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教学三阶段 打造思维课堂三步曲

2020-03-04 10:14吴敏敏
小学生 2020年2期
关键词:悬念文本教材

⦿吴敏敏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斯滕伯格在《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这本书中提到:“知识对于任何一种思维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知识,一个人无法思维;反之,没有思维,知识又是空洞的,没有活力的。”①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课堂教学的要义,优化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的三个阶段,能更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一、课前:教学内容选择,文本解读中拓宽认知的宽度

思维课堂要实现有思考的力度,文本解读教学内容的选择很关键。选择具有思辨性,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教学内容,是实现课堂中学生深度思考的首要条件。

(一)巧用文本留白,激发想象思维 留白,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之一。语文教学中,老师也要善于抓住作者有意或无意留的“空白”,让学生在遐思神驰中去想象、去补充、去参与作品的再次创造。下面,试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一年级上册《我叫“神舟号”》为例阐述如何巧用留白。

A设计:基于现实——老师可以这样问

师:小朋友们,嫦娥姐姐说“我真想和你回家看看”,如果她真的跟着“神舟号”飞船弟弟回家了,她会看到了哪些与她当初离开时候不一样的场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现在的生活进行表达,描述他们看到的现有生活中的一景一物。这是一种既有现象的客观呈现,训练的是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

B设计:指向未来——老师还可以这样问

师:小朋友们,嫦娥姐姐跟着“神舟号”飞船弟弟回家了。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在他们回到地球时,人间又过了好几十年。想象一下,几十年过后,她与飞船弟弟回到了地球,又会看到哪些崭新的面貌?

【设计意图】两次想象说话,第一次说话指向“今天”,让学生描述今天的生活;第二次说话指向“明天”,让学生展开大胆的想象,想象几十年后的人间生活。

同样是借用文本的留白进行想象说话,B设计更具有思维的开放性,教师抓住科普童话中丰富的想象以及超越时空制约、亦虚亦实、似幻犹真的境界,鼓励学生对未定的内容进行大胆畅想。这种天马行空的幻想,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想象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采用比较阅读,提高思维穿透力 比较阅读指把内容、形式相近或相对的两篇文章或一组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开阔视野,活跃思想,又能使认识更加深刻、充分。

严监生是中国文学史上有名的吝啬鬼。这个从《儒林外史》中走出来的人物,千百年一直被人们所笑话。他临死前的三次摇头成为“吝啬鬼”最典型的特征之一。教学时,为了透过这简单的“三次摇头”看到临死前的严监生复杂的内心活动:悲痛、绝望、焦灼、愤怒、……我们就可以采取“比较阅读”的方式,将文本中的“三次摇头”与原著中的“三次摇头”进行对比阅读。

第一次摇头:

【原著】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改编后的文本】他摇了摇头。

第二次摇头:

【原著】他把两眼睁得滴滴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改编后的文本】他又摇了摇头。

第三次摇头:

【原著】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指是指着不动。

【改编后的文本】他还是摇了摇头。

名著类导读课文,编者为了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会不同程度上简化原著内容,这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原著中人物形象的魅力。引导学生将原著中的“三次摇头”与改编后文本中的“三次摇头”进行比较阅读,学生就会发现改编后的文本语言显然不能表达出当时严监生内心的焦灼、无奈与愤怒。

比较阅读作为文本解读的重要方法,为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提供了有力的抓手,也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突破口,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教学策略。

“超越开放获取”的提出者开放获取知识库联盟(COAR)强调,开放获取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方便开放获取,更是要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全球型知识共享空间,代表不同社区与区域的需求,允许所有的研究者广泛参与,同时促进学术交流的积极变革和创新。

(三)设置悬念,制造阅读期待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尤如一剂“调味剂”,会极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产生主动探究的行为②。

俄罗斯作家斯克列比茨基写过一个温暖而有趣的故事——《跑进家来的松鼠》。故事讲了小松鼠在“我”家贮存冬粮、晾晒蘑菇、垫窝过冬。那么,这个故事为什么那么有趣而温暖呢?

首先,看题目:跑进家来的松鼠?生活在森林中的松鼠怎么会跑进家来?题目本身就给读者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松鼠是生活在森林里的,是不可能过家庭生活的,这就让读者产生了浓厚的好奇之心。

其次,看内容:方糖的丢失、蘑菇的消失、松鼠的失踪。这三个连续出现的悬念,一层层助推着情节的发展,为了弄清楚那只可爱的小松鼠的最终下落,故事非往下读不可!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以上三个主要悬念中,又隐含了一系列的小悬念,如妈妈的帽子、哥哥的手套、奶奶的头巾哪里去了;纸包糖、小骨头等食物哪里去了;炉子后面为什么沙沙直响等。这些小悬念隐含在三个大悬念之中,读者在“探究”大悬念的同时,还会对这些小悬念产生丰富的联想。

通读整篇文本,斯克列比茨基正是将一个个大悬念与小悬念交织,紧密穿插在一起,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满悬念的世界,激发、诱使着读者不断地阅读下去,并在阅读中产生丰富的联想。

