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寒松
摘 要: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又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卓越创建者。其理论包括《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等,其中《画云台山记》主谈山水画,是一篇构思绘画的设计方案的文章。文章通过对顾恺之画论的研读,就《画云台山记》中关于色彩的理念、特点以及运用等进行分析总结。
关键词:顾恺之;《画云台山记》;随类赋彩;随心赋彩
众所周知,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多种思想、多种文化交织、碰撞的时期,也是“人的自觉”及“文的自觉”的时代,《画云台山记》就形成在此大背景下。由于顾恺之生活在玄学盛行的时代,亦深受道家玄学的影响。《画云台山记》取材于道教祖师爷张道陵(天师)七试弟子的故事。全文设计了三段山——东段、中段、后段。以中段的云台主峰及天师与弟子为中心,构图设计非常周到,一峰、一石、一崖、一冈,天空、倒影、布局、设色,如何布置人物、如何点缀鸟兽都有极为详尽的阐述。笔者从色彩理念、色彩特点和色彩运用这三个方面阐释《画云台山记》中的色彩。
一、《画云台山记》中的色彩理念
通观《画云台山记》全篇不难发现,关于色彩的构思,文中首先写道:“可令庆云西而吐于东方,清天中,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竟素上下以映日。”写出了晴空里云与山相互掩映。接着转入设色,天及水的颜色尽用青色渲染,以衬托晴空的太阳,但云称为“庆云”,意为五彩祥云。《列子·汤问》有云:“庆云浮,甘露降。”庆云也通卿云,在封建社会是祥瑞的意思,不难看出,作者的设色理念在一开始就体现出道家对自然的审美感受。紧接着“作紫石如坚云者五六枚”,“西连西向之丹崖,下据绝涧。画丹崖临涧上”,“凡画人,坐时可七分,衣服彩色殊鲜微”,“丹砂绝崿及荫”,“可于次峰作一紫石亭立”,“后一段赤岓”,“其侧壁外面,作一白虎”等等。从一开始大面积的青色山水,到后面的“丹崖”“紫石”“丹砂绝崿”“赤斫”“白虎”“彩衣”等等,其中以丹、朱及紫为主色,整幅作品使用了灿烂鲜明、赋彩艳丽的色调。顾恺之之所以会有这样的道家审美理念,是因为其深受佛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这种审美理念与前文所提他生活在玄学盛行时代,受道家佛家的影响不谋而合。此种色调当是为了写出“仙山”景物灿烂,从而宣扬与道合真、形神俱妙、得道成仙的教义思想。《画云台山记》的色彩安排和处理都紧紧围绕道佛重彩这一中心展开。画作的背景尽用青色,又有红色的山崖、紫色的石头、五彩的云,色彩绚丽明亮,与敦煌壁画的颜色不尽相同。《画云台山记》只是构思,并未画出来,结合顾恺之的描述与他的作品来看,《画云台山记》应是青绿山水的开创者无疑(尽管只是作为人物画背景,并未作为山水画独立存在)。
二、《画云台山记》中的色彩特点
山水画始于重视设色,所以古时称画家为“丹青”(丹即朱砂,青乃蓝靛,两种颜色皆是绘画常用的颜色)。古时设色是画家们必备的基本绘画技巧,《晋书》中有言,顾恺之“尤善丹青,图写特妙”,南齐画家谢赫更是将“随类赋彩”作为“六法”中的第四法。
在说《画云台山记》中的色彩特点之前,我们先大致了解下山水画设色的发展历程。顾恺之生活在魏晋时期,此时山水画并未作为一门独立的国画画科而存在,通常被用作人物故事画的衬景。顾恺之当时的人物画造型准确精细,色彩鲜艳富丽,他的山水画作为人物画背景,自然细密精致,绚丽多彩。从顾恺之的传世之作《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中不难看出,人物设色注重朱色,山水设色注重青色和绿色。到了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趋向成熟,此时青绿山水已经发展成熟并且打开了新局面。除此之外,還出现了金碧山水、浅绛山水、水墨山水等,此时的用色强调水墨为主、淡彩为辅。
通读《画云台山记》,再结合顾恺之的两幅传世佳作,即《洛神赋图》《女史箴图》,不难发现,顾恺之山水画设色特点是有勾勒、无皴法、色彩浓重,带有明显的平面韵味和装饰效果。当时中国画(包括人物画及作为人物画背景的山水画)的着色注重事物的固有色,并非像西洋画那般注重光影和明暗的变化。《画云台山记》中的色彩构思主要是勾勒平涂的填充,虽没脱离颜色鲜亮的艺术特点,但是文中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都有颜色之间的呼应,整幅画作色彩和谐统一。文中的用色构思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不求斑斓,但求绚丽,注重色彩却又不局限于色彩,用色特别讲究沉稳冷静,注重色与色之间的和谐。
