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学校环境教育实践

2020-03-04 04:23:33
教育观察 2020年35期
关键词:汇源环境活动

邓 鸣

(广州市海珠区汇源大街小学,广东广州,510250)

习近平总书记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一书中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这为我国基础教育各学校开展环境教育指明了方向。[1]环境教育是如今国内外现代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也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关键一环。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具有三层意义:一是可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然环境,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二是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念,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学生主动为保护环境承担起公民责任;三是可以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兴趣和热情,持续不断地为生态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开展环境教育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如存在重知识传播轻责任教育、重理论学习轻实践探索等问题。如何另辟蹊径提高教育效果是当今学校环境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

汇源大街小学坐落于广州市海珠区马涌河畔,马涌又称瑶溪,东面、西面与珠江前后航道相连。瑶溪二十四景中的合流津在珠江潮涨时,其潮水分别东由鸭墩关、西由凤凰岗口汇入马涌,形成两潮汇合的奇景,由此,源流汇聚,是谓“汇源”。溪水汇流交融、因势利导,孕育出享誉世界的岭南画派、品性天然的淳朴百姓。学校前身“施氏祠堂”务本堂作为教师办公之所,传达着归本知源的感恩情怀,这些构成了汇源大街独有的“本源”文化。“本源”就是要归本知源,以人为本,从心出发,本色发展。由此,汇源大街小学以此地域文化为立足点,回归教育本源,以“本源教育”办学思想为引领,通过打造校园生态环境、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等方式开展环境教育,引领学生认识、体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热爱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基于地域文化开展环境教育的意义

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出现,世界各国开始重视环境教育,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环保意识培养。目前,我国学校环境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正规环境教育,即将环境教育作为一门教育科学,列入学校的教育工作中,如在生物、地理、语文、思想品德等相关学科的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环保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然而,正规环境教育具有局限性,无法有效提升学生的环境素养,因此有关学者开始探讨非正规的环境教育。

汇源大街小学基于地域文化所开展的环境教育便是一种非正规环境教育,表现为通过营造校园氛围、打造校园环境及开展相关活动等途径影响学生的环保意识与行为。因而,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学校环境教育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方面,学校利用地域文化开展环境教育,改善了环境教育重知识传播轻责任教育的现状。汇源大街小学所处地理环境优越,周边汇聚了瑶溪、珠江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学生学习、生活于此,感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美好,对其产生了强烈的自豪感与保护欲。学校在此背景下开展与地域文化相结合的环境教育,不仅可以达到传播环保知识与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成效,还能提升学生的环保责任感。

另一方面,学校利用地域文化开展环境教育,突破了环境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若想开展切实有效的环境教育,光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否则会导致环境教育始终停留在空喊口号的阶段,没有深入学生的内心,没能落实在学生的行为层面。汇源大街小学结合所在地域的瑶溪与珠江文化历史,丰富了教育形式,为学生创造了环保实践的机会,拓展了环境教育的深度与广度。

二、基于地域文化开展环境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营造地域文化氛围,打造校园物质环境

环境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使学生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包括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对自然的珍爱之情等。传承地域文化,创建舒适的校园物质环境,有助于学生在具有浓厚地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对身边熟悉环境的感激之情、珍爱之情和敬畏之情,进一步理解美好的环境、良好的生态是我们美好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提高责任担当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汇源大街小学致力于打造具有“尚自然,展个性”气息的校园环境,营造“笃学善悟,尚德求真”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主体景观设计以“本趣”为基调,以美为本,怡然桃源:注重整体布局,使校园绿树成荫、环境怡然;注重细节渲染,每一处景观都体现文化旨趣,呈现地域文化气息。学校创建了宽敞明朗的礼仪空间、宁静明快的教学空间、宽大遮阴的运动空间、动静相宜的休闲空间,以及“知源楼”“探源楼”“润心廊”“润德廊”“童源学堂”“本源墙”“本心苑”“溢香廊”“书香驿站”等主题景观,让学生在挺拔木棉、长青榕树、古铜雕塑下,感受自然环境的美好,享受生命成长的神奇与美好,在特色场域中领悟德行光辉,活跃自由本性,启迪美好心灵,唤醒学生珍惜美好环境的意识与爱护美好环境的情感。

(二)丰富地域文化内涵,开展系列主题活动

我国环境教育学者克服传统课堂渗透教育模式的不足,在实践中探索出“重在体验”“走入自然”等多种环境教育形式。[2]在自然环境中体验是环境教育的最佳方式,环境教育的落脚点在于环保实践行动,“走入自然”“重在体验”应是环境教育倡导和坚持的极为重要的理念。[3]基于此,汇源大街小学在传承地域文化的同时,以马涌的整治和改造为契机,策划了“马涌的故事”“瑶溪访古寻今”“绿色文明少年”等系列主题活动,引导学生“走入自然”“重在体验”,积极投身环境保护及地域文化建设中,在丰富地域文化内涵的同时,自觉形成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等情感态度。

