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瀚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重庆,400715)
中小学是学生重要的教育阶段,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意识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小学生的综合素养,中小学需要不断推进教学改革的探索,推动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的运用。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探究,对推动中小学课堂的现代化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是基于“开放性课堂教学”而形成的,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为一种以“开放性问题”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与积极性,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目的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并融入核心素养理念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中,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不仅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还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索,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有限时间内,而是在基础的课堂教学之上突破课堂的封闭性,让学生接触更具广泛性的学习内容和更丰富的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开放和灵活性的学习。此模式强调教学理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习过程、学习评价等的开放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课堂探索体验,从而实现对知识的获取和掌握。[1]
开放管理模式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中,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小学生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思维较为敏捷、发散,更喜欢多样化和充满灵活性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管理模式要符合中小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课堂教学实施开放管理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想象与表现的欲望,激发学生不断进行自主探索,进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并在学习活动中时刻保持大脑、思维的专注性与兴奋性,尽情展现自我和深入学习,实现高效学习。[2]
在中小学教育期间,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思维往往没有养成。传统教学管理模式较为重视学生的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发展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等的养成,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终身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不仅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重视学生创造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等学习思维的培养,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动手、动脑、自主、合作等学习意识,拓展学生的眼界,让学生在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中实现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现阶段,课堂教学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依据,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开放教学管理模式凭借其现代化教学观念的优势,顺应了当前乃至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
受遗传、环境以及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学生都具有独特的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这些差异往往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方式和能力水平上。中小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正是形成独特个性的关键阶段,教学课堂开放管理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教学课堂开放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进行学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化观点得以激发,最终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个性的展现。
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和教学中介等要素,又可以分解为教学的目标、资源、行为、组织等方面,这些环节是互相促进、形成合力的,如果出现相互牵制和整体分裂,就会导致失衡现象发生。在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下,教学资源往往会向优秀学生或者强势的学生群体倾斜,使大多数学生的教学资源不足,尤其是对一些最需要资源的弱势学生来说,他们很难获取机会性的资源。这种情况与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原则相背离。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弱势学生的资源获取情况,给予他们同样的教学资源和表现机会。
现阶段,由于课堂教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较深,再加上教学中教师享有知识中心的地位,因此教学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专制型课堂,即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只能按照教师提供的既定教材、教学模式、学习步骤等展开学习。在专制型课堂中,教师发挥着教学领导与教学执行的全部作用,知识的传递是沿着教材到教师再到学生的单向性传播,教学过程也过于强调对目标和结果的达成,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和体验。部分中小学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学质量的优劣,这也对课堂教学开放管理的执行和落实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教师是一个“具体的人”,具有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与片面性,从而影响其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如果这种主观性与片面性最终发展为一种教学偏见,不仅会对教师的职业形象产生影响,还会影响到师生和谐关系的建立,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现阶段课堂教学开放管理中,教师的主观性与片面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不能对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综合考虑;二是教师主要围绕考试内容实施教学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三是教师普遍重视对学生知识整理与归纳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四是教师虽然重视课堂纪律,但也存在对一些问题学生视而不见的情况;五是教师注重通过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容易忽略成绩优异学生的缺点,也难以发现成绩较差学生的优点,造成对学生的不公平对待;六是师生互动缺乏,一些教师忽视学生的互动需求,认为学生只要接受知识、服从教学管理即可。
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封闭性是阻碍课堂教学开放管理的顽石。一是教学内容的封闭性。教材的内容相对固定,并存在知识和生活实践分离以及忽略学生个性特点的问题,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教学,并没有进行知识的拓展。二是教学空间的封闭性。学生的座位相对固定,学生只能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学习。三是教学方式的封闭性。教师多是提出一些封闭性的问题,学生仅需机械性地回答即可,教师的评价反馈也多是封闭性的,显得过于单调和模式化。
中小学生具有显著的年龄特点,他们的学习效果往往受自身学习兴趣的影响。教师需要全面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基于学生需求对教学方法实行开放管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转变自身教学思想,积极引进网络、新媒体等手段,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学习、微课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好动性格和好胜心理,组织开展一些竞赛或实验类活动,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4]
传统的教学管理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的应然目的是增加学生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并通过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推动教学过程的开放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预留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提供探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开放课堂中实现开放性的学习。要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管理,教师需要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行开放管理。[5]此外,教学过程的开放管理不应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涉及课外拓展。
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密切关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开放管理中,和谐和平等的课堂环境营造是重点内容。[6]教师要因人而异地设定发展目标,并根据学生特点合理营造教学环境。教师要重新塑造并界定自身的角色与职能,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沟通和互动,营造师生和谐共生的教学环境。教师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明确学生的发展目标,打破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构建自主、开放的课堂。
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实行开放管理,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和灵活性变动,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引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通过对知识内容的拓展和创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管理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构建通识学科课程体系,使学生基于教材理解实现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教师还要整合课程设置,通过预热式课堂进行教学内容的分层管理。例如,针对新内容,教师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明确新内容的学习目标。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教学内容,讨论和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有层次性和针对性,因为学生存在认知的不同和兴趣的差异。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前要全面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心理特征,要基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教学管理能够为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的高效完成奠定基础。现阶段,开放式的教学管理模式尚未大规模地应用到中小学教育中。部分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不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现状和学习发展情况,而且对其能否促进教学任务保质、保量地完成也存在一定顾虑。此外,课堂教学还存在学生积极性不足和学习不主动等情况。针对这些问题,中小学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从教学环境的开放管理、教学方法的开放管理、教学内容的开放管理和教学过程的开放管理等方面入手,结合中小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实现了学生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良好衔接,从而突破了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情感和技能等方面,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因其开放的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促进和谐、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显著的教学管理优势。而要想充分发挥开放教学管理模式的作用,教师就需要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对课堂教学开放管理模式进行探索与完善。这也是推进我国中小学教育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