们在思考教育时,将人的灵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特点。苏格拉底认为人由灵魂、肉体组成。灵魂的本质是理性。只有真正“认识你自己”,才能知道如何处理城邦事务。亚里士多德对人性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在灵魂说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适应自然。
古希腊的教育家认为道德具有普遍的理性基础,因此推崇理论知识。在他们眼中,理性、科学、智慧等理智德性高于伦理德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智美德,因此,他们非常重视传授知识,这种知识多为理论知识。
古希腊的教师认为人的本质具有二元性,人由肉体和灵魂或心灵组成。灵魂代表人性的认知面,肉体代表人性的感觉面。灵魂(精神)的价值高于肉体(物质)。从这种观念出发,对发展人的理性灵魂的学术性学科的传授才是真正的教育,任何与肉体相关的手工制作和职业培训都不是教育。如智者学派创立了“三艺(辩论术、修辞学和文法)”,柏拉图创立了“四艺(天文、音乐、算术、几何)”,亚里士多德非常强调哲学知识的学习。“三艺”和“四艺”合称“七种自由艺术(七艺)”,极大地丰富了古希腊的教育内容。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善行依赖知识,知识是善行的来源。人的行为之善恶,主要取决于他是否具有善的知识。因此,苏格拉底推崇知识,认为治国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柏拉图推崇普遍的知识,认为那些掌握了普遍知识的人能够做出有效的选择。亚里士多德也重视理论知识,他关于学科划分的观点确立了理论知识的权威。在他看来,有关知识的学科可以分为3种:理论性的、实际的和生产性的。其中,理论性的学科是最高级的学科;这种学科知识是适合求知的,是不容置疑和修正的[3]256。
在古希腊早期,模仿和记忆是主要的教学方法,教师居于教学的中心地位。到了公元5世纪,苏格拉底问答法的出现改变了这种局面。古希腊的教师开始广泛地使用问答法。在问答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不是讲授或灌输知识,而是把早已存在于人的灵魂中的知识引导出来,“学习是一个相互合作的对话过程”[4]8。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固有的知识发掘出来。因此,苏格拉底在向人传授知识时发明和使用了以师生共同谈话、共同探讨问题而获得知识为特征的苏格拉底问答法。柏拉图在自己的学园、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园也采用了问答法。问答法的使用过程中,教师的工作是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批判性反思。
古罗马继承和丰富了希腊文化,在教师价值观上强调理性,“在学校之目的这一问题上,罗马人同样沿袭希腊的观点”[5]38。但当西方社会进入中世纪后,以信仰为中心的基督教文化取代了以理性为主导精神的希腊罗马文化。中世纪的学校主要是教会学校,教师主要是僧侣。在漫长的中世纪,来世主义、禁欲主义、神学知识、师道尊严成为当时教师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当时的教师们认为,上帝是世界和万物的本源,是人认识的主要对象和唯一来源,人要绝对服从教会的权威,放弃现世生活,为来世做好准备。在教师眼中,儿童本性是罪恶的,要想控制儿童邪恶的本性并使之成为高尚的人,就必须惩罚儿童的肉体,限制儿童的自由并使用相对严明的纪律。他们认为俗世事务和科学知识不是最重要的,关于灵魂拯救的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学校里最优先教学的知识是基督教的教义,其他的知识则是用来扩展基督徒的教育。中世纪书籍奇缺,学生不能人手一册,因此教师多采取口授方式,学生通过背诵和抄写来进行学习,教师成为绝对的权威。
从文艺复兴时期到19世纪末,这个时期的教师价值观经历了诸多的变迁。根据教师价值观的变迁,可以将这个时期分为两段,即文艺复兴时期、18世纪到19世纪末。在近代,教师价值观经历了从个人主义向国家主义人生价值观的演进,从古典知识至上转向科学知识至上的知识价值观,尊重儿童的价值观重新开始出现。
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是人文主义。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核心,认为人应努力去重新发现自己,人应自由地存在。这种价值观体现了浓厚的个人主义色彩,“这种以个人主义为其世界观基础的人道主义思想原则及其在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品德方面的表现,是文艺复兴时期西欧社会生活和伦理思想倾向的一个基本特征”[6]394。人文主义者力图从希腊和罗马的经典著作中寻求启蒙,因为这些古典著作比宗教对人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实施过的智育、体育、美育、德育重新被人文主义教育者重视。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这个时期教师的价值观也表现出个人主义的特点。具有人文主义理念的教师在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中极力倡导人性的解放、个人潜能的实现,表现在教育上,就是对“全人”的培养。
从18世纪初开始,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从理性主义转向18世纪中后期的浪漫主义,然后转向19世纪的国家主义。从18世纪初开始,法国兴起了一场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启蒙运动。启蒙时代也被称为理性的时代,从此以后,理性主义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理性主义认为人类可以凭借自己的理智去认知世界,人类认识世界可以运用科学研究的方法。理性主义对教育的贡献是人们可以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
18世纪中后期,浪漫主义运动开始兴起,代表人物有德国的康德、赫尔德、希勒、谢林和英国的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浪漫主义来源于启蒙运动,但二者具有不同的特征。“浪漫主义基本上是理性主义的对立面。理性主义强调理智,浪漫主义重视情感。理性是一把锋利的武器,指向不合理的古代制度。然而,必须激发人们的热情,才能够进行必要的改革。”[2]59-60理性主义关注上层阶级,而浪漫主义关注普通民众的生活,如他们的习俗、传说、音乐和语言等。浪漫主义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价值是:强调童年时期游戏的重要性,教育中情感和智力一样重要,重新看待审美教育和艺术,确立了现代儿童心理学的首要因素[7]113-114。浪漫主义使教育从关注上层阶级转向了关注广大底层民众的利益,教育开始普及。人们从关注理性转向了关注情感和意志。
