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
一、要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环境
创新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就必须给他们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
二、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课堂应是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场所,应有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我们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来,学到他们想学的数学。
三、要选择适当的创新教学模式
1.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集思广益,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多样性,从而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1)( )÷8=3……( )
要求学生思考:①要在这两个括号中填上适当的数,有几种思路?先填哪个括号比较好?为什么?②余数有几种可能?为什么?经过思考,学生发现根据“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先填余数好,余数可以是1、2、3、4、5、6、7等七个数中的一个。因而被除數可以是25、26等。
(2)( )÷( )=3……6
针对学生容易认为余数应比商小的错误,让学生思考:①在这道题中,余数6比商3大行不行?为什么?②除数有几种可能?学生往往受所学知识范围(表内除法)的影响,答案可以填7、8、9,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启发到在生活中,平均分的份数可是几份,几十份,几百份……那么除数只能填这3个吗?这一问,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激发出来。通过这种一题多种答案的练习,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切实的培养。
2.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为学生提供自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
如:一位老师在上《有趣的拼搭》活动课时,让学生充分与各种几何形体的模具接触,调动人体的各种感知器官来学习,以合作的方式进行了一系列有趣的实践活动。这样,一方面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在与伙伴的交流中,能吸收别人的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设计,合理利用各种形状的物体,拼搭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3.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发现知识的过程,是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发现、总结出各种数学现象中隐藏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小数乘法中的大小比较》时,设计了这样的一组题:你会比较下面各题的大小吗,你能从中发现什么规律吗?
(1)3.2×1.1○3.2
4.25×2.1○4.25
1.01×1.01○1.01
(2)3.2×0.7○3.2
4.25× 0.8○4.25
1.01 ×0.95○1.01
(3)3.2×1○3.2
4.25×1○4.25
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从中发现了两个因数相乘时,当一个因数大于1,积就会大于另一个因数;当一个因数小于1时,积就会小于另一个因数;当一个因数等于1时,积就会等于另一个因数。
四、要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创新的时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尽可能的在时间上保证学生有思考的余地,给他们更多独立与自由的机会,让他们驰骋想象,开启心灵。
五、要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
积极评价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创新的自信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发现学生思维中创新的、合理的因素,要多用鼓励的语言,信任、赞赏的表情,及时得对学生的创新行为进行积极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创新的喜悦。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创新求异的价值和乐趣,使他们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责任编辑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