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品性与跨文化教学能力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关键之维

2020-03-04 04:23赵秀文
教育观察 2020年35期
关键词:品性跨文化民族

赵秀文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海南海口,571158)

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以下简称民族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一个子系,他们的专业化发展必须遵循教师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规范要求。但因民族教师承载着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促进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等特殊性诉求,加之其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多元化、复杂性,民族教师在其专业化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多元文化特性与特殊角色内涵。因此,辨明、厘清民族地区教师专业素养的特殊性,是切实实现其专业化发展的关键。只有这样,民族教师专业化发展才能避免陷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同质化”模式中。本文认为,多元文化品性和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民族教师不同于一般教师的两种特殊性专业素养,这不仅是由民族教师所在的特殊文化环境决定的,也是民族教育的本质使然。

一、文化性的失落:民族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质化”之困

民族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但是,一些观念误区和实践偏颇,使民族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陷入“同质化”的困境中,使其专业发展与提升深受限制。

(一)对民族教师角色认知的单一化

滕星教授指出,教育“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同时也要担负起传递本国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1]。民族教师不仅承担着一般教师肩负的培养人才、传承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还肩负着在多元民族文化环境中引导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合理认识、传承本民族文化,并与主流文化、他者文化进行有效交流、对话,进而构建合理的文化观、价值观的重要使命。民族教师是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文化启蒙者和文化引导者。因此,文化性在民族教师身上有了更为深刻和特殊的体现。但是,当前人们对民族教师的角色认知,包括民族教师自己,都倾向于认为民族教师是“知识的传递者”“教学的组织者”,而对其作为“文化启蒙者”“价值引领者”“多元文化的理解者”等文化角色的关注不够[2]。赫南德兹强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效果必须具备三个方面的文化意识,即“形成自己作为个体和作为教师的文化意识”“形成一种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成一种影响教学和学习的社会文化的意识”[3]。清晰的角色认知和身份认同,能指引民族教师更好地担负起自身的教育使命。

(二)民族教师知识性素养的普适性

民族教师因其教育对象、教育环境的特殊性,较之普通教师,除了基本的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储备外,还必须关注多元民族文化、历史、语言,多元文化教学等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的积累。只有这样,民族教师才能在教学中将多元民族知识合理地融入课程内容的设计中,巧妙地创设包容性较强的多元文化教育环境,满足不同民族学生的学习需求。靳淑梅指出,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中,教师必须具备“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知识”“关于文化本身的特征、作用及其发展过程的知识”“关于学校、教学及学科知识的文化基础”“与特定文化团体有关的内容、语言及这一团体形成、发展过程的知识”四个方面的知识[4]。这一论述为民族教师知识体系的合理构建提供了借鉴。但是,我国教师职前教育阶段对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多偏重普适性的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教学论、学科知识等知识体系的传授,对民族教师特有的多元历史文化知识、多元民族语言、灵活的文化思维、多元文化教学策略等关注不够。而当此类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要么因为地方偏远、条件不足而没有在职进修的机会,要么有进修的机会也仍是对职前教育内容的再强化。职前培训对多元文化知识的关注度不够,无法满足民族教师跨文化教学和专业成长的需要。

(三)民族教师能力素养的同质化

民族教师因其教育对象和环境的特殊性,其所面临的教育场域也必然与普通教师有着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民族教师不仅具备一般教师具有的观察与了解学生、研读教材与教参、合理教学设计、课程重构、教学管理等普遍化的能力,还必须具备在多元文化环境中正确处理与引导各种文化元素、文化差异、文化冲突等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族教育的本质诉求。因此,在职前教育、入职培训和在职教育中,民族教师需要不断参加多元文化教学的相关能力训练和实践。但是,当前的民族教师培养对民族教师如何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合理定位自身和学生的文化角色、如何将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到教学内容中以及如何组织和设计包容性、参与性强的教学过程等教学能力的关注和培养仍不够,仍较多侧重普遍性教学能力的培养。因缺乏相关方面的培训和培养,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无法较好地应对和处理较为复杂的文化情境、文化差异、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学生的需求差异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的质量和实效。

鉴于上述三点,本文认为,要实现民族教师专业素养的切实发展与提升,必须关注民族教师的两个关键性素养的养成,即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品性与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二、多元文化品性:民族教师的基础性专业素养

