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的提升

2020-03-03 07:14邵丽莹
文教资料 2020年32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邵丽莹

摘   要: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有利于建构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将该理论引入高职校思政课,对提升当前高职校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亲和力   高职校   交往行为

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办好学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习近平在2019年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教师是否亲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教学效果好坏,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影响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目前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够亲和、教育影响力不强等问题。

一、高职校一些思政课教师亲和力不足的表现

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思政课教师具有的将自己的高尚品格和人格魅力向四周辐射而在受教育群体中产生的影响力、感染力及引导力,它是一个动态的形成过程,外在表现为受教育者对教师的喜欢、认同与信服等。思政课程的亲和力,主要产生于思政课的主导者——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亲和力主要来源于亲和的外在形象、过硬的内在学识修养等综合因素。亲和力一经形成就会吸引学生自然而然地向教师靠拢,促进师生进行有效交往,师生通过双向的交往互动增进彼此的信任与理解,这样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既能增强教育效果又能促进教师亲和力的提升,所以亲和力的生成与有效交往行为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但是,目前在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存在交往障碍,导致亲和力不足。

一是师生交流不多,彼此理解不足。目前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体间的沟通有所改善,但仍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思政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由教师单方面主导,教育内容及课程形式多为教师单一地传授知识,交流大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在师生双方长期采用单一沟通模式的影响下,高职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均不高,不愿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此外,高职生手机依赖性较强,课堂上师生缺少深入了解与相互理解。课下,师生见面时间少,很少使用新媒体手段交流,既不彼此熟知又不彼此信任,加大了课上课下沟通难度,影响教师亲和力的生成。

二是教师语言方式单一,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在高职校思政课上,有的老师虽然在课下查找了大量材料,旨在丰富教育内容,但仍以是单向对话模式为主,缺少多样性,对有认知能力差异、思维能力差异的学生用相同的语言风格,忽视学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束缚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除此之外,有的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待提高,语言形式僵化、缺乏吸引力,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降低学生对课及教育者的热情。

三是教育话语脱离生活世界,缺少情感共鸣。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擔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任务,课程相对其他课程来说更具思想性。高职校思政课依赖生活世界,它是将现存社会的道德观念、政治思想等传授给特定对象的活动。生活世界是个体生存实践依赖的空间范畴,也是主体间展开交往行为的现实基础。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有时候某些教学内容可能会滞后于人们的社会现实需求。如部分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时,内容脱离生活,多采用书本话语或口号性的话语,学生不愿意听或感觉教师不易亲近;部分教育者没有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教学时采用的案例、故事过于久远,活动设置过于理想化,学生认为不适应现代需求,得不到心理上的认同。

二、基于交往行为理论提高高职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对策

哈贝马斯是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建构了宏大的理论体系,给现代生活提供了诸多启发,尤其是他的交往行为理论。该理论旨在用交往理性实现人际间合理有效的交往沟通。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质是一种特殊性德育,集政治思想、道德意识教育于一体,课程的展开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交往,是通过交往实现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知识传导和价值引领的行为。“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亲和力是保证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基石,主要体现为理论亲和力、话语亲和力和品质亲和力。交往行为理论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亲和力、实现师生间有效交往具有指导意义。

(一)实现主体理性交往,为提升教师品质亲和力添翼。

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哈贝马斯把行为分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包括:目的行为、规范行为、戏剧行为和交往行为。前三种行为体现出了传统的工具理性,强调人对人的统治,达不到双向的理解。交往行为模式是最能达成全面沟通的方式。在交往行为中,语言是交往的媒介。借助语言,交往行为双方进入了共同的语境,立足在双方的生活世界进行沟通,达成理解基础上的认同和共识。需要注意的是,交往双方均为行为主体,以上就是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一说。在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绝对权威,学生和教师均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根据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课堂活动的“双主体”必须有平等且积极的交往行为,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形成理论认同和价值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教师提高修养、外在形象可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同,吸引学生主动向教师靠拢。

1.注重仪容仪表,促进学生认同。

高职校的学生从生理心理上讲都还属于青少年,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倾向于感性认识,缺少理性思考,师生交往时,学生会特别注意老师的仪容仪表,由此生成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对老师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老师的认可度。当认可了教师的仪容仪表后,他们会本能地产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和亲近感,提升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积极性。

亲和的教师的仪容仪表应包括以下方面:端庄的形象、儒雅的言谈举止、文明礼貌的交际方式、规范的日常行为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优雅的举止、得体的穿着、礼貌的语言等外在形象有助于在学生中建立信任。