从18世纪末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唤醒了西方世界的爱国主义和国家主义情感,并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推动。工业化发展进一步影响了人们对宗教、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和教育的看法。此外,欧洲的浪漫主义运动进一步推动了国家主义的升华。国家主义的情感对这个时期教师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们认为教育应该普及,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法国的拉夏洛泰认为教育在本质上应是国家的事务,国家的儿童应该由国家的成员来培养,“谁应该教学生,他们应该学习什么,都要以国家的性质和需要为转移”[8]299。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极力倡导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认为通过古典人文学科的学习,可以实现对人性的拓展。人文主义教师极其重视知识,尤其重视古典知识,对古典作品的学习逐渐取代了神学的支配地位,但自然科学知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也是一位教育家,他倡导学习古典作品,“一个人若与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为伴,就会很快地学会如何使自己的外部道德行为适应实践生活”[9]115。维多里诺为学生开设了人文主义课程,包括拉丁语、希腊语、文学、历史、哲学等科目。在这些科目中,他尤其重视古典语言的学习,认为能顺利地使用拉丁语交流和写作是具有人文主义修养的体现。
进入17世纪以后,理性主义中经验论的影响巨大。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并提出了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以及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对近代课程论的发展和教学方法的革新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来源。这个时期的教师认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自然科学知识被纳入课程体系,自然科学的方法影响了教学方法;儿童的需要应该得到重视。
文艺复兴时期,针对教会学校宣扬的人生来有罪的谬说和普遍流行体罚儿童的状况,人文主义者强调人的价值,强调关注儿童、尊重儿童。他们要求密切师生之间的关系,尊重儿童的自尊心,强烈反对使用体罚,反对抑制儿童才能的那些教育和教学的方法。如伊拉斯谟认为教师应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明确反对体罚。他提出了“事物先于文字”的口号,要求引导儿童观察自己身边的现象与事物,并且主张在教学中使用直观教具。维多里诺反对机械背诵,反对体罚,要求在尊重儿童天性的基础上,采用游戏、练习和参观的方法进行教学。尽管在人文主义者的学校里儿童受到了尊重,但当时仍有一些教师采用了严厉惩罚的方式强迫儿童学习。
17世纪开始,人的肉体和灵魂是对立的这一观点受到冲击,人们重新将儿童看成是整个的儿童,要求尊重儿童,促进儿童的和谐发展。这个时期教师开始进行直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主张学校应该满足学生的一切需求,“在这样的学校里所有人都能受教育,都能学习现在和将来生活所必需的学科,并且达到完美的程度”[10]71。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人从出生开始就必然是追求至善的,而且具有追求至善的天赋,教育应该尊重儿童,顺应儿童,而不是专断、绝对和干预性的。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20世纪的西方出现了各种教育流派,力图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的理论或实际问题提出各自的观点。各流派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儿童和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论争。在各种流派的论争中,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渐趋融合,现代的教师价值观开始形成。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个人主义主导着西方社会。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社会导向的价值观开始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的人生价值观开始融通,西方教师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影响。
文艺复兴倡导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到了20世纪,由于它与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相吻合并彼此促进,成为西方价值观的核心。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受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这个时期的教师认为人性是善的或是中性的,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他们开始注重儿童的经验。因此,教育家们重新提出了“整个的儿童”的概念,关注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教育者需要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帮助儿童发展。
欧洲新教育思潮中,瑞典的爱伦·凯预言“20世纪将成为儿童的世纪”,强调教育者应了解儿童,保护儿童纯朴天真的个性。她尖锐地批判了家庭和学校教育对儿童的摧残,主张自由教育,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理想学校。比利时创办“生活学校”的德可乐利受卢梭的教育思想和自然科学及格式塔心理学和机能心理学的影响,重视儿童的本能和兴趣,将它们视为教育的基础。意大利著名的幼儿教育家蒙台梭利强调尊重儿童。她认为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具有丰富的内在潜力。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儿童的内在潜力,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的发展,教师要热爱儿童,尊重儿童。20世纪50年代以来,存在主义教育、新人文主义教育对传统教育也进行了批判和否定,提倡个人主义,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
