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玉娟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主院区儿科,江苏 盐城 224006)
小儿高热惊厥表现为呕吐白沫、意识不清、四肢收缩,同时伴有眼球固定或斜视、上翻等多种症状[1]。若未及时救治,则极易损伤患儿的智力,甚至还会有生命危险,而相应的护理干预更是至关重要。本文深入探究了小儿高热惊厥护理中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做如下总结。
所选对象均为我院2019年收治的高热惊厥患儿,共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为20例。对照组中男12例、女8例;年龄8个月~4岁,平均(1.49±0.48)岁;入院时体温38~40.3℃,平均体温(39.28±0.13)℃。观察组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6个月~5岁,平均(1.57±0.38)岁;入院时体温37.9~40.2℃,平均(39.12±0.11)℃。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有可比性。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应急护理、体温监测、维持呼吸道通畅等,观察组患儿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行针对性护理干预。
1.2.1 一般护理
开窗通风,保持室温在25℃左右。控制好室内光线,营造安静治疗环境。保证患儿睡眠时间的充足,活动强度不宜过大。当患儿入睡时将其头偏向一侧,以免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因而发热,患儿往往会排出大量汗液,及时为其患上干净衣物和被单,并对患儿的各项生命体征做密切观察,若发现异常马上报告医师,与之一起救治患儿。
1.2.2 高热护理
如果患儿体温过高,应立即对其做降温处理,方式可选择药物或物理。若体温已达到39℃,必须立即对头部降温,如果体温超过了39.5℃,则一定要进行全身降温。物理降温可选择把湿毛巾放在额头或大血管流经处,也可以将冰袋放置于腋下、腹股沟等处。接受冰敷时,护理人员应对其体温变化进行密切监测,假若体温在38℃以下,则未有冰敷的必要。不仅如此,也可用温水(32~34℃)又或是乙醇(25~30%)擦拭患儿手心、腋窝、腹股沟等处。因为物理降温的安全性、有效性较高,所以可作为降温的首选,并多次使用。
1.2.3 惊厥发作护理
在患儿有惊厥状况发生时,第一步应让其保持呼吸通畅,即需要解开其衣领,使之平卧,把头偏向一侧,清除口鼻分泌物,为避免其咬破唇舌,还需把裹有纱布的压舌板放在口腔上下齿间。当患儿发生惊厥时,因为呼吸受阻,所以出现缺氧的几率非常高,固需在第一时间向其输送氧气,以让大脑和机体组织缺氧的情况得到有效改善。若患儿呼吸未再出现异常后,就可对氧气流量进行调节。若患儿有发绀情况出现,且还比较严重,就可对简易呼吸器予以采用,以起到通气效果。另外,还应对患儿的意识和瞳孔变化做到。通常,惊厥发作的时间都不会很长,患儿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够恢复意识,且也未有明显瞳孔变化。但如果惊厥发生时间较长,就会让发生脑水肿的几率大大增加。所以,如果发现患儿发生惊厥的次数较为频繁,且存在瞳孔大小不一的情况,应第一时间向医师汇报,从而避免脑疝发生。
1.2.4 饮食护理
患儿应进食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且必须具有丰富的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牛奶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可适当食用。通常患儿发热后,均会大量排汗,固应注意补充水分与电解质,并让患儿多喝温水,严禁食用生冷、刺激性食物。
对两组患儿30 min内体温下降的比例、惊厥终止时间与复发情况进行比较。
本次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以%表示效果评价指标,验证则采用x2,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30 min体温下降率比对照组高,且复发率明显较低,同时惊厥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s]
表1 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比较[n(%),±s]
组别 30min内体温下降率(%)惊厥终止时间(min) 复发率(%)对照组(20) 12(60) 8.5±1.4 8(40)观察组(20) 18(90) 4.3±1.2 2(10)t/x2 14.024 12.2574 4.4825 P<0.05 <0.05 <0.05
小儿高热惊厥是急症的一种,具有很高的发病率,病情易反复。一旦发病,患儿就会有全身性的阵发强直性痉挛出现,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小儿大脑皮质尚未发育完全,还需进一步开发部分功能,若受到强烈刺激,导致的结果便是神经细胞不正常放电,最终发病[2]。如果治疗不及时,就会引发诸多严重并发症,甚至还会造成死亡。所以,除了接受临床急诊治疗,有效的护理干预也必不可少,以对患儿的各种身心需求予以满足,让临床治疗效果得到进一步强化。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针对高热惊厥患儿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较好,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