二、课中:巧用教学策略,教学建构中提高思考的深度

课堂,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主阵地。精彩的课堂教学,能够给学生创设主动思考、深入思考的时空,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一)探究矛盾冲突,引发思辩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矛盾点和争议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思辩意识。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7课《水》,作者马朝虎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在缺水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写出了人们对水的渴望,写到了与水相关的美好记忆。文中有一个片段:炎热的夏天,母亲打开水窖,用一勺清凉之水给我们四兄弟冲凉。那种舒服与畅快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读罢,反复品味语言,不禁要问:明明只有一勺水,要给四兄弟冲凉,这水却能“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

一勺水,是怎么做到的?文本的语言前后不矛盾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在教学时,我们对这些矛盾点进行探究,就能感受到矛盾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所带来的文本特有的张力。作为老师,不仅要充分认识到矛盾存在的意义,更要引领学生探究矛盾,利用矛盾来创设问题,使阅读与思考走向深入。

(二)精心设计提问,形成一条“问题链” 问题是课堂的核心。如果课堂上教师仍是“满堂问”,或者“三百六十五个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是低层次的,是不易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只有将问题形成一条“问题链”,才能达到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深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问题链”不是简单的几个问题的组合,它指在一定的学习范围和主题之内,教师围绕一定目标或某一个中心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而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作家萧红回忆童年跟随着祖父在园子里“劳作”与玩耍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念与对祖父的深情回忆。

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为什么萧红眼中的园子是自由的?因为萧红是自由的。为什么萧红是自由的?因为祖父的爱给了她生命以自由。祖父是个怎样的人,在她的童年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引读《呼兰河传》的结尾,让学生感悟到“祖父”这个频频出现的词语,背后是萧红对祖父深情的怀念,由此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呼兰河传》,品读萧红充满着酸甜苦辣的童年,教学戛然而止。这样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呈现“剥笋式”解构,让文本教学层层深入,学生在一次次阅读期待中逐渐走向文本的内核。

(三)寻找教材疏漏,发展批判意识 批判就是对信息的质疑或反驳,它是一种在认知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思维活动。在批判性思维训练中,教师应要求学生不拘于书本,敢于质疑。

1.敢于对权威说“不”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提出“老师,请站直了教书”。孙老师希望所有语文教师能真正地挺直了腰板教书,体现独立人格、思想自由、自我尊严、教学成熟。但是“唯教材”、“唯教参”还是当下很多老师都有的约束。诚然,教材、教参是凝聚了众多编者、专家“智慧的结晶”,但如果把教材、教参“顶礼膜拜”到两眼一抹黑,盲目跟从的程度,那就是精神上的跪拜。

叶圣陶老先生早就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供教师教学举例而已。如果我们的教师能站着平视教材,对话教材,利用教材,做教材的主人,那就真正达到“站着教书”的境界了。

2.敢于给教材“纠错”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有一篇课文叫《卢沟桥烽火》。教学时,有学生向我质疑:老师,课文中的插图不对啊!在卢沟桥事件中,最先抵抗日军的是国民党,但插图人物却是八路军。这不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嘛!

如果我们仔细考证,就会发现教材中还有类似于“穿越”的例子还有很多。假若教师都带着批判的眼光阅读教材,敢于带领学生给教材“纠错”,成为错误假定的发现者与修正者,那么广大教师离教学思想之独立也就不远了。

三、课后:教学实践,在迁移中提升拓展的力度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境界,它是个体在大脑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和思维方式。作为思维课堂的延续,课后习题的设计也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思维导图,有效巩固概念性知识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学生能运用思维导图对学过的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整理,用核心思考工具分析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探究社会焦点问题,还能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流程图练习、背诵和复述故事。

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册《3 庐山的云雾》为例,这样的思维导图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不仅涵盖了课文主要内容,更便于学生背诵记忆。

(二)举一反三,不断丰富知识体系 举一反三是一种类比思维,用已知的知识去类比和认识新的知识,知识体系就能不断建立和丰富,所谓融汇会通的秘密也在于此。

在习题的设计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立体思考、发散式思维,培养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能力,如迁移思维、类比思维、等效思维、发散思维等,都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

例如习作教学中的“补一补”(结合文本留白处进行随文写话)、续一续(对文本进行续编)、编一编(读了文本,自编故事)都是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好方法。抓住知识点、方法间的渗透与迁移,在知识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从一个“点”发散,将一个个碎片化的知识连接起来,串联出一条通道,这就是知识间建立相互联系的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的过程。

(三)超越课本,从书本走向生活 生活经验,是创新知识的内容来源。若忽视生活经验,“唯书本”、“唯课堂”、“唯学校”只能让教育走向窒息。教师要架起书本与生活之间的桥梁,让书本知识走向生活,在生活中产生学习价值。当然,这也相应地对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走出课本,对照生活,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方面学习语文、用语文的实践意识与能力。

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实践的运用,优化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教学阶段,能使课堂教学具有认知的宽度,思考的深度,拓展的力度,从而实现思维课堂的逐步形成,以此不断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

【注 释】

①[美]罗伯特·斯滕伯格.思维教学:培养聪明的学习者[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石铁,2011:3-110.

②互联网数据.悬念设置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践策略.百度学术.

猜你喜欢
悬念文本教材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重视教材探究,多法破解圆锥曲线点线距
题在书外 根在书中——圆锥曲线第三定义在教材和高考中的渗透
巧设悬念增魅力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智英赛:曹岩磊爆冷破断王林娜加冕无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