但是,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导致个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割裂,导致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受到了西方许多思想家的批判。20世纪80年代以后,社会取向的价值观才逐渐得到重视,教师人生价值观中个人取向和社会取向开始融通,最为明显的是西方教育对公民教育和宗教教育给予了重视。
西方自古希腊开始,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论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占据上风。人文主义的知识价值观认为人认识的兴趣重点不是征服和统治自然,而是认识人的本质。它表现在课程形态上,就是推崇古典学科、语言课程和重视道德教育。
近代以后,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进行了论争,但科学主义的知识价值观占据主导。这种知识价值观认为人认识的重点是征服和统治自然,表现在课程形态上,就是推崇自然科学,重视技术教育。这种知识价值观在近代占据主流。但也有少量的教育家持折中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他认为每个人要有一种整体的知识观,课程应包括两个要素,一是关于人的知识,二是关于物的知识。他将人的兴趣分为自然的或“知识”的兴趣和历史的或“同情”的兴趣,相应的课程分为自然科学课程和古典学科课程。遗憾的是当时的社会重视的是科学主义的课程体系。
近代科学知识占据主导地位以后,理论知识尤其是人文知识衰落。这种取向的后果是个体和社会的片面发展和畸形发展,甚至威胁到了个体和整个人类,人文课程的价值开始被重新重视。20世纪以后,整合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观点被广泛接受。教师们认为设置课程应该将科学和人文并重,“课程流派的互动取得了进展,课程既包括人文学科,也包括自然学科;并且取得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一些理论的深化或对两大流派二元论思想的整合”[2]279。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开始整合,课程领域中一些社会科学如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也被纳入进来。
现代西方社会,教师秉持的是一种交往对话的师生关系观。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作用不是发号施令,而是建议、鼓励。教师并不是权威,要具有民主作风,尊重所有的学生。
20世纪初,欧洲的新教育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都强调了师生平等。各国教师积极地研究儿童,在教育中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废除班级制度、教科书、考试及体罚制度,代之以宽松自由的环境,使儿童在独立自主的活动中获得经验,发展自我。爱伦·凯认为在新教育中教师不是严格的管制者和教训者,而是儿童的伴侣。进步教育中,帕克赫斯特在道尔顿中学实施了“道尔顿制”。该制度的两个重要原则就是自由与合作。儿童自由学习,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学习,以养成独立工作的能力。师生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蒙台梭利认为理想的教师应该接受大量的儿童心理学的培训,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儿童,帮助儿童发展。教师和儿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他们仔细地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获得自然发展。20世纪50年代,存在主义、现代人文主义教育均主张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存在主义教育认为教学应是一种对话式的教学,师生之间相互信任,自由而平等。
20世纪60年代产生并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批判了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并不是客观的、精确的、实证的,而是具有不确定性、情境性和主观性。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教学过程是一个以学习者经验为起点和核心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在于‘设计师生之间的对话’,而在于引导并保持师生间对话的继续和展开”[11]272。教学中,教师尊重、宽容学生,给予学生自由,使对话和探讨持续下去。
西方教师价值观的演进深受社会变迁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取向与社会取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师生平等与师道尊严之间在不断竞争中交替,最终西方教师价值观走向了一种综合立场。
但即使是这样,关注儿童、重视理性、强调师生平等是西方近代以来教师价值观的主要特征。这些发源于古希腊的教师价值观虽受到多次冲击,如中世纪神学至上对理性的冲击,19世纪国家主义的兴盛对儿童地位的冲击等,但是这些价值观并未丧失或减弱,它们仍然是西方现代教师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因在于西方教师价值观受到了西方整体思维体系的影响。就人类理解人生与宇宙的基本模式来说,西方思想体系把对待人生与宇宙的模式分为3种:第一种是神学模式,以上帝为焦点,把人视为神创造的一部分;第二种是自然模式(科学模式),以自然为焦点,把人视为自然秩序的一部分;第三种是人文主义模式,以人为焦点,以人的经验作为人对自己、上帝、自然了解的出发点。人文主义模式“自出现后便成为西方文明思考社会人生和观察自然宇宙的一种基本模式”[12]60。受人文主义模式的影响,尊重儿童、崇尚理性、师生平等成为西方教师价值观的传统和主要特征。
西方教师价值观的主要特征中,尊重学生是教育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一切所谓的教育都不能称其为教育。崇尚理性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之上,它要求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能够独立判断。师生平等是实现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条件。只有在平等的关系中,教师才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作为西方教师价值观的主要特征,它们不仅直接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的选择,也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对西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教育实践均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