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行知生活理论,铸造语文高效课堂

2020-03-04 03:09:12李佩玲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225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9期
关键词:爬山虎陶行知文本

李佩玲(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西区校 225100)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一直倡导生活教育,主张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生活情境,教学生丰富的语言知识,让学生在生活实践探索和人文交流中丰富积淀、掌握规律,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

一、尊重基础,联系生活,制定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整体性纲领,是教师之教和学生之学的风向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对学生而言,教材中的语文要素具有强烈的抽象性特征,这与小学生以形象性思维为主体的思维特质有着较大差异。因此,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的方向和目标,目标的设定就需要从文本内容出发,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从而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夯实最重要的基础,更好地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高效生长。

以统编版六上七单元为例。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既然是艺术之美,整个单元所编选的课文就涉及不同的艺术形式,如《伯牙鼓琴》中的古琴艺术,《书戴嵩画牛》中的绘画艺术,《月光曲》中的音乐艺术以及《京剧趣谈》中的戏剧艺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单元教材所设定的语文要素。鉴于此,教师在设计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时,就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联系。比如,教学《京剧趣谈》时,将单元语文要素原封不动地搬运过来,直接定位于体会京剧形式的艺术,这对很多学生来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和意义。由于目标无法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学生以现有的认知能力,并不能直接关注文本内容,这就导致原始经验和教学目标之间存在差距。因此,教师就需要与学生的生活进行联系。比如,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通过影视剧作品和生活经验积累,已经对京剧有着一定的直观、感性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将目标与学生的生活原始积累进行匹配,重在让学生了解京剧所不为人知的一面,感受作者是怎样将戏曲艺术的“趣”表达出来的。

只有与生活和学生的知识储备进行巧妙对接,语文教学目标才能真正为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服务。

二、历练方法,依托生活,形成自主意识

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培养需要得到教师的关注。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教学生语文知识,丰富学生的积累。因此,教师可以紧扣文本,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探讨,取长补短,链接生活,掌握学习方法。

比如,《大自然的声音》是统编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作者以生动的描写、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大自然中各种不同的声音,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描写“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时,写出了这样的语句:“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当狂风吹起,整座森林都激动起来,合奏出一首雄壮的乐曲,那声音充满力量,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威力。”如何才能感受文本所描写的风的特点?教师鼓励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针对自己所采用的方法和感受展开交流。交流中,不少学生都联系生活,思考“微风吹拂”下,声音是如何“温柔”的,或感受“合奏的气势磅礴”。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教材中的课文为载体,巧妙地与文本内容和自身的实际进行联系,更好地推动了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三、高度融合,联系生活,形成情感共鸣

语言的感知与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在生活中形成的感受,就是认知素材的积累。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充分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感受,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统编版六上《草原》一文的最后,老舍虽然着力不多,却真实展现了人们依依不舍的深情,营造了“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氛围与情境。此时,教师组织学生从生活中搜寻相关素材:你是否有过这样与人依依不舍的感人经历?学生想到了在生活中与亲朋好友离别的场景,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与文本形成了情感共鸣。

语文的外延即生活。学习课文,就是用课文中的内容指导生活实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尊重学生,融入生活,激发创造潜能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将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文本内容,积极开展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思维,更好地推动学生语言思维的高速发展。

比如,统编版六上第四单元是一个典型的小说单元。其中,微型小说《桥》作为这个单元的开篇之作,其情节设置、语言特点以及环境描写,都彰显了小说的鲜明特点。这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其中,小说的情节设置与环境描写都是为凸显人物形象而服务的。因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体悟和思考,从环境和情节入手,感受老支书的人物特点。但如果仅仅就是读一读,学生所感受到的人物形象基本都是概念性的肤浅认识。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搭建多维的实践平台,从更加立体的视角去关注人物的内在特点。比如,给课文中的老支书召开追悼会,邀请你给这位老支书撰写悼词,你会怎么写?因为文本中并没有提供现成信息,学生需要广泛地思考、积极地创新。此时,学生的大脑快速运转,点燃创新思维,从不同维度、不同方面,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感受,提高了语言素养。

五、迁移实践,紧扣生活,强化认知思维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就不具有生命力。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中,“教学做合一”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要旨就是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教材中,止步于书面内容。陆游曾经训诫自己的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教材内容,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推动学生实践素养的提升。

比如,统编版四上的《爬山虎的脚》一文中,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写了爬山虎脚的外形。但对于其中的很多关键词语,学生在阅读中常常忽略,这导致他们并不能准确地理解词语。因此,教师可以找来爬山虎的实物,鼓励学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找到爬山虎隐藏在深处的“脚”。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拿出实物“按图索骥”,找到关键词语,不仅明晰了语句所表达的意思,也了解了爬山虎脚的外形,提升了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与思考能力。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积极贯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将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核心之处,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实践操作进行了整体性融合,更好地推动了学生实践素养的发展。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的不断改革中,仍旧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语文教师要充分研究生活教育的内涵,将其与当下的教学实际进行统整、融合,铸就高效课堂。

猜你喜欢
爬山虎陶行知文本
爬山虎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华人时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03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