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ar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性护理对骨盆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及肿胀疼痛的影响

2020-03-04 07:20毛亚娟潘攀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骨盆血栓静脉

毛亚娟 潘攀

骨盆骨折是骨科常见严重外伤,约占骨折总数的1%~3%,且超过50%的骨折患者伴有合并症及多发伤[1]。其致残率为50%~60%,病死率高达10.2%[2]。临床研究[3]发现,低能创伤造成的骨盆骨折多为稳定性骨折,而高能外力造成的多为不稳定骨折,Young-Burgess分类根据损伤机制及严重程度将骨盆骨折分为分离型(APC)、压缩型(LC)、垂直型(VS)、混合外力型(CM)4类,而AO分类根据骨折位置及形态特点将骨盆骨折分为A型、B型、C型3类。临床治疗骨盆骨折以手术方式为主,并根据骨折位置、病情确定具体入路及固定方式,如前方固定、后方固定等。因骨盆骨折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加之盆腔静脉损伤及制动,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对病情恢复影响较大。本研究在骨盆骨折手术后患者中应用Autar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性护理,探讨其对骨盆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及肿胀疼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骨盆骨折术后患者90例,纳入标准:经X线、CT及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骨盆骨折;符合骨盆骨折临床诊断要点;确定行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未出现深静脉血栓,且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排除标准:伴有其他部位骨折;伴有凝血功能障碍;下肢瘫痪;存在认知、沟通功能异常。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36~52岁,平均(43.29±6.29)岁;骨折分型:A型16例,B型13例,C型16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3例,交通事故伤22例,高处坠落伤10例。观察组中男36例,女9例;年龄33~50岁,平均(43.44±6.04)岁;骨折分型:A型14例,B型16例,C型15例;致伤原因:重物砸伤11例,交通事故伤20例,高处坠落伤1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调整术后体位;主被动运动、下床活动、康复知识教育、自护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Autar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性护理,具体方法如下:

1.2.1 Autar风险评估 (1)Autar评分表。选用Autar评分表评估骨盆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量表包括7大危险因素,分为年龄(0~5分)、BMI(0~4分)、运动能力(0~4分);手术类型(1~4分)、创伤风险(1~4分);危险因素(1~4分);高危病因素(0~7分),最高分32分[4-5]。(2)Autar风险分级。术前2~3 d,护理人员借助Autar评分表评估患者深静脉血栓风险,并结合评分实施分级,如总分≤10分,为低风险;总分11~14分,为中风险;总分≥15分,为高风险。本组患者低风险18例,中风险20例,高风险7例。(3)分级预防干预。护理人员根据风险分级确定监护力度及后续评估频次,低风险组预防措施有:DVT预防运动、足部温浴按摩;中风险组预防措施有DVT预防运动、足部温浴按摩、经皮电刺激;高风险组预防措施有DVT预防运动、足部温浴按摩、经皮电刺激及间歇充气加压泵(IPC)联合足底动静脉泵治疗(AV)。

1.2.2 IPC联合AV治疗 术后第1天起,即针对高风险组患者实施IPC联合AV治疗,具体操作如下:(1)IPC治疗。为患者佩戴压力护腿套,启动IPC开关设置仪器参数,压力值为20~40 mmHg,充气状态下护套圆周压为0~40 mmHg,持续治疗0.5 h,询问患者自身感觉,据此调节护套圆周压,每天2次,直至患者能下床活动[6]。(2)AV治疗。在双侧足底铺设充气垫,设置足底动静脉泵参数,脉冲压力为130 mmHg,间隔时间为3 s,治疗时询问患者下肢感觉,据此调节脉冲压力、脚套松紧度,每天2次,每次30 min[7]。

1.2.3 DVT预防运动 (1)踝泵运动。术后8 h起,监测患者体征指标并询问其自身感觉,如均正常,则可指导其开展踝泵运动。跖屈背伸运动:引导患者取平卧位,双足保持放松状态,根据护理人员指令踝关节缓慢均匀用力以勾起脚尖,实现背伸并保持6~8 s,而后缓慢下压脚尖,实现跖屈保持6~8 s,反复练习12组,每天2~4次;旋转运动:指导患者以踝关节为中心,开展由“屈、内翻、伸、外翻”系列动作构成的旋转运动,至最大限度时保持4 s,每天2次,每次4~6组[8]。(2)股四头肌泵。术后12 h起,指导患者开展股四头肌泵运动,包括等长收缩运动、非负重直腿抬高。等长收缩运动:患者取平卧位,保持膝关节伸直,紧绷大腿肌肉约8~10 s,而后恢复放松状态8~10 s,反复练习数组,每天2~4次;非负重直腿抬高:患者取平卧位,均匀用力以上勾脚背,保持腿部伸直,缓慢抬高至20 cm处,保持8~10 s,而后缓慢放下,每天2~4次,每次20组,双下肢交替练习[9]。

