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景楠
■吉林省农安县永安乡初级中学
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提出了学校教育应当结合学科具体教学内容,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科学的引导下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中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德育因素,对学生展开有效的德育,在完成数学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更加重视学校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活动也不仅是单纯地向学生讲述学科知识,而是将德育知识与学科知识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但是在调查中发现,现阶段我国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与数学学科的融合效果并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在于少数数学教师对德育的渗透缺乏足够的经验,导致渗透效果并不理想,不仅影响学科教学效果,也无法凸显德育质量。因此,加强数学学科与德育的融合力度已经成为现阶段中学教育首要关注的问题[1]。
初中数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数学教师应当深入分析数学教材内容,采取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以爱国情感为例,上世纪90年代我国实力微弱,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但是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在世界当中具备一定的话语权。借助这样的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能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当中,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例如,数学教师在讲解“三角形”相关知识点时,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联想,让他们思考三角形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哪些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有的学生回答房屋中的三脚架、自行车的横梁等。教师接着引导:三角形的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和重要影响?数学教师可以举例启发学生,如房屋的三脚架能够稳定房屋,防止房屋出现下沉以及倒塌等问题。在各种各样的回答中,学生不可避免地都提到了三角形的稳固性,此时数学教师可以将生活案例引入课堂,加深与巩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上世纪唐山大地震中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为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但是在后期的调查中发现在此次地震中,带有三脚架的房屋损坏程度最轻,躲避三角形空间中的人们伤亡也最小。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能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当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数学知识主要是实际生活综合而来,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当加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用数学思维看待各种问题,用德育眼光看待生活,挖掘不同的德育素材,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接受德育影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就是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例如,在讲解“数据”相关知识点时,为了提升学生对数据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增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对家庭中每天以及每月所耗费的垃圾袋以及垃圾重量等进行统计和分析,并由此推算一个家庭每个季度以及每年所产生的垃圾数量。在完成课后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合理运用数据相关知识计算和分析家庭中产生垃圾的数量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进而逐渐提升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告诉学生若是每天减少垃圾袋的使用及垃圾的产生便能有效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为实践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3]。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培养理念下,数学教师应当对数学学科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究,充分挖掘素质教育内容,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