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匮要略》虚劳理论探析骨与关节结核的辨治思路

2020-03-03 23:55:15杨增敏芮敏劼陈其义
广西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骨结核金匮要略张仲景

嵇 辉,杨增敏,芮敏劼,陈其义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14)

骨与关节结核(tuberculosis of bone and joint)简称骨结核,是指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骨、关节、滑膜和脊柱所引起的疾患,本病发病隐匿、进程缓慢、病程较长、合并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骨骼发育,甚至导致残疾[1-2]。骨结核占肺外结核的35%~50%,占结核总发病率的2%~5%,是最常见的肺外结核[3]。中医药治疗骨结核有其独特优势,但目前的研究尚局限在临床报道,缺乏中医理论的深入思考[4-6]。本文基于张仲景《金匮要略》虚劳理论,对骨结核的中医药治疗思路进行辨治探析。

1 从病名角度分析

虚劳病是机体气血、阴阳严重衰退,精血极度损耗,五脏功能严重失调的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总称[7]。张仲景在《金匮·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详细论述了虚劳的主要表现,“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渴及亡血,卒喘悸”“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等[8]。

骨结核属于中医学“骨痨”的范畴,最早的描述出现在《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肩髓内消,动作益衰”[9],《灵枢·玉版篇》述“脱形,身热,脉小以疾”[10],《医门补要》述“腰胯隐痛,恶寒发热,食少形瘦……肾衰则骨痿,脾损则肉削”[11]。不难发现,骨结核与虚劳病具有虚弱、劳羸的共性,二者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因此,笔者尝试从《金匮要略》虚劳病窥探骨结核的辨治思路。

2 从病因病机看二者的联系

《内经》中就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的论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提出“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的五劳七伤论。后世医家观点不一,李东垣认为是脾胃气虚所致[12],朱丹溪认为主要是肺、肝、肾阴虚[13];张景岳认为是肾阳亏损,命门火衰所致[14]。综合前人观点,虚劳的病因病机不外乎阴阳虚损之变,肺脾肾三脏之亏。

从虚劳的角度看骨结核,本病的内因是正气虚弱,或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脾失健运,或因大病久病后耗伤气血津液,外因是痨虫侵袭,循经入髓。此二者交互作用,致机体瘀血痰阻,脏腑亏损,虚劳益甚,迁延不愈[15]。正如《黄帝内经》所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病机的关键是脾肾二脏虚衰,以脏腑亏损为本,血瘀痰凝为标,虚实夹杂,交互作用,互为因果。

3 立于经典,辨证施治

《黄帝内经》指出虚劳的治疗为“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医学正传》提出骨结核的治则为“一则杀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虚,以复其真元”[16]。基于《金匮要略》治疗虚劳病的特点,结合骨结核的病因病机,笔者认为,本病的治疗当标本同治,补虚首重脾肾二脏;还要攻补兼施,活血化瘀之法贯彻始终。

3.1 标本同治,补虚首重脾肾二脏 《金匮要略》虚劳病原文有16条,其中涉及脾肾虚损的占10条。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证、薯蓣丸证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均以补益脾肾为主,肾气丸以补肾气为主,可见补益脾肾是治疗虚劳病的治本之法。肾为“先天之本”,一身阴阳之根,五脏之病,穷必及肾。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血之源头在乎肾,盖水为天一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17]。补肾在治疗虚劳病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脾胃为“后天之本”“仓禀之官”,脾胃通过受纳、运化、升降化生水谷精微而奉养周身,人体的生、长、病、愈与脾胃的功能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脾失健运,则化生无权,虚不受补。“脾胃一伤,则五脏皆无生气”[18],“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19]。虚劳病脾胃虚弱不能生化气血濡养脏腑,这是疾病加重的病机所在。

基于虚劳久病脾肾虚弱,阴阳两虚,虚实错杂,骨结核的治疗应重视脾肾两脏,补肾以固其本源,健脾以助其化源。可采用甘温扶阳、培土生金之法。甘温扶阳即用甘温润养、温和又不腻滞之品使得阳气振奋,阳生则阴长,阴阳趋于平衡协调,病方获愈。倘若被阴虚的假象迷惑,以滋阴降火之法,无辜地伤败中焦虚弱的阳气,断绝中焦化源。培土生金是指通过调理脾胃的功能,使气血生化有源,脏腑机能得以恢复正常。南京市名中医陈其义等运用骨痨汤治疗骨结核多年,方中重用黄芪、当归、牛膝等补益肝肾类药物。当归是血中之气药,所谓补中有动,行中有补,黄芪为甘温之品,长于补气,气旺以生血。当归与黄芪二药合用,血旺能载气,气足能生血。牛膝长于补肝肾,益精血,强健筋骨,引火下行。

3.2 攻补兼施,活血化瘀贯彻始终 《金匮要略》将“虚劳不足”与“风气百疾”联系在一起,将“五劳七伤”与“内有干血”联系在一起,创立大黄虫丸。方中虫、虻虫、水蛭、牛膝、桃仁等行血之品,能破血消癥,逐瘀通络,佐以生地黄、芍药、甘草等缓中补虚。可见张仲景治疗虚劳病是在补益脾肾、固本培元的基础上配以活血化瘀、祛除外邪等法。

骨结核病程迁延而致气血凝滞、毒邪深伏,其治以扶正祛邪、活血解毒为主,辨证施治贯穿整个疗程[20]。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有“男子痨病”一节,指出“所见之症,皆是血瘀之症”,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中有“夜不安”“晚发一阵热”等症状,所谓“血化下行不作痨”。清唐容川所著《血证论》述“人身亦必先有瘀血,瘀热郁蒸,乃生痨虫,由瘀血所化”,明确了二者的关系。

陈其义提出骨结核“久病从瘀治”,擅用虫类药,在骨痨汤的基础上加用蜈蚣、壁虎虫等峻猛之药,共奏活血化瘀、温通经络、搜风剔痰之效。

综上,基于《金匮要略》虚劳病理论,笔者认为骨结核是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痨虫乘虚侵袭人体,导致机体脏腑阴阳失衡,同时夹有气滞、瘀血、痰凝等,虚实夹杂,治当在扶正祛邪、补益肝肾的同时活血化瘀,辨证论治。

猜你喜欢
骨结核金匮要略张仲景
悬壶济世的张仲景
张仲景:经方善用姜
基层中医药(2020年5期)2020-09-11 06:32:22
骨结核有哪些症状?如何治疗呢
磁共振成像对骨结核和骨肿瘤的诊断价值分析
《金匮要略》对黄疸病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
谈中医药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对青年教师的要求
瓜蒌薤白半夏汤在肺间质纤维化病程发展中的应用
浅析《金匮要略》对后世医家论治痹病的启示
磁共振成像在骨结核和骨肿瘤中的诊断分析
张仲景脾胃理论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8期)2014-03-11 20:29:16