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晓彤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城关第一小学,广西桂林,541299)
家校共育是指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形成共同体,共同承担责任,行使共同的权利,着重体现双方的主动性,即学校主动争取学生家庭的支持和配合,家庭主动参与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并得到来自学校更多的指导与帮助,学校、家庭形成协调一致的教育合力,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的任务。”由此可见,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与学校是战友,是同盟军,只有家校协作共育,才能让教育效果最大化。怎么向家长借力、借智、借道?家校共育的途径有哪些?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家校共育?……这些都是一所学校管理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灵川县城关第一小学属县直小学,随着城镇化的建设和家长想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的意识逐渐提升,学校两千一百个学生有近三分之二来自进城务工、经商或由校外托管代管的家庭。相当一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家长盼子女成龙成凤心切,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对于其他方面的沟通置若罔闻。还有的家长以自己工作忙碌,或是文化素质不高为理由,不参与学校相关教育活动。有的家长声称自己需要为生活打拼,将孩子的管理、教育责任推给了祖辈或是托管机构……
从以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学校在家校共育工作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教师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都有一定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因在教育指导思想方面有差异,导致两者之间的理解、信任度缺乏,家长配合学校教育的主动性比较欠缺。
第二,部分家长的教育能力不强,教育方式不够科学,需要加强家长的指导、培训,逐步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第三,学校虽然重视家校共育,具体操作逐步规范,但家校共育的途径过于单一,实效性不强。
为此,学校应积极探索家校共育开展的途径与方法,真正促使家校形成合力,为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
经过调查了解分析,结合学校实情,发现实践活动就是一个最佳切入点,实践活动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是体验中的教育、创新中的教育。通过体验,学生获得的思想感情和知识技能就能铭记于心;通过体验,教育目标就能内化为一种基本素养。
结合区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灵川县城关第一小学以学校和建立特色班级两个层面的家校共育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为途径,开展家校共育活动,鼓励家长们积极参与,以此提高家校共育的成效。
学校紧紧围绕校园文化主题,梳理五个家校共育工作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学校活动,让家长多方位参与,在活动中享受、感悟、体验过程,提高了家校共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切入点一:“三礼”“三月”“两节”乐参与
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了“三礼” “三月” “两节”活动。“三礼”即一年级新生的入学礼、“六一”入队礼、难忘毕业礼;“三月”即语文、数学、英语月,科技活动月,读书月;“两节”即红花艺术节、体育节。每类活动都设计了鼓励家长积极参与的环节,让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见证学生成长的每个关键点,让学生乐于享受教师和家长的关爱。同时在活动参与中促进家长与学生、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感情与交流,从而让相互间能有更多的了解与理解,这也是家校共育的基础。
2.切入点二:“知、读、行”传承传统节日文化
传统文化是祖国几千年流传的文化精华,学校充分结合传统节假日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欢欢喜喜过春节、“三月三”、话中秋、端午节知多少、九九敬老活动、敬师活动、三八妇女节等活动,活动设计都含有家长参与环节,提高了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和认同感,增强家长和学生的爱国情怀,从而提升家校共育的实效性。
3.切入点三:家长体验“慧智课堂”
每学期坚持开展“慧智课程之家长开放日”,“慧智课程之爸爸妈妈当老师”教学体验活动。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齐心协力布置“慧美教室”,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学校,体验教育教学,积极为学校教育教学提出宝贵意见,从而理解学校,支持学校,提高家校共育效果。
4.切入点四:亲子实践“慧乐”假期
一个学生每年的假期三个月左右,在这些日子里,学生在家干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思考。假期对学生学习、生活、生命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它是完成阅读的黄金期,是如何生活的体验期,是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实践期,也是学生综合素养养成的实验场。因此,学校精心设计“慧乐”假期实践活动,用“小达人”贯穿整个活动:慧安小达人、慧学小达人、慧德小达人、慧体小达人、慧艺小达人、战役小达人等,鼓励家长和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践课程,培养家庭关注自然、体验生活的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对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树立热爱自然、关爱社会的责任感。通过亲子实践,知行合一,提升综合素养,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营造良好家庭教育氛围,让假期的教育不留空白,促进家长与孩子的共同成长。
5.切入点五:流动、定期家长会多方式培训沟通
