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旭东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神经外科,湖南 长沙 410000)
脑出血是严重的脑血管疾病,致残及致死率高。出现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的障碍,表现为下肢肌力下降、协调性及稳定性变差等情况,容易跌倒、撞伤等,严重威胁健康及生活质量[1]。在脑出血后6个月内为后遗症早期,积极进行康复功能锻炼,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早期平衡功能护理干预是早期康复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循序渐进地训练肌力及平衡能力,提升肢体康复效果[2]。本研究分析早期平衡功能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出血患者平衡能力的影响。
将2019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神经内科治疗的92例脑出血患者后遗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46例,男26例,女20例,年龄41~78岁,平均(61.3±11.2)岁,病程1~5个月,平均(2.8±1.1)个月;对照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0~79岁,平均(61.6±11.5)岁,病程1~6个月,平均(3.0±1.3)个月;所有患者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处于后遗症期,遗留肢体运动障碍,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晰;排除合并严重躯体疾病、需要长期卧床、意识或听力障碍等;组间的年龄、性别、病程等对比,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指导患者自行在家进行日常生活锻炼,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日常生活的各项活动,要求患者每次活动20 min,2次/d。观察组使用早期平衡功能护理干预:①早期平衡功能训练从生命体征及神经系统症状稳定2 d以上再开始,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床上被动或主动全范围关节活动,20 min/次,2次/d。②坐位训练在肌力达Ⅱ级后开始,指导患者以健侧带动患侧坐起,护理人员在旁协助;并行患侧关节、肌肉的等长和等张练习,30 min/次,1~2次/d[3]。③坐位平衡训练和体位转换训练在患侧肌力达Ⅲ级后开始,逐渐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和步行练习,45 min/次,1~2次/d。④逐步增加平衡训练的难度,适时添加负重带肌力训练,每周电话随访1次,每月上门随访1次,鼓励并督促患者完成平衡功能训练[4]。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inetti平衡与步态量表评估护理前后的平衡功能,总分0~56分,得分越高平衡力越强;Tinetti评分总分0~28分,低于24视为存在平衡障碍,低于15分有跌倒可能,得分越低平衡力越差;护理前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估上肢及下肢功能,上肢66分,下肢34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肢体功能越好;护理前后进行起立-行走计时测试,采用修订版跌倒效能量表(MFES)评估跌倒风险。
用SPSS 23.0,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平衡功能指标比较(分,±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平衡功能指标比较(分,±s)
注:*与#相比,P<0.05。
组别 BBS评分 Tinetti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6) 20.82±5.9726.38±7.16 19.47±2.3525.84±2.21*对照组(n=46) 20.78±6.0122.10±6.34 19.52±2.4021.96±2.6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FMA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FMA评分比较(分,±s)
注:*与#相比,P<0.05。
组别 上肢 下肢 FMA总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n=46) 21.48±6.32 36.74±7.18 15.26±3.75 26.39±4.27 36.74±6.11 63.13±4.86*对照组(n=46) 21.69±6.40 27.37±6.54 15.33±3.82 20.24±4.41 37.02±6.23 47.61±5.25#
脑出血后遗症表现为明显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早期的康复训练是改善神经功能、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手段,针对性训练有助于神经元的再生和神经突触的连接,改善神经功能,提高肢体活动能力[5]。早期平衡功能护理干预以康复护理为基础,增加平衡训练及肌力训练,不断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传导,调动休眠神经元功能,激发神经突触发芽和再生,达到重建神经回路、恢复肢体活动的目的[6]。
早期平衡功能护理干预对提高脑出血患者平衡能力有良好效果,有效促进了平衡功能和肢体功能的恢复,提高了步行能力,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