教师承载着教书育人、文化传承的社会使命。这对教师的基础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通识性、专业性、教育教学的知识储备,还应该有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开启学生的智慧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具备的基础性素养。对于民族教师而言,除了上述基础性素养外,他们还应该具备一种特殊的基础性专业素养,即多元文化品性。

(一)民族教师多元文化品性的内涵与价值

关于“多元文化品性”这一概念,张学强教授曾立足于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质,将其阐释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态度和能力”,指出多元文化品性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核心内容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文化价值观[5]。本文借鉴张学强教授这一阐释,立足于民族教育的本质和民族教师特殊的角色内涵,将“多元文化品性”理解为: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中积淀而成的,由多元文化意识、多元文化知识、多元文化能力构成的具有综合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一种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在本文给定的教育氛围中,多元文化品性是民族教师的一种基础性专业素养,它保证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跨文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以民族教师自身的文化品性引导价值观、文化观尚未成熟的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使学生不断涵养自身的文化价值观。

(二)民族教师多元文化品性的构成

从上述给出的定义看出,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品性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和维度。

1.多元文化意识

多元文化意识是民族教师多元文化品性的重要构成,也是多元文化品性养成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多元文化意识首先体现在,民族教师要对多元文化的存在具有敏感性,能够觉知多元文化体系的存在,并主动感受、理解、辨明不同文化的价值诉求与表现样态。其次,民族教师要对多样化的文化有一个合理的立场和态度,以一种尊重、欣赏、互动的态度面对各少数民族文化。最后,民族教师要在明辨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文化立场和文化价值观,理性看待各民族优秀文化的文化价值。多元文化意识是民族教师进行跨文化教学的引导性力量。我国学者欧群慧在其研究中便发现,处于“多元文化无意识阶段”的民族教师与处于“多元文化觉醒阶段”“多元文化行动与批判阶段”的教师,其跨文化教学的能力和效果差异较大,其专业化发展水平也相差较大。[6]

2.多元文化知识

多元文化知识是民族教师多元文化品性的构成部分之一,也是多元文化品性养成的重要基础和资源。对民族教师而言,多元文化品性的养成需要其对多元文化环境中各民族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语言、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民族心理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明晰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和不同,并能辩证地认识和理解它们。这不仅是民族教师进行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前提,也是其跨文化教学的重要知识资源。此外,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知识还体现为具备多元文化理论的相关知识和思维。因为多元文化理论的相关知识能让民族教师保持清醒的头脑、合理的立场,能让民族教师正确认识不同民族的文化体系,并引导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体系进行合理交流与融合。

3.多元文化能力

多元文化能力是民族教师基于多元文化意识和多元文化知识慢慢凝练而成的处理多元文化境遇的能力。首先,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能力体现为民族教师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辨别能力。民族教师能够理解和辨识多元文化的差异和共性,既做到“文化共情”,又做到文化选择和立场坚守。其次,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能力体现在民族教师在多元文化场域中文化沟通、交流和引导的能力。“多元文化”是一种“民族地区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文化生态”[7]。民族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文化传递者”“文化调解人”的角色,既引导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形成民族认同,又“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跨文化体验,理解、鉴赏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及精神实质,养成自尊、自爱、平等、开放的文化态度”[8],实现文化共享和移情。最后,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还体现为民族教师的文化创新能力。民族教师长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生活、工作,慢慢形成对多元文化的深层理解并进行主动建构,使多元文化在共在、对话中形成新的文化形式和样态,并将多元文化的新形式和新样态渗透到课程体系中。这是民族教师文化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其工作创造性的重要体现。

三、跨文化教学能力:民族教师的特殊性专业能力

(一)民族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内涵阐释

教学能力是教师问题研究的经典话题,已有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但是,关于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研究却较少。近些年,随着国内外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的兴起,学者们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素质和能力要求进行了相关研究。特古斯从知识与技能、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个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进行了阐述。[9]班克斯认为,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必须具备四个方面的教学能力:(1)利用多种方式传递不同文化特征,帮助学生从不同文化、民族的角度构建自己的概念、主题与观念的能力;(2)视每个学生为不同个体,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进行教学的能力;(3)尽量公平地评价学生的学生过程和结果的能力;(4)与学生家庭、社区交互学习的能力。[10]

