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真
〔摘要〕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和灵魂,也是新时代文艺工作的逻辑起点与根本价值取向。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人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的原则,创作出有品位、有格调、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高水平的优秀文艺作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关键词〕 文艺创作;人民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艺工作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1-0117-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将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作为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社会主义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榮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增加了前进动力,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实现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和人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的原则,创作更多让人民满意的文艺精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对内的感召力、凝聚力,不断创造出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一、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文艺的人民性概念最早始于19世纪初,被学界认为是文艺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并且被实践证明是一个客观真理。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指出,物质生产是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并且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提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文艺事业要发展,首先必须明确文艺工作具体是为什么人服务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区别于其他文艺理论的根本性标志。
(一)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民主体性思想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价值指向确立与形成的思想基石。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理论,正是由于这种异化理论的产生,促使他意识到被“变成了畸形”的工人才是真正通过劳动“创造了美”的主体,并强调只有克服这种异化,工人才能真正有权享有美的成果。因此,他将劳动看成是人的本质属性,通过对人的审美活动和劳动活动的联系,把对美的起源的探索建立在人的实践主体论基础之上,阐述了美的起源问题。恩格斯认为革命艺术家的创作还应该基于当前现实,将文艺创作立足于人民,时刻牢记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其他一切利益。基于此,他提出了文学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指明了新的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人民性的重要思想,明确强调社会主义的写作是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并将当时俄国无产阶级文学中所体现的人民性看作是最高阶段的人民性。他指出:“艺术属于人民。它必须深深地扎根于广大劳动群众中间。它必须为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从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愿望方面把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得到提高。” 〔1 〕
(二)牢牢把握人民性这个党的文艺思想的灵魂
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建党初期就明确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建党理论所决定的,要求党员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当首先想到党和人民的利益,在为人民服务的历程中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秉持这一宗旨,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文艺事业发展的态度始终是一致的,始终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文艺事业是要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的,人民主体性是文艺的核心思想。他强调,革命的文艺是人民生活在革命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的文学艺术的原料,经过革命作家的创造性的劳动而形成观念形态上的为人民大众的文学艺术” 〔2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事业是属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创作的成果也应当由人民群众共享。他还指出:“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 〔3 〕211习近平总书记与时倶进地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一步深化了文艺是为最广大人民服务的基本思想,再次重申了文艺的人民性,强调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关键在于正确处理把握好艺术与人民的关系。文艺创作必须立足于新时代的人民生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 〔4 〕。社会主义的文艺就其本质而言是属于人民的文艺,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是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力量。人民是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的需求。文艺的创作方法来源于人民生活,我们要时刻牢记文艺创作的根本宗旨,即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作,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三)始终坚持与人民心意相通,创作求真向善之作
马克思主义非常注重文艺的地位,其文艺理论的内核就是为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赢得历史上应有的文艺地位和美学权利。列宁指出,写作事业不能是与无产阶级总的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而应当成为由整个工人阶级的整个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成为“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5 〕。毛泽东强调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文艺工作和革命工作之间的关系,使得文艺工作在革命工作中起到宣传效果,确保革命事业取得伟大胜利。在他看来,无产阶级的文学艺术是整个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我们党必须高度重视文艺事业的发展。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指出,要把“人民”二字始终镌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旗帜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 〔4 〕。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善于创作出优秀作品,为伟大时代提供精神鼓舞。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 〔6 〕。这“两个重要”至关紧要,是我们党对文艺事业地位和作用的根本判断。一方面,将文艺事业视为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表明我们党对文艺事业的认识程度不仅仅局限于精神文明建设领域,而是将其视为重要事业来对待,认为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真正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另一方面,将文艺战线视为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表明我们党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政治警觉。我们必须在文艺战线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决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文艺服务时代、服务人民。
