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文学作品的意义
——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例

2020-03-04 04:23:33
教育观察 2020年35期
关键词:文学作品法治道德

张 晋

(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喀什,844000)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教师需要重视对该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陶冶学生心灵的课程。而文学的主要价值在于传播人文精神和文化,因此教师可以利用文学作品来辅助道德与法治教学。周敦颐提出“文以载道”说,即文好比车子,道好比物品,文的作用就是承载道。[1]教师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时,善于选择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初中生产生积极影响。

一、有效促进道德与法治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

(一)灵活教学形式,创新授课方式

文学作品的介入,可以使教师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突破讲授法、提问法、作业法等常用教学法的思维定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故事作为人类文化的凝聚具有独特的感召力和影响力。[2]教师将具有故事情节性的文学作品带进课堂,通过组织学生扮演剧中角色,再现故事情节,可以将饱含思想道德教育思想的文学作品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和感受高尚的道德品行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除此之外,文学作品的其他特性也可以有效促进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例如唐诗宋词等诗歌类文学是画面美、音乐美、语言美的统一。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带领下以体验绘画、吟唱诗词等方式感受经典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巩固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学习,借助对“大漠孤烟直”的直观画面感受,理解学习古代将士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感,通过对“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理解而树立奋发努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二)丰富教学模式,开展隐性课程

课程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课程即生活中常见的正式、公开的课程,隐性课程又被称为“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在学校环境中以间接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我们接受文学绝不是仅仅停留在文学的语言表达、故事情节以及人物性格等的表面认知上,而是要达到对文学形象的深层感知。[3]文学作品传播的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力量,是一种深入心灵的影响。因此,教师将文学作品渗入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能够满足隐性课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要求。而学生不仅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而且还得到道德层面的教育。此外,文学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简短却又不失厚重,学校可以将其作为标语悬挂在班级墙报、校园文化长廊中,发挥其潜移默化、陶冶人心的作用,满足学校隐性课程开展的需要。

二、有效提高初中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可接受度

文学作品经过时代的筛选具有教育功能,教师借助文学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更具有说服力,也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可接受度。

(一)借助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文学作品通过带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美的享受,将不易于理解的课本内容以一种简单明了的方式表达出来,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共鸣。正如王国维说的“或以胸中倘恍不可捉摸之意境,一旦表诸于文字、绘画、雕刻之上,此固彼天赋之能力之发展,而此时之快乐,绝非南面王之所能易之”[4]。例如,屈原创作的政治抒情诗《离骚》,文中运用大量的比兴手法,以花、草、鸟等寄托情意,诗境的完美创设使读者在浪漫的氛围中感受到屈原的拳拳爱国之心。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离骚》中的选段分享给学生,带领学生体悟诗人的美好品行和对国家炽烈的热爱。再如,先秦儒家整理的典籍《诗经》,用简短的语言勾画出一个个小故事,读来朗朗上口。《诗经》的特色是反映人们的日常生活,比如《七月》叙述了农民一年中耕种生活的场景,十二月凿冰,一月祭祀祖先,二月耕种,三月修剪桑枝,八月收获,九月妇女缝衣。人们一年四季的生产生活遵循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这首诗,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类为何要尊敬爱护自然,做自然的友好伙伴而非主宰者。《棠棣》用棠棣开花、彼此相依而生发联想,比喻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教师借用棠棣盛开时每两三朵便彼此相依来形象生动地表达手足之间无可比拟的特殊感情,教育学生要亲近家人、友爱兄弟,继而使家庭生活和睦。

文学作品是动人的语言对生活的反映,学生在其中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作者喷薄而出的情感,产生深刻的理解感悟。[5]教师巧妙地借用经典文学作品来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兴趣,是提高学生对教学可接受度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二)借助文学作品的逻辑性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对知识的理解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去认识新事物之间的联系,直至认识该事物的本质。情节性、逻辑性较强的经典文学作品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联系的好方式,一部系统有逻辑的经典文学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快速构建对新事物本质的认识,加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如《西游记》中,唐僧主观专断、能力有限,孙悟空自负、心高气傲,猪八戒好吃懒做、爱贪小便宜,沙和尚忠厚老实却缺乏变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同学生一同阅读、分析这师徒四人的品性和他们最终的结局,如若这四个人不共同组成一个集体,互相克服彼此性格中的缺陷,单纯依靠一个人的能力是万万到达不了西天,取不到真经的。集体的力量始终是1+1大于2的,所以他们才能够抵抗艰难险阻,完成任务。学生在阅读《西游记》曲折的故事情节时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会运用恰当的方式与人交往,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主动承担集体的义务和责任。再如《水浒传》中的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人送绰号豹子头。高俅的干儿子伺机对林冲妻子施暴,被林冲及时制止并救下妻子,因此惹怒太尉高俅,后连续受到高俅迫害。发配沧州后仍旧受到高俅的暗地谋杀,林冲不得已奔向了梁山。借助该故事,学生可以学到如何分辨是非善恶,明确孰恶孰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有效促进初中生知识的实践与迁移