2.发挥榜样作用,提升人格魅力。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他们不仅需要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更需要在思想品德上引领学生。品德上的引导力主要表现为教师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对工作有激情,对学生有真情,做好学生的道德榜样。对工作有激情的老师才会真正喜欢自己的工作和学生,才会主动克服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才会主动了解学生的需要和喜好,才会自觉拉近和学生的距离,才会具有品质上的亲和力。

提高品行修养,提高人格魅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思政课教师的品行修养和人格魅力是增强亲和力的关键,具有良好品行的老师可以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以此释放出强大的亲和力。思政课教师应该是社会道德的楷模,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做人光明磊落、品行端正。在工作中讲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对待学生公平公正,并且能理解尊重学生,以自身的人格力量形成亲和力。

总之,强调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外在形象及内在修养,提高教师的品质亲和力,不仅可以发挥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让学生主动内化教学内容,还可以避免传统思政课上教师表演“独角戏”的尴尬现象,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促进师生有效交往。

(二)立足生活世界场域,为增强教师理论亲和力助力。

根据交往行为理论,生活世界是我们进行交往行为的舞台,给我们个体生存和社会交往提供了现实基础和背景知识,表现为符号化、客观化的语言,据此我们的沟通才可能相互理解乃至达成共识。生活世界是行为参与者彼此理解的前提。高职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漂浮在高空的虚化物,而是切切实实产生发展于生活世界的客观存在;教师及学生在现实社会中活动,是基于生活世界生活和成长的,这就为学生理解认同教师及课程本身奠定了基础,为教师提高理论亲和力指明了方向。

1.贴近学生生活,寻找理论共鸣点。

在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高职校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井喷式的知识与信息,学生兴趣多样,再想用传统陈旧的理论知识吸引学生无疑难上加难。要得到学生欢迎,教师要想具有理论亲和力,必须拥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超高的文化素养。除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外,还必须善于观察,注重学习,自我充电,不断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视野,使自己的知识储备、理论素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学生对思政课的要求,力争成为“多面手”。理论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教师找到和学生的情感共鸣点,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益帮助。

2.巧用实践探索,解决现实问题与挑战。

理想状态下,高职生与教师借助课堂的双向活动可以实现教学目标,但在实际生活中因双方背景知识及认知特点存在差异,彼此沟通或多或少存在障碍。高职生偏向于感性认知,较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特别是网络上负面信息的干扰,负面信息与教师课堂上展示的主流信息存在差异,一些学生会心生困惑。如果此时教师不敢直面这些问题与挑战,选择避而不见或者用一些假大空的理论搪塞学生,就会降低教师的影响力及感召力,造成学生日后价值判断和选择的困扰。高高在上的理论并不具有亲和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经过学生生活检验了的理论才是学生需要的理论,才是今后会被认同并长期践行的理论。教师应该直面学生在信息冲击下的思想问题和困惑,利用专业理论知识,改单一灌输为主动探究,辅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让教学来自生活、回归生活。

(三)善用平等沟通话语,为强化教师话语亲和力赋能。

语言是交往的重要媒介,行为主体双方在交往行为中,借助建立的理想言语情景,依靠语言的交流沟通,达成有效交往。那么如何建立理想的言语情景呢?哈贝马斯认为,需要借助有效性的语言。语言的有效性是行为交往的基础与前提,言说者应该态度真诚、话语内容真实正确且可领会。此外,在交往过程中,言语者和听众应具有相对公平对等的地位,相互关注,达到二者的有效沟通和相互理解。如在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通过话语与学生进行交往。若课堂上充斥着教师单向的灌输话语,就无法实现师生有效沟通,教师话语有效性缺失,教育教学效果甚微。

1.文本变人本,增强教育话语的效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教师话语呈现文本化的趋势,呈现“唯上”“唯书”的特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受到打压,差异性不被重视。在交往理论的指引下,课堂实现师生的主体间性,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关注学生现实需要,给学生机会进行话语表达,宣泄自我情感,使教育话语以教师表达为主、学生交流为辅,让教育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成果,增强教育话语的有效性。

2.理性融感性,增加教育话语的温度。

高职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学科,决定了教育话语理论性较强,但是没有情感包裹的话语有时难以得到认同和理解,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再就理论讲理论,要从学生生活出发,从自身经验出发,让學生看见一个既具理性智慧又有感性思维的教育者,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隔阂和障碍,使教育话语“软着陆”,达到彼此心灵的自由和人性的解放。

参考文献:

[1]“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习近平提出这些新要求[N].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319/c164113-30982888.html

[2]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行为合理性与社会合理化[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课题信息: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融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研究”(2019SJB165)。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反思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措施
构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的新思考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基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