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良,魏国力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4)
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自党的“十三大”报告正式承认私营经济以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非公经济人士是伴随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而产生的社会群体,主要指“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在统一战线实际工作中,主要指私营企业主中的代表性人物〔1〕。”党的十九大重申“两个毫不动摇”,再次明确了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肯定了非公经济人士为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动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至此,对非公经济人士的特性研究尤显重要。
非公经济人士这一新阶层具有两大特性:趋利性和社会性。一方面,在经济活动过程中,非公经济人士具有趋利性并倾向于扩大物质生产利益;另一方面,在社会生活层面,非公经济人士是社会集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义务,创造了必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这两个特性在非公经济人士身上的体现,可以用亚当·斯密关于“经济人”和“道德人”的学说加以说明和阐释。在亚当·斯密的论述中,“经济人”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的“利己”,满足自己的利益同时关注社会物质生产;对“道德人”的阐述,更多强调利他层面,侧重人的精神生活和社会作用。在非公经济人士身上既存在着“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矛盾,也存在着两者共同的需求。
马斯洛需求理论从五个层次分析人的需求,其中人的生理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力来源。结合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可以看到非公经济人士创造的生存资本和资源,首要目的在于满足自身利益和需要,其趋利的合理性在于实现个人生存需要的合理性和对物质资源占有的天然性。《国富论》中亚当·斯密阐述: “当你可以自由安全地前进时,每个人改善自己处境的自然努力是如此强大,但却没有帮助, 它也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繁荣的社会〔2〕。”趋利性是非公经济人士自有的特性,也是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特点之一。非公经济人士的趋利性使得他们将个人利益作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带来了生产物质产品、吸纳社会成员就业、激发企业创造活力、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加社会资本等诸多社会价值,发挥着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作用。可以清楚看到,非公经济人士的盈利能力是其自身发展的动力,也是一切经济活动运行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追求正当利益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合法权利,但一些企业无视国家法律规定和市场规则,为谋取暴利制假售假的现象仍屡禁不绝。今年年初,浙江求恩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被查处销售20万余只劣质一次性使用口罩;同年,广西同福堂中药饮片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销售的中药饮片醋没药,经检验药品中两项成分不符合规定,依法认定为假药。这两起假冒伪劣的案例反映出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忽视社会效益,片面追求个人和公司利益,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当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趋利性缺少高尚理想的支撑、缺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的时候,容易出现对利益的纯粹追逐,甚至是拜金主义,将会对社会的经济秩序和社会风尚都带来负面的影响。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作为社会成员,非公经济人士在进行包括产品生产,商品交换等环节在内的社会性活动时,其自身便具备着社会属性。同时,为了扩大经济利益,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非公经济人士需要提升产品质量,获得品牌效益和顾客口碑,也要求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更加重视社会效益。针对非公经济人士的社会属性,可以从道德层面来作进一步阐释,这那便是这种“利他”行为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利己”的目的,非公经济人士兼顾社会效益来源于满足自身利益的动机和需要。非公有制经济企业肩负着助推国家发展的重要使命,非公经济人士谋求获得企业的长远利益和持续稳定发展,一方面需要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水平、维护企业品牌价值、提升消费者信赖度,进而扩大企业发展的综合效益;另一方面也应该取之于民并用之于民,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的典型代表,在70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近200个社会公益活动,参与5G技术和标准的研发,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进步;移动信号覆盖珠峰南坡大本营,与世界紧密相连等等。同样在社会贡献方面,阿里巴巴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也有着突出表现,近年来阿里巴巴积极关注教育、环保和健康等社会公益领域,捐赠数额已累计达到数百亿元。诸多非公经济企业和相关人士不仅在企业运营中创造丰厚的社会价值,更将目光投放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上,并积极投身公益领域为推动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引导非公经济人士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倡导他们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其他成员,自觉提升道德思想水平和境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比如爱国,敬业,诚信等。通过发掘非公经济人士的社会性,能够进一步促进良好市场经济秩序的形成。非公经济人士的趋利性和社会性两者反映了他们不同层面的需求,在现实社会中常常遇到矛盾和冲突,天平偏向任意一端都会出现失衡状态。稳定有序发展的市场经济需要促进两者的结合,达到趋利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平衡与和谐。
当前我国经济环境下,非公经济人士的趋利性是其社会性的前提和基础,社会性是趋利性的归宿和提升,两者相互结合,不可分割,都存在于经济活动和人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是非公经济人士物质和精神需求的表现。非公经济人士的社会性既应该成为实现其趋利性的方式之一,也蕴含着他们对自身的价值追求,具有带动经济整体和实现个体发展的双向效果。实现非公经济人士趋利性和社会性两者的和谐与平衡,需要政府采取相应措施,注重思想引导、给予政策支持。对于非公经济人士的趋利性需要辩证地看待,既要肯定它的合理性,又要加强监督和管理,提倡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所带来的社会利益;对于非公经济人士的社会性,要加强实时的引导和教育,给予适当的奖励,提升非公经济人士的道德水平和道德素养,促使其充分发挥积极作用为市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着力引导非公经济人士的趋利性和社会性的和谐与平衡,其一要妥善做好非公经济人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办讲座、经验交流会和研讨会等,扩大非公经济人士了解社会和市场经济发展等重要问题的渠道,鼓励其积极关注并参与社会事业,引导他们处理好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问题;其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非公企业保障激励机制,统筹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做好相应的政策部署和发展规划,加强监管,为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正常参与市场活动提供制度保障,营造出良好的市场环境;其三是优化当前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发展的方法和策略,为非公企业人士提供更多符合其发展需要的创业指导,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承担起创业导师的角色,激发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其四要注重服务的多样性,包括信息共享、政策解读、法律权益保护等多个方面,帮助非公有制经济企业更快更有效地适应市场环境;其五是政府应侧重当前市场环境的优化和完善,对部分符合发展预期的非公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非公经济人士从政策落实中增强获得感,在市场运行中找到归属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社会责任感。
在新时期、新形式下,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非公经济人士的特性和价值观研究,努力实现非公经济人士趋利性和社会性的和谐与平衡,进而引导非公经济人士为国家经济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