知识的实践是指知识的应用,用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知识的迁移是指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产生作用,迁移有正向和负向迁移之分。这里主要探讨具有积极意义的正向迁移。

(一)经典文学作品促进学生应用知识于实践

学习的意义在于实践,经典文学作品是推动学生将已获得的知识作用于实践的“助推剂”。学生应用知识的过程首先是在头脑中形成认知,然后将认知与实际问题进行联系,最后通过不断练习达到自动化程度,使学到的知识在实际问题中产生作用。这种过程是无法依靠教师一步步教出来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的意义一是能够提供丰富的素材或隐性知识,促进学生不断获得对某一事物的经验积累、反思和提升,在摸索、顿悟中形成实践能力。有学者曾断言:“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隐性知识的作用要远远大于显性知识。”[6]二是学生应用知识需要模仿和不断练习,而文学作品中包含的情节内容能够给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使学生把握知识和问题之间的联系。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穿插文学作品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外化,并应用于实践。三是文学作品就如同一个信息提取器,帮助学生在大脑中检索已学过的知识,促进知识与实际的联系。例如,《世说新语》中提到孔融幼年时便知要遵守公序良俗,把大梨让给兄长吃。学生读到这个故事时,能够对孔融的做法进行思考,从而在头脑中对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关于交往礼仪的知识进行信息提取,意识到今后遇到此类场景时应友爱兄长,礼遇他人。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在实际中践行道德,促进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文学作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借用其独特的功能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文学作品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

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文学作品有利于将相近学科进行整合,丰富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对多领域学科内容的理解,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提高综合学习能力。经典文学作品在带给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还具有将多领域学科内容综合凝聚的特性,学生在阅读历史性经典文学作品时既能感受道德与法治中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族精神等,又能对历史进行回顾、再思考,还能增强文学素养,促进相关课程的学习。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中明确强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要求教师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有机联系与融通,促进教育合力的形成。教师渗透经典文学作品正是对这一要求的贯彻落实,如诗仙李白所作的《蜀道难》,向世人描绘了蜀地的高耸险峻,同时借蜀地的山川俊峭,赞扬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和大自然的热爱。教师带领学生对这篇文章进行学习,既能借李白的爱国之情感染学生,又能使学生对川蜀地区的地理风貌有大致的了解,促进地理课程的学习。

四、有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抵御糟粕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共生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促使人们不断提高对物质和精神的追求,但在丰富自己生活追求的同时需要时刻注意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文学作品有助于维护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增强民族自信心,继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面对多元价值观冲击的局面,传承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迫在眉睫。龚自珍曾说:“欲先灭其族,必先灭其文。”[7]初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引导、教育学生思想观念的课程,需要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而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便是传播我国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个有效载体。文学中存在的大义,是中华文明存在的基础,是中国国家观念的基础。[8]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其和弟子门人留下了传世经典著作《论语》,教给人们为人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唐朝诗人李白在其《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虎门销烟,留下经典的爱国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文学作品构筑的人物品行和志向清晰而又生动,完美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具有仁者爱人、自强不息、爱国爱家的美好品质,这对正处于青春时期的初中生具有巨大的影响。

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借用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熏陶,有助于学生继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国家意识,树立民族自豪感。

(二)抵御不良文化风气的侵蚀

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帮助学生确立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从而形成坚不可摧的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抵御不良文化风气的侵蚀。要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阅读本民族优秀著作。文学作品便是这些文化和历史的承载者,因此,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阅读学习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使其成长为坚定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如《诗经·相鼠》中“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一句,是受剥削者对剥削者的丑陋狡黠面目的讽刺。《礼记·檀弓》中“苛政猛于虎”一句,是在说人们宁愿住在虎患严重的地方,也不愿回到王统治的城中,深刻表达了暴政对人民的残害。这些文学作品能够清晰地向学生说明,我们是自己国家的主人,坚决抵制对立阶级的控制和摆布。同时也向学生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需要每个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砖加瓦。总之,文学作品能够将教材中过于直白、不易理解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画面,有助于学生真真切切理解课本语言。

五、总结

教师将文学作品与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联系起来是对课程标准的积极践行,学生接受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有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思想底蕴支撑。教师善于借助已有的优秀传统资源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能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提高其学习兴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初中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猜你喜欢
文学作品法治道德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今日农业(2021年9期)2021-11-26 07:41:24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人大建设(2018年3期)2018-06-06 03:11:01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语文知识(2014年12期)2014-02-28 2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