针对当前我国文艺领域面临的新态势和新任务,我们党高度重视文艺事业,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有力地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文艺创作要做到与人民心意相通,创作求真向善之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重点发力:其一,文艺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要做到坚持人民立场,将为人民服务融入思想中、落实到行动上,深入基层寻找可供创作的素材,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挖掘汲取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其二,文艺工作者要创作更多弘扬主旋律、传播向上向善正能量的文艺作品。要切实把握文艺创作的真实性、典型性和倾向性原则,不断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美、真精神、正能量,讴歌感人故事、英雄事迹,弘扬时代精神,通过审美形式和美的规律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现象。
二、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人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原则
对于文艺工作者如何进行创作、怎样为人民服务以及如何在文艺创作中充分体现人民性与个体性的统一问题,毛泽东认为,文艺工作者在进行文艺创作时,一方面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另一方面还要深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这样才能为我们伟大的革命事业取得胜利作出积极贡献。邓小平认为“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 〔3 〕21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4 〕文艺源于现实,也高于现实。人民的生活实践不仅是文艺创作的主要源泉,也是增强文艺作品生命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的主要源泉。“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4 〕。文艺工作者要始终与人民保持紧密联系,使文艺创作更贴近人民的生活,反映与人民息息相关的主题,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反之,一旦离开人民、离开现实生活,文艺创作将会变得苍白无力。
(一)牢记创作是文艺工作者的中心任务
文艺创作要反映人民的文化精神,也要反映时代精神。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生产就同某些精神生产部门如艺术和诗歌相敌对。” 〔7 〕艺术创作被马克思看作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即艺术生产,更加突出了艺术创作自由自觉的生产本性。恩格斯在谈到巴尔扎克的作品时,高度赞扬他的现实主义文艺风格,指出“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 〔8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重视文艺与时代的紧密联系,将文艺视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我们党在不断丰富和深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础上,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密切结合实际,形成了不同时期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阐明了革命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根本方向,称赞鲁迅文艺作品具有时代意义和时代价值,认为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邓小平提出了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主要任务、发展路径等,明确了党的文艺路线和方针,概括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时代特征,认为文艺创作只有立足于时代和历史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才能有效调动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中华文化精神。
(二)坚持与时俱进的文艺创作以更好地服务人民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 〔6 〕推进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应当立足于当前文艺事业面临的问题,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把握时代的特征、时代的脉动和时代的精神,从而更好地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要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文艺创作就必须与时俱进,创新运用各种新媒体开展文艺工作,推动“互联网+文艺创作”的新型模式的发展,推动文艺与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媒体的有机融合,以互联网传播促进创作繁荣,努力将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送到人民群众中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要以扎根本土、深植时代为基础,在观念和手段结合上、内容和形式融合上进行深度创新,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4 〕衡量一部好的文艺作品,应优先考虑它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其次才考虑它的经济效益。只有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才能真正算得上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在文艺创作过程中,要时刻将文艺工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新时代国家的发展面貌和人民的丰富生活,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文艺创新创作得到更好的发扬光大。
(三)坚持文艺创作个体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文艺是最具个体性的精神活动。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基于现实生活展开虚构、想象,才能成为真正有意义的创作。同时,一切社会生活都必须经过创作者、欣赏者能动主体的中介作用才能转化为文艺作品。艺术与审美也是基于具有现实性、具体性、真实性的个体,并不是抽象的社会或者抽象的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普遍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强烈,在文化的极大丰富和有效供给以及主流文化价值的滋养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文艺作为一项具有个体性的精神活动,在创作过程中还要体现人民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注重人的个体性发展。近年来,《舌尖上的中国》《美丽乡村》《辉煌中国》《大国外交》等一系列大型纪录片不断涌现,通过不同题材的表现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举好精神旗帜、立好精神支柱和建好精神家园,是新时代我国文艺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和重大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必须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要立足于历史与现实,从时代的发展变化出发,充分发挥文艺的社会价值和精神引领价值。文艺界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情讴歌新时代,把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新时代的礼赞,化作温暖人心、催人奋进的文艺作品。在影视作品方面,《红海行动》等多部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传递了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在歌曲创作方面,《不忘初心》《和祖国在一起》《信仰》《我们都是追梦人》等充分反映了时代精神。在文学作品方面,《人世间》《牵风记》《北上》《主角》《应物兄》等获得了2019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思想高度和艺术水准,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体现了我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态势。