三、《画云台山记》中色彩的运用
(一)“随类赋彩”
尽人皆知顾恺之画论中的“以形写神”,殊不知除此之外也应包括“随类赋彩”。细读《画云台山记》全篇,文中景物的色彩鲜艳明亮,富丽堂皇,变化有趣且又浑然一体。其中色彩大致上都是“随类赋彩”“以色貌色”的。“彩”要“随类”而“赋”,也就是说色彩要忠于客观物象。当然,忠于客观事物不等同于绝对忠于客观事物,也不是绝对忽略作者本人对色彩的理解。
(二)“随心赋彩”
绝对地、机械地、呆板地,丝毫不变通地去平涂一个客观物体的颜色,这绝不是一位有思想的画家的所作所为。用现代的技术来讲就是一版复印机。在绘画设色的过程中,绘画者仔细洞悉物象的固有色,加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历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再遵循画面的构成和需要,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将一幅带有浓厚情感的作品展现给世人。依据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中所述,晴空碧水,尽用空青;绝崿山崖,则用朱砂;岩石楼榭,当用紫色……就像《山静居画论》著者方薰所说“设色妙者无定法,合色妙者无定方。明慧人多能变通之。凡设色须悟得活用。活用之妙,非心手熟悉不能。活用则神彩生动,不必合色之工,而自然妍丽。”顾恺之在《画云台山记》这篇画论中所讲到的色彩搭配,显然花费了足够多的心思。虽然顾恺之以画人物画而被世人所熟知,但他留下的画迹中却常常出现山石草木、楼台亭榭,其色彩搭配、置陈布势也别具一格。《世说新语·言语》中有关顾恺之的记载:“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笔其上,若云兴霞蔚。”所言可能正是天台山的风光。从这些诗词句中能够看出顾恺之在游历山水时,对自然风景流露出的喜爱赞美之情,并将这种赞美与情感表现在他自己的画作中。
(三)“随境赋彩”
中国画不像西洋画那般讲究光感、形体和空间,而是讲究意境。既有意境,色彩便要随“境”而赋。《画云台山记》是一篇以道教张天师七试弟子为题材的手记,文中有言:“画天师瘦形而神气远。”是说要把天师画得清瘦些,画出仙风道骨,飘飘若仙,高深莫测。可见,作者想要表现出一种仙人居住、山水清幽的意境,更想要表现一种人与自然相生相息的意境。《画云台山记》这幅构思的山水画,大范围呈现出来的色彩是青绿色,青绿色既体现了自然的色彩,也体现了整幅画作的灵气。作者在写下“凡天及水色尽用空青……”之前,也考虑到将客观的自然景物和主观的生命情调相融合。
在色彩的构思上,作者精巧地布色,既遵循了客观物象的固有色,也结合了自身的游历与情感,最后还结合了画中人物的道家思想,色彩可谓灿烂富丽,实为一个神仙居所。如图所示,云台山(“云台山”在我国有三处:一曰四川苍溪县,二曰江苏灌云县,三曰江宁陶吴镇,至于哪座山尚无定论。笔者以为应是四川苍溪县东南,因《太平寰宇记》有言:“云台山一名天柱山,在四川苍溪县东南三十五里,接阆中县界,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汉末张道陵在此学道,使弟子王长、赵升投身绝壑,以取仙桃。长等七试已讫,九丹遂成,随陵白日升天。”)的自然景象固然很美,也有其美好鲜活的境界,但最终经过顾恺之的再创造,才成就了画的意境。
四、结语
从顾恺之《画云台山记》这幅创作手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画家不凡的艺术功底。顾恺之在文章中不单单对色彩的设计用心良苦、殚精竭虑,在构图的安排上也是用心用意,殚思极虑。从中我们还能够感受到魏晋时期玄学道家思想占主流,顾恺之更是深受佛家影响,《画云台山记》中的取材、设色、布势均有崇尚自然的痕迹。作者赋予一个简单的道教故事深邃的构思、精妙的设色,更是把得道升仙的“美”融入其中,道家感性的美加上自己理性思维的创新,最终呈现出一幅手记留给世人。
参考文献:
[1]李祥林.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朱良志.中国美学名著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周积寅.中国画学精读与析要[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
[4]葛路.中國画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