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 俞 云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历史教学不仅是传授历史知识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德育的途径之一,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会成为怎样的人。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历史现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与关怀意识,促使其对现实问题加以关注。本文分析了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的意义,并探讨了具体的培养策略,以期达到德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促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首先,家国情怀素养能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历史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而家国情怀又是组成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其体现了一个人对国家的强烈使命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将家国情怀素养融入历史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与今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奠定基础。其次,家国情怀素养有助于推动德育工作。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所以除了讲解历史知识外,教师还要对学生展开德育。家国情怀素养就是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挖掘和渗透教材中蕴含家国情怀的内容,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其形成家国情怀意识,愿意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最后,家国情怀素养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作为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家国情怀的渗透可以让学生认识和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增强文化底蕴,通过恰当引导让学生吸收精华、抛弃糟粕,树立正确的三观,肩负起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任务。
所谓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远早于现在,其特点之一就是“过去性”,只能看见枯燥的文字记录,无法直接地看到当时的情景。这也是学生认为历史课堂枯燥、乏味,难以提起兴趣的主要原因,教师单纯以口授的方式讲解大段的历史知识,课堂气氛沉闷而严肃,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自然也难以培养其家国情怀素养。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展示和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在学生面前上演“历史重现”,调动其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让学生体会其中的家国情怀。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是文字知识的补充说明,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其通过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构建历史画面,深入理解历史现象,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讲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播放纪录片《圆明园》中的片段以及圆明园海晏堂等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历史遗迹资料来感受历史事件中的家国情怀。这些资料是历史的客观反映,可以将相对完整和真实的历史信息呈现给学生。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完好无缺的圆明园,让其亲眼看看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的圆明园,全面认识这个有“万园之园”之称的美丽园林,然后再展示被英法联军洗劫之后的圆明园,它变成断壁残垣,破败不堪的模样。通过对比形成视觉冲击,再加上英法联军在圆明园烧杀抢掠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产生情感碰撞,意识到国耻不可忘,树立“为保家卫国、促进祖国繁荣昌盛而读书”的信念。
在历史长河中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们逐渐积累了许多智慧成果,日久经年形成的历史则更具有智慧性与故事性。唐太宗李世民曾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见历史故事对人们而言是多么可贵的资料,不仅能让人受到启发,有“醍醐灌顶”之感,还能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于冗长的历史知识兴趣寥寥,但是当教师开始讲故事时,每个人都听得专心致志、津津有味。所以,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述生动的历史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其家国情怀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可选的故事类型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领袖故事和英雄故事,前者能从侧面向学生展示近现代历史,用领袖精神为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爱国情感;后者以革命先烈无私奉献、不畏牺牲的故事渗透家国情怀。
比如,讲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时,教师先有感情地朗读《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学生小学学过的诗,询问学生:“大家知道诗句中提到的长征故事吗?能不能为大家讲一讲你了解的故事?”有的学生提到了强渡大渡河的故事,并简单讲解了故事情节:“红军打算以大渡河为通道进入川西,但是当时国民党军一直在岸边准备拦截,孙继营长带领17名勇士不畏枪林弹雨,勇往直前,最终成功渡河。”有的学生也讲了飞夺泸定桥、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教师又为大家生动地讲述了翻越五岭、翻越乌蒙山等故事,学生被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于为国奉献的品质所感染,立志要向他们学习,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勇往直前。
在各种课堂活动中,角色扮演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创造性和综合性,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许多教师认为小学阶段才适合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初中生已经“长大了”,应该更加成熟,其实这个想法并不客观,每个人都有表演欲,只是程度不同,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组织学生开展角色扮演可以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感受角色的情绪和思想,产生情感共鸣,增强情感体验。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扮演不同的身份,以角色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历史,体会家国情怀,还可以让学生演示历史场景,获得历史事件的直观体会,在感悟历史的同时提升家国情怀素养。
比如,讲解“钢铁长城”之前,教师为学生布置了一个小任务:通过查阅书籍、网络搜索等方式收集我国的国防资料,了解不同的兵种各负责什么工作、有什么职责、平时如何训练等,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与和自己做出相同选择的同学成立相应的陆军、海军、火箭军等部队,观看大阅兵时的影视资料,学习军队的受阅方式。在正式上课时,教师让各个部队依次“接受检阅”,每一组的学生都很紧张也很兴奋,好像自己真的成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每个人都尽力做好自己的动作,学生之间相互配合,步伐协调一致,走出了为国争光的气势。这次角色扮演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还让学生坚定了今后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的决心。
与独立学习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往往能起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师经常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在提出问题、设置任务后安排学生分组讨论,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通过交流和讨论得出最终结论,解答教师的问题或完成任务。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符合新课程理念,能增强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合作意识,培养其交际能力、合作能力与辩证思维,让学生在探讨家国情怀相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家国情怀素养,产生爱国主义情感。
比如,讲解“洋务运动”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洋务运动对中国发展有利还是有弊”的问题进行探讨。洋务运动一直备受争议,每个学生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观点,教师不能直接说出自己的观点,这样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要给各组留出足够的讨论时间,让学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发生思想碰撞。有的学生觉得洋务运动对中国发展是有利的,因为它推动了国家的富强,洋务派在运动中开办的民用工业与军事工业加快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入侵;而有的学生则认为洋务运动对中国的发展是有弊的,其根本目的是对清政府进行维护与统治,并未打破封建制度,内部还存在腐败现象,活动最终也以失败告终。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了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大家集思广益,在拓宽视野的同时升华了爱国情感。
弘扬中国精神是中国梦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家国情怀作为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与此同时,家国情怀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精神瑰宝,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善于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生动讲述历史故事,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组织开展角色扮演,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而有效提升家国情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