家长会是学校、老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重要的渠道,学校将定期家长会和流动家长会结合起来进行。定期家长会如一年级新生家长会、六年级毕业班家长会、期中家长会等,采用到校参加或是网络形式,每次安排20分钟左右的家庭教育小知识讲座,同时各班会请家长做经验介绍,让班级学生参与活动等,或是进行大型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活动。而流动家长会则是各班采用灵活的方式自行安排,做到定主题、定时间、定人员、定方式。学校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云家长会”,家长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形式,选择适合的时间观看学校下发的家长会视频。这样点面结合的方式,提高了家长的参与度与主动性,增强了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也让家长知晓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学校与家长的关系逐步发生变化:由传统的服从与被服从、命令与执行慢慢变化为民主、平等、协商的新型家校关系,同时也使家长会从形式逐步走向了效果的境界,从而加深了家校共育的程度。
班级构建本班家校共育特色活动,可以提高班级家校共育成效,从而发挥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学校采用自愿申报的方式开展家校共育特色班级的构建,主要围绕“好家风、家训” “书香家庭” “传统文化润我家,红色基因永传承”几个主题开展。参与的班级根据本班确定的主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亲子学雷锋、亲子共读、亲子共游、家校联谊、亲子共课堂、亲子绿色行等,同时形成一定的构建活动流程模式。
1.“书香家庭”采用“置、订、读、得、行”的模式进行构建
“置”指购置、布置,营造书香家庭氛围;“订”指制订书香家庭读书计划;“读”是选择合适的书籍或是班级指定的篇目文章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阅读活动;“得”即读书心得,学生、家长可采用手抄报、书法、写、画等不同形式记录读书后的心得体会;“行”是指根据阅读的内容去生活、学习观察、探究、践行,并做好活动记录,同时还进行班级“慧美书香家庭”评比。在这个模式的引领与老师的指导督促,以及家长的坚持下,每个家庭都深有感触:与孩子一起读书,既能增进家长和孩子的感情,又能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还能增长见识,书的气息和馨香弥漫于家庭中,营造了全家愉快而又幸福学习的氛围,逐步使读书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章节,一举多得。
2.班级“好家风、家训”特色构建以“晒、行”为实践模式
“晒”出“我的家风、家训”,可采用不同的形式呈现,比如,手抄报、采访、写、画、唱、主题班会等。“晒晒”“慧美家风故事”活动,以文字、视频、音频、竞赛等方式向大家讲述自己家庭中祖辈流传的一些优良家风、家训的历史小故事,或是讲述关于在继承家风、传承家训过程中发生的一些故事,也可以讲述在践行家风、家训活动中感悟与反思。
“行”则是以实际行动去践行良好的家风、家训,采用集中与分散的方式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组织开展富有正能量的活动,比如:“孝行之走进敬老院”,家长与孩子共同走进敬老院,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梳洗、帮老人打扫卫生等,家长和孩子共同践行体味 “孝”;“绿行之环保多举”系列,家委会组织去甘棠江公园清扫垃圾,自购鱼苗放生等。“分散式”则是指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活动,比如结合学校设计的“慧乐假期”开展“家风家训我践行”的社会实践活动,家长与学生共同制订践行家训、家风的行动目标与计划,记录家庭践行情况等。更多的个体家庭则是将家风、家训渗透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当中。班主任老师则采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其中,共同制订、指导、督查各种活动的开展。
形式多样而又主题鲜明的活动,为家庭提供了道德滋养、精神动力,家长学会了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与孩子一块儿遵守家庭美德和社会公德规范的要求,同时弘扬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3.以“传统文化润我家,红色基因永传承”为主题的班级家校共育特色构建,紧紧围绕“知、行、思”三个字的模式开展
参与该特色构建的班级可选一个或两个主题作为切入点,比如,中国传统佳节、二十四节气、体验红色桂北游等,师生、家长齐参与。“知”为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知晓背景、历史、释义等与主题相关的知识。“行”是指采取多种方式实践、体验,让文化入脑入心、见行见效。如寻找红色足迹、我知传统节日、吟唱二十四节气等。“思”则是家长、学生、老师在参与“知、行”活动之后的所思、所获、所得,可采用不同的形式与载体呈现。
学校立足学校实情,从学校和特色班级两个层面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活动内容具有针对性,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学校、教师注重参与指导、设计,家长、孩子主动参与,承担活动;家长之间有更多机会交流,让孩子学会与他人相处、合作,家长在活动中更全面地了解孩子,共同营造和谐的气氛,增进感情;教师同时能及时了解家长对学校工作和班级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共同商定整改措施,不断完善班级各方面的管理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班风,提升班级管理质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家长在家里也能树立良好的家风,构建家庭教育的魅力。学校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展示、推广特色班级的经验,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让家长对家校共育工作的认同感、参与度、支持度得以持续提高,从而提高家校共育整体效果。
家校共育仍面临着制度不完善的困境。家校共育的内容与形式受一定的局限,有些活动家长参与的面不够广。
一部分家长共育意识缺乏,以各种理由推脱、搪塞参加家校共育活动。
因此,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在制度上相关内容的不断完善,是家校共育有效开展的保障。各级政府加大家校共育的政策、知识宣传,开展家长培训,营造氛围,让整个社会都增强家校共育的意识,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学校则需要结合地域特点及校情从家校共育的顶层设计、建立家校共育的长效机制等方面精心设计,并落到实处。
从灵川县城关第一小学开展家校共育的工作成效可以看出,学校立足实情,从学校和特色班级两个层面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促进了参与者的体验感受,在实践过程中充分运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同时充分挖掘家长中的人力资源和教育资源,并根据学校实情整合、探索家校共育的途径。学校积极倡导合作方式的灵动与多元,鼓励家长参与,尽可能扭转学校教育唱“独角戏”的局面,最大限度实现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家庭与学生的互动、家庭与家庭间的同伴互助,让实践活动成为家校共育的彩桥,提高学校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相互配合,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形成教育合力,真正为学生健康成长构建良好的环境。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融合与互补、如何相互促进仍是一个永远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