1.2.4 足部温浴按摩 (1)下肢熏洗。熏洗方:当归、川穹、没药、木通、生草乌、生川乌、伸筋草、鸡血藤各45 g,由中药科统一煎煮并制作成熏洗药袋,护理人员取熏洗药袋倒入熏洗桶并加适量热水,调节温度为45 ℃,指导患者放入下肢进行熏洗,每天1次,每次20 min[10]。(2)推拿按摩。完成足部熏洗或常规足浴后,选取足部、小腿、大腿、足三里等部位,采用捏、揉、搓、摩等手法进行推拿按摩,双侧下肢交替进行,每天2次,每次8~10 min,根据患者自身感觉反馈调节按捏力度[11]。

1.2.5 经皮电刺激干预 选用ES-420型的经皮电刺激治疗仪,脉宽为50~250 us,可调频率为1~150 Hz,选取血海、合阳、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用75%的酒精对所选穴位实施擦拭消毒,而后在对应性穴位粘贴电极片,构成4组治疗通道,接通治疗仪,选择肌肉电刺激模式,治疗频率为20 Hz,脉宽为250 us,询问患者感受并调节刺激强度,促使股四头肌、腓肠肌产生轻微颤动,每天2次,每次20 min[12]。

1.3 观察指标 (1)深静脉血栓发生。护理人员参照“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NICE指南”中相关标准[13],结合超声、造影等检查诊断患者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肿胀疼痛。护理人员统计两组患者术后1周内骨盆骨折术肿胀、疼痛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χ2检验。检验标准α=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表1)

表1 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例(%)

2.2 两组术后肿胀、疼痛发生率比较(表2)

表2 两组术后肿胀、疼痛发生率比较(例)

3 讨 论

深静脉血栓是骨盆骨折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盆腔静脉损伤及制动属于血栓高危因素,相关数据显示,骨科手术中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45%~70%,病死率为0.5%~2%,且深静脉血栓中肺栓塞发生率为2%~10%[14]。深静脉血栓发生对患者病情恢复、肢体功能均产生了严重影响,故除坚持抗凝治疗外,还需加强对风险因素的评估分析,据此采取预防措施。

本研究在骨盆骨折术后患者中应用Autar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性护理,借助Autar评分法评估术后深静脉血栓风险,并将其分为低、中、高危3组,据此进行临床护理,积极采取预防性措施,包括DVT预防运动、足部温浴按摩、经皮电刺激、IPC+AV治疗。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人员术前2~3 d基于Autar评分表评估深静脉血栓发生风险,能有效识别风险因素,并对不同风险级别实施相应干预,能有效防控深静脉血栓发生;研究指导患者开展DVT预防运动,包括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泵,能基于肌肉群活动对静脉血管实施挤压作用,促进血液向心流动,防止血管内血液瘀滞,能减少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护理人员开展足部温浴按摩,能有效刺激经络,具有通络化瘀作用,可改善血管弹性,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借助经皮电刺激治疗仪实施治疗,基于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相应肌肉,促进肌肉主动运动,能显著改善下肢血液循环状况,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观察组患者肿胀、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指导开展踝泵运动及股四头肌泵运动,能实现对机体状态的有效调节,可促进肌力恢复、加快血液流动,防止血液瘀滞,进而缓解肢体肿胀、疼痛[15];护理人员开展足部温浴按摩,基于皮肤穿透吸收及经络传导作用,使中药直接作用于穴位,能有效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可防止肢体肿胀、疼痛。

综上所述,Autar风险评估联合预防性护理在骨盆骨折术患者中的应用,能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发生,可缓解肿胀、疼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骨盆血栓静脉
腰静脉及腰升静脉变异一例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DCA循环法的应用实践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痛经,当心是骨盆歪
6岁儿童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和验证
“翘臀”腰疼,警惕骨盆前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