三、文艺创作必须坚持人民性与党性相统一的原则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归根结底是思想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这就要求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中始终坚持人民性与党性的统一。
(一)文艺工作者要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
对于文艺为什么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我们党的文艺路线、方针、政策从来都是明确的。毛泽东认为,在革命时期文艺工作者必须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逐步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将文学艺术的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也只有站在我们党的立场上,才能自觉地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融入自己的作品,从而进行大力宣传,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巨大成就和远大前程,全心全意为人民大众服务。邓小平强调文艺工作者不仅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学习,把理论运用到各种具体实践中,而且要努力提高自身认识和分析生活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在文艺活动实践中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我们不仅要依靠广大文艺工作者,还要尊重和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切实加强和改进我们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要认真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的规律和正确方向,加强对文艺工作的扶持,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关心和帮助,加快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走向繁荣发展新阶段。
(二)坚持以人民为基调的文艺作品评论观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鉴定作家“够资格”还是“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人民在文艺批评方面是最有发言权和最具权威的。恩格斯在《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中,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学的批判,提出了文学创作中应当注重的一些重要原则。在他看来,文学作品应该对现实关系作真实的描述,应该把人物、事件的描述同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联系起来,同时文学应该正面歌颂“倔强的、叱咤风云的和革命的无产者”。人民对文艺作品的评价,实质上就是社会和历史对文艺作品的检验,这也是历史的裁决。凡是那些自以为是,拒绝或者否定人民对文艺作品具有鉴定、评价权利的观点,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客观规律。换言之,人民不站在你那一边,自然而然历史也就不会站在你那一边。对于一部文艺作品,人民的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民在哪里,历史的评价就会在哪里。我们党在不同时期,对文艺批评相应地提出了一些标准。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当时我国面临的严峻战争形势,提出文艺批评要有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在他看来,政治标准就是一切有利于抗日战争和团结人民,鼓舞人心、促成进步的艺术都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对于艺术评价的标准,他认为一切艺术性较高的,是好的或较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邓小平提出:“允许批评,允许反批评;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9 〕他强调,我们要在文艺工作中提倡同志式的、友好的讨论,提倡摆事实、讲道理,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我国在悠久历史中逐渐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在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对现代西方文艺理论进行借鉴和学习。他提出文艺批评的“四个维度”,即“把好文艺批评的方向盘,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 〔6 〕。“人民的”观点,体现了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习近平总书记认为人民群众是文艺作品的鉴赏家和评判者,突出了人民对文艺作品的鉴赏和评判的主体地位,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文艺工作者必须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首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文艺工作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文艺创作要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文艺创作要体现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4 〕。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始终走在我国优秀文化创作的前列,许多思想精深、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高质量的文艺作品出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基于这样的理念,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大批讴歌人民、讴歌非凡革命历程的文艺作品,涌现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复兴之路》《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以《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英雄儿女》《湄公河行动》《烈火英雄》为代表的红色电影等,都是反映革命历程、讴歌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以《长征》《八路军》《井冈山》《延安颂》为代表的一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成为新时期反映革命奋斗历程的代表作品。可见,优秀文艺作品是以其丰厚的思想教育价值和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在不同的时代激发和鼓舞着不同的受众,其作用和影响也是其他类型的文艺作品无法替代的。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有力地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艺事业的发展记录着新时代的进步要求,书写着人民的伟大实践。在新时代背景下,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文艺创作中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人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人民性与党的领导相统一的原则,将文藝工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首要组成部分,切实深入人民生活,创作出一系列有品位、有格调、人民喜闻乐见、无愧于时代与人民的高水平的优秀文艺作品,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美好未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参 考 文 献〕
〔1〕列 宁.列宁论文学与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435.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习近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05):12-14.
〔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3.
〔6〕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N〕.人民日报,2014-10-16(01).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3.
〔9〕邓小平.邓小平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9.
责任编辑 梁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