本文看来,如果说多元文化品性是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的一种比较内隐的文化品质和基础素养,那么跨文化教学能力就是民族教师在多元文化场域中进行有效教学并引导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一种专业能力。多元文化品性是一种比较外显的专业能力和教育素养,它以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品性为基础和滋养,渗透在民族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同时,多元文化品性还是民族教师实现人才培养、多元文化传承与对话、促进多民族间交流与对话等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教师在一般教学能力基础上建构起的一种特殊化的教学能力素养。由此可见,多元文化品性不仅体现了民族教育场域的复杂性和特殊性,也体现了民族教师文化性、专业性的特殊角色定位。

(二)民族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构成之维

1.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辨别能力

民族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首先体现为民族教师对多元文化环境的感受、理解和辨别能力。这是民族教师跨文化教学能力的重要构成维度,也是民族教师进行跨文化教学的重要前提。只有明晰了所处环境的多元文化构成,并把握其语言、思维特质、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民族教师才能在教学中明确自身合理的文化立场,在教学中恰当地选取多元文化教学资源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当然,这种能力以民族教师敏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教学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来获得。

2.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的把握能力

深入了解并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和需求,是教师实现有效教育教学的重要前提。对民族教师而言,“将学生的文化背景作为考虑因素之一,尽可能促进不同文化、阶层、性别与潜质的学生得到公平的对待与合理的期待,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是其重要的工作内容[5]。在民族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受所处文化环境和民族传统的影响,在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个性特质、思维方式等方面会有所不同,其心理特征和发展需求也会表现出某种特殊性。此时,民族教师要揣摩和研究不同民族背景学生的心理需求、价值倾向,真正做到文化交流与精神沟通。还需要注意的是,因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尚未形成,民族教师此时的文化对话、价值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3.基于多元文化资源的课程重构能力

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重构者或开发者。在国家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特点、内容特点、环境特点、自身特点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这是教师的基本教学能力之一。对民族教师而言,他们不仅是国家课程标准的贯彻执行者,还需要结合本地的多元文化资源进行课程重构或整合,将优秀的多元民族文化资源纳入课程内容中。如此一来,教师重构后的课程内容不仅贴近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生活和文化实际,增强学生的亲近感、认同感,还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多元文化的关系,逐步形成和谐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4.在多元文化场域中进行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能力

教师教学能力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和组织能力。对民族教师而言,其跨文化教学能力主要体现为在多元文化环境下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组织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民族教师要通过创设平等、尊重、欣赏、互动的多元文化教学氛围和教学环节设计,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发挥主体性,勇于展示自己的民族文化,形成文化自信。此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其他民族文化的了解和体验,学生形成开放的文化交流观,主动与其他民族文化对话、沟通,形成良好的文化交流机制,进而深刻理解国家民族和谐、文化融合的意蕴。民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有对一些偶发的、小的文化矛盾和文化差异进行灵活处理的应变能力。这也是民族教师跨文化教学艺术的一个重要体现。

5.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合理教学评价的能力

教学评价既包含着对学生学业成绩、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包含着对学生课堂表现的及时的教学反馈评价。而这种教学评价往往更为直接彰显民族教师的多元文化品性和跨文化教学能力。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一些知识问题、文化问题、价值问题的认识尚未成型。所以,民族教师通过及时、公正的教学评价和跨文化引导,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反馈,有利于帮助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及时解决学习中遇到的文化困惑、文化迷惘或价值矛盾等问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文化观、价值观,引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6.服务于多元文化教学的教学研究能力

民族教育目的和环境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对民族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民族教师不仅要贯彻执行国家指定的中小学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还要结合当地社会环境特点、教育对象特点进行教学研究和探索。因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文化环境往往能为教学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也提出了不同的文化挑战,所以,没有“直接拿来”的教学模式、教学金律可用。这需要民族教师在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能力,不断深化对多元文化环境、文化资源、教学对象、校本课程、师本课程、跨文化教学方法等内容的研究和探索。这样,民族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水平才能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民族教师因其教育目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特殊性,其专业素养和能力的养成不仅要遵循一般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要求,还必须立足民族教育的独特本质和民族教师的特殊身份,进行“精准定位”和有的放矢的专业成长规划。只有这样,民族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切实的提升,进而促进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品性跨文化民族
我们的民族
品性证据在我国刑事诉讼中的适用原则探究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关于监狱学的学术品性
多元民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不同地域学生融和品性培育”研究领域现状和趋势分析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