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赫音
(中山市政法幼儿园,广东中山,528400)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推行以及学前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对幼儿的自主性探究和活动中的主体性越来越重视,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的质量得到了不断提升,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提高。然而,笔者在幼儿园科学区角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以及在各地参观、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园科学教育实践还存在很多问题:一些班级创建的科学探究环境只是一个可观赏的环境,不能为幼儿提供探究的实践机会;科学区角投放的材料缺乏目的性、层次性;教师缺乏实践指导和资源支持;活动开展形式化、表面化。这使科学区角活动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因此,教师想要班级科学区角活起来,就要考虑如何投放科学区角活动材料,如何有效指导幼儿进行科学区角活动等问题。
科学区角的创建以给幼儿自我观察、自主探究、自我学习以及和同伴进行合作游戏为首要前提,因此,班级的科学区角创设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室内的以实验操作为主要内容的探究活动区。活动区内有水、声音、电、磁、光、影等内容,如可开展沉浮小球、沉浮实验、土电话、哪里磁力大、灯泡亮起来了、静电实验、皮影剧场、多米诺骨牌、翻跟头的小胶囊等实验。这一探究活动区角内还要有观察认知与操作相结合的材料,如人体模型、动植物、树叶、昆虫、各种各样的石头等。教师还可以投放科技、设计制作类的材料,如电动迷你甩干机、污水处理设备、降落伞材料等。探究活动区角内的材料提供要遵循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二是室外的种植区和饲养区。在种植区,教师可以让幼儿收集一些叶子、花瓣等,在种植区和幼儿一起种植种子,引导幼儿观察种子的发芽过程,让幼儿在照料植物的过程中观察其外形特征。在饲养区,幼儿可以饲养蚕、小乌龟等小动物。这样,幼儿园内科学区角环境既有室内的也有室外的,有利于幼儿动手探究和观察认知,能够美化、丰富班级环境,给幼儿提供一个探究活动的空间,真正满足幼儿探究的需要。
目前,很多幼儿园的课程是主题渗透式课程,教师可结合主题课程的开展与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材料投放。例如,在主题活动“植物王国”开展前,教师可提供各种各样的叶子,让幼儿观察叶子的外形、叶脉,闻闻叶子的气味,了解哪些叶子是单片生长的,哪些是对生的。同时,在班级的种植角,教师可以设置观察的尺子,提供记录板,让幼儿每天观察植物生长速度,并进行记录和比较。这样,科学区角的材料既能贴近主题活动内容,又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区角里,同一种性质的材料对于不同的年龄段、不同水平的幼儿而言,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提供不同层次的探究材料。例如,在开展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时,教师可根据磁铁能吸铁的特性,磁铁的穿透力、磁铁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现象等,有计划地提供有层次性的材料:为能力弱的幼儿提供“神奇的磁铁”游戏材料,让幼儿通过探究分类发现磁铁能吸铁的特性;为能力中等的幼儿提供“走迷宫”游戏材料,让幼儿通过游戏探究磁铁穿透力大小与被穿透物体的厚薄的关系;为能力强的幼儿提供“磁力小车”游戏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磁铁相吸和相斥的原理。再如,科学活动“小灯泡亮起来”。教师可提供多个电池,引导幼儿进行电路连接,当灯泡亮起来后,让幼儿猜一猜不同电量对灯泡亮度的影响,并鼓励幼儿进行实验。这样,教师提供了有对比的材料,能加强幼儿的探究欲望,也为探究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新颖有趣的材料能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例如,在科学活动“影子游戏”中,教师可在班级的角落设置一个影子房,提供一些小动物影子图,让幼儿玩皮影游戏,探索影子的产生和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幼儿自制材料,引导幼儿根据自己想要表演的故事进行皮影制作;提供透明的彩色水瓶子,进行魔术游戏,让幼儿了解光通过透明物体会呈现出透明的影子的现象;制作星星盒,引导幼儿用手电筒照射纸盒到天花板上,让幼儿在教室里感受“满天繁星”。
幼儿对科学的探究是不断循环的,他们会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进而进行新的探究。因此,教师要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和发展水平,给予幼儿适宜的指导,促进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发展幼儿的探究能力。例如,关于水的探究:小班幼儿在玩水时会发现有的材料浮在水面上,有的沉到水里了;中班幼儿能尝试将浮在水面上的材料沉到水里;有些幼儿在探究过程中会发现两块湿的木块能紧紧地贴在一起。教师要了解《指南》中科学领域指出的各年龄段幼儿的关键经验,引导幼儿与材料有效互动,进而引导幼儿进行深度的学习与探究。
在幼儿探究的过程中,用问题引导幼儿,有助于幼儿进行有效的实验。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中,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怎样能让影子变大?怎样能让影子变小?变大的影子你感觉怎么样?变小的影子呢?”有了这些关键问题,幼儿在活动中就会有意识地探究,一步一步对影子进行研究和学习。通过探究,幼儿可以发现:物体离光源较近时,影子会变大,影子会模糊;物体离光源较远时,影子会变小,影子会清晰。
教师在幼儿探究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适时介入,给予幼儿间接性的、有效的指导。例如,在科学互动“测量小手”中,教师可以让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测量手的大小,但在操作时,常有幼儿用材料玩“穿珠子”的游戏。这时,教师可与幼儿一起探索,如向幼儿提出问题:“用珠子怎么知道手的大小,数一数,你的手可以抓几颗珠子?”当幼儿只用软尺这一种方法测量手的大小后不再进行深入探索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多角度探索和发现,可以问:“用软尺怎么知道手的大小,我们再用绳子试一试,你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手的大小?”如果幼儿提出需要回形针、铅笔等其他测量工具,或者使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身体其他部位时,教师应及时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总之,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判断幼儿所需,尽可能地为幼儿搭建强有力的科学学习支架,不断促进幼儿探究能力的发展,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
在分享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探究活动过程,讲述自己或者同伴们解决问题的过程、步骤和方法。例如,在科学活动“有趣的影子”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讲述在探究过程中怎么让影子变大和变小,以及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现象。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小结式的评价强化幼儿的探究行为,巩固幼儿建构的新的科学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