1.开展“马涌的故事”系列主题活动

汇源大街小学的“马涌的故事”系列主题活动通过绘画、征文、调查、访谈等形式开展,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身边的马涌河,激发学生的环境探索兴趣。学校特别聘请了专家来校举办“保护水资源、水环境”环境知识讲座和“马涌的故事”专题知识讲座,并联合家长开展了“国庆我和家人游马涌”考察采访活动、“我的马涌整治”提案演讲活动、“马涌换新颜”诗歌征文活动、“马涌的一角”摄影活动、“马涌整治新科技”绘画手抄报创作活动、“3·22”家庭节水实践月系列活动、马涌水质小实验等十多项活动。系列活动深化了学生对环境与人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认识,促使学生积极加入改善与保护身边环境的行动中。学生的多篇活动作品如《星月下的马涌》《给市长伯伯的一封信》《我们对马涌的研究报告》以及绘画作品和活动照片刊登于《岭南少年报》的《汇源大街小学专刊》,《星星月亮对话马涌河》刊登于《珠江环境报》,《我们的马涌河水研究报告》刊登于《海珠雏鹰,我能行》。

2.开展“瑶溪访古寻今”系列主题活动

“瑶溪访古寻今”系列活动是“马涌的故事”系列活动的新突破。通过访问瑶溪附近的居民、实地考察家乡的现状、查阅记录着家乡历史的书籍、上网收集有关家乡环境变迁的资料、撰写提案征文、“为瑶溪新十景命名”等实践活动,学生有效提高了采访调查、艺术创作、信息收集、资料分析等社会实践能力,激发了参与环保社会实践的兴趣,提升了关注身边时事、环境和历史的意识,加深了对家乡的情感认识,树立了“共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价值观。活动发动学生挖掘瑶溪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见证政府河涌治理的丰硕成果,以实际行动宣传保护文物古迹和建设河涌文化的重要性,增强了学生身为海珠瑶溪人的自豪感。

3.开展“绿色文明少年”系列主题活动

“绿色文明少年”系列主题活动的重点在于培养讲文明、爱环保的“绿色”少年。经过十余年的整治后,马涌河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以往的“黑、脏、臭”到现在的“水清岸绿鱼畅游”,这离不开相关部门与社区民众的共同努力。因而,如何通过“长治”保持马涌河的“久清”便是当前重要的问题。汇源大街小学联合社会上的环保公益组织,定期组织校内生物环境探索社团前往马涌河畔开展清洁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此过程中所观察到的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或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等现象记录下来,并在全校范围内进行感想分享,培育出学生环保模范,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觉保护环境的行为习惯,投入建设美好家乡,争当“绿色文明少年”的行列之中。

“马涌的故事”“瑶溪访古寻今”及“绿色文明少年”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得到联星乡村干部的大力支持,获得多位环保专家、科技专家的好评,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教师作品《马涌新景》刊登于《珠江环境报》,区文化局局长和区博物馆馆长推荐本校师生为《广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资料汇编》供稿,街道社区主任称赞本校活动在社区居民中产生了积极影响。随着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活动的教育效果在师生、家长和社区当中不断显现出来。如今,学生经过马涌时总要深吸一口气,闻一闻河水有没有发臭,看一看河水的颜色和河面是否有漂浮的垃圾,看到有人乱丢垃圾,总会及时地为马涌“伸张正义”。家长也开始跟学生一起关心马涌的变化,经过马涌时总要看看有没有新的情况发生,在报纸上看到有关马涌的新闻时会马上告诉孩子,让孩子汇报给学校。

(三)融合地域文化教育,开发环境教育课程

课程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校本课程体现了学校的特色理念与办学追求。学校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中,可以为其建立明确的执行标准,实现其在学校层面的系统化与持久性实施。为丰富环境教育的育人载体,引导学生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良好习惯,汇源大街小学主要从以下两个途径开发环境教育课程。

1.开发“环境科学”特色课程

汇源大街小学积极开发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以校为本的环境教育特色课程,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内涵,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开发出“环境科学”特色课程,开展地域文化环境教学,并编写校本教材《环境科学知识》,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地域文化环境科学教育。课程从学生身边的环境问题入手,带领学生认识马涌河,了解土地、树木、水资源、人口、经济发展等与环境的关系,学习垃圾分类、环境污染治理等知识。课程内容丰富,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探索能力。课程设置了演讲会、活动课、社会小调查等主题活动,是学校开展“马涌的故事”系列环境探索活动的有效支撑。

2.开发活动融合式环境教育课程

汇源大街小学积极开发活动融合式环境教育课程,将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教育内容和过程融合到综合实践课、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以及主题班队会中。如二年级在开展“我的家乡”主题班会,倡导和呼吁学生了解和爱护家乡环境时,教师便将《环境科学知识》校本教材第二册第三课的内容融合进来,让学生观察被污染的马涌河及整治中的马涌河的照片,使学生通过对比认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教师还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示自我,鼓励喜欢绘画的学生画一画未来的马涌河,鼓励喜欢阅读的学生在课外找一找与马涌河有关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马涌河的历史文化,鼓励喜欢讲故事的学生向家人讲一讲关于马涌河的故事传说。在学生探索社团开展调查实验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组织社团成员每个月到马涌河进行实地调查、取样,观察、记录马涌河的水质变化,商讨治理方案等。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文化特色开展环境教育,对地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开发与利用。学校通过打造校园生态环境、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开发环境教育课程等途径,引导学生参与到地域环境保护及地域文化建设中,有助于学生在与地域文化的碰撞过程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在环境探索中提升责任意识与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汇源环境活动
重整方案获批 汇源翻身有望
中国食品(2022年14期)2022-06-30 06:15:36
“六小”活动
少先队活动(2022年5期)2022-06-06 03:45:04
“活动随手拍”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中老年保健(2021年2期)2021-08-22 07:31:10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恐遭退市,汇源果汁难过“年关”
销售与管理(2020年1期)2020-